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管理培训 / 如何通过培训提高员工工作热情

如何通过培训提高员工工作热情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8日 企业管理培训

我们换一个问法:如果企业希望通过培训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面对挑战的自信心,培训管理需要解决好什么问题呢?我们试着给出的答案是“培训要解决好给、要、拿的关系”。

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放缓的背景下,企业选择主动改革和不得不改革以谋求生存和长远发展。决策者越来越期待培训能对企业的战略形成支撑,对员工的日常工作形成指导也即提高绩效,并以此作为对培训工作者要求。我们知道改革需要热情、勇气和信心,但是“企业希望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面对挑战的自信心,通过企业培训中向学员提供的知识、管理工具……等内容,真的能实现吗”

我们换一个问法:如果企业希望通过培训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面对挑战的自信心,培训需要解决好什么问题呢?我们试着给出的答案是“培训要解决好给、要、拿的关系”。

所谓给,就是提供的知识、管理工具……等内容;所谓要,就是企业希望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面对挑战的自信心;所谓拿,就是让员工在不断尝试新方法的实践中不知不觉地证明“自己行”。

解决好给、要、拿的关系,需要以培训项目的全过程为背景,在培训之前、之中、之后分别给出不同的答案。

企业花钱做培训要获得一个怎样的结果,对这个结果的概括,观察咨询公司是否能在合作之前提供帮助,可以从几个角度完成对结果的描述,其实就可以预见其可以提供怎样价值的培训。

培训过程中企业应该会向学员和咨询公司提出哪些工作要求,以保证培训是在努力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面对挑战的自信心,员工开始愿意在工作中企业需要的价值标准证明自己在思考想把工作做好。

在为企业提供培训、咨询服务时,科瑞恩最关注的是:为企业留下什么?是提供优秀企业的做法或案例;是提供更多的管理工具;是提供企业遇到的问题的答案。再比如,是共同解决具体问题;是帮助企业发现人才……还是通过这些方式,协助企业完成特定阶段上的转变,并在共同实现某种转变的过程中,让更多的企业员工和管理者愿意并有能力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成效证明自身价值,并为企业留下“从WORK到WORKHARD,再到WORKSMART(工作到努力工作再到巧妙工作)”的规律,即激发信心和热情,特别是在不怎么有把握的时候。

培训结束后的企业和咨询公司分别要持续思考什么?每次培训结束后,我们都问自己这个问题,因为我们坚信,持续思考这个问题是破解培训体系自身是否可能得到提升的关键。

不论讲任何内容,比如讲生产、讲销售、讲团队建设,讲战略……、都属于咨询公司的“给”。讲过之后针对“为企业留下了什么”上的答案则属于“要”或者“拿”的范畴了。什么样的“要”或者“拿”更能够持续为企业解决问题、创造财富,则是必须和企业相互配合才能做到、做好的。

现实中,老板对培训工作满意度高的不多。老板不怕花钱,但怕把钱总花在没有效果的培训上,还不知道培训无效的原因在哪。

其中一个原因恐怕是咨询公司有点错乱的“给、要、拿”的关系吧,其中的一个核心命题就是:单纯靠“给”学员某些东西,能不能换回学员的热情和自信心的持续提高?学员的热情和自信心的持续提高,离开了学员的实践与思考,真的能获得吗?其他可以思考的原因是不是也包括企业与咨询公司建立怎样的“给、要、拿”的关系以及企业与学员应该建立怎样的“给、要、拿”的关系?

科瑞恩一直要求自己提供更好答案的命题就是“在培训、咨询业中工作、奋斗、创造几十年,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的培训体系,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在不断的实践与思考中,越来越发现这个命题的宏大,相信唯有更多企业培训工作者及同行的积极参与,这个命题才有可能被破解

我们也希望能够有机会和更多的企业一起在实践中破解这一命题,或者至少有更多的机会可以与更多的企业持续就此问题反复、深入地沟通,我们希望创建这样的一种氛围:借鉴其他企业的实践引发自身的思考和再实践,用自身再实践成果的分享再促发其他企业的思考和再实践。

在此,我们愿意先分享科瑞恩公司在“给、要、拿”关系上的思考和实践。很多培训中只涉及“给和要”的关系,没有“拿”的概念。在建立自信的最初阶段,当事人是往往不察觉,甚至不承认自己积极的变化。在这个关键期间“要”和“拿”的作用完全不同:“要”很可能起反作用,只有“拿”才能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忽略了“给、要、拿”的辩证关系的培训,更多强调的是培训过程中给予学员很多知识方法工具,而对于之前的体系设计,和之后的根据变化随时完成调整的重视,就显得有些不足了。

在实践与思考中,以及在梳理和努力诠释的“给、要、拿”的关系过程中,丰田生产方式提供了体系化的启发,为此,科瑞恩的田老师努力了超过20年,并越来越认为,“给”要尽可能在结合日常工作的过程中贴近人性。

如果在培训完了以后,企业再要求学员用培训所学回到工作岗位面对困难挑战更有信心,甚至是达到解决某些问题的培训初衷照,可能性不是很大;而且也可能因学员(尤其是担任重要管理岗位的管理者)说不好开始怀疑最初希望实现的培训管理效果。因此,让更多企业在培训前就接触并部分接受丰田生产方式中的“拿”的概念,恐怕会让双方的沟通逐步进入高效的状态。

丰田生产方式中的“拿”就是其JIT(准时化)和JIDOUKA(自动化)的“两大支柱”。前者强调团队,后者针对个体:让个人成长汇聚为企业发展;让企业发展创造出更大的个人利益的空间。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