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管理学博士:非公募基金会瓶颈及其应对策略

企业培训师观点:管理学博士:非公募基金会瓶颈及其应对策略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1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公民社会的不断形成与发展促进了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兴起,反映于此的一个突出现象是越来越多的富豪阶层不断拿出自己所积累的财富成立各种非公募慈善基金会,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力所能及的帮助,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我们应该为这种非公募慈善基金会的新兴和崛起感到喜悦;另一方面,对比发达国家非公募慈善基金会的成熟运作,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非公募慈善基金会普遍面临着一系列的发展瓶颈,值得我们认真加以审视与思考。

  第一,造血功能的不足。非公募的性质决定了此类基金会无法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募集善款,而私人捐赠的善款总归是有限的,而且受到私人财富积累程度和个人慈善热心程度的波动影响,存在着一定的天然制约因素。

对此,发达国家非公募基金会几百年的不断摸索已经给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成熟答案。美欧非公募基金会绝大多数都在其理事会下设投资委员会,并在组织结构中设立投资部,目的就是通过对慈善基金的合理投资与运用,不断积累更多的慈善资金,实现善款的保值增值。

第二,管理学信息披露的缺失。相比公募基金会,我国的非公募基金会由于成立时间短,缺少运作经验,不能开展公开性质的募资活动,因此缺少进行管理学信息披露的制度与经验,也缺乏主动进行管理学信息披露的动力。

对于这一问题,我们不妨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方面,非公募基金会虽然不能开展公开募资活动,但仍然可以接受社会捐赠。如果不能为捐资人提供详细的资金使用情况和慈善项目运作效果,将会阻止热心捐赠人的脚步。另一方面,慈善基金会的社会公益属性决定了它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从广泛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考虑,即使是非公募基金会也应该详细披露其运营情况,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和问责。

  第三,人力资源的匮乏。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基本上源自民间慈善家的热心义举,但一个组织的长远健康发展离不开一个强大的人力资源队伍。中国慈善事业中熟悉、精通慈善事业的专业性人才较为匮乏,通晓慈善组织的战略规划、运营管理学、市场营销、财务与投资、公关管理等活动的专门性人才较为稀缺,这无疑会妨碍慈善基金会进一步的扩展和壮大。

  结合西方慈善基金会的成熟经验,突破这一瓶颈的具体策略可以遵循两条思路。一是打破传统观念,针对少数关键性岗位,可以与营利组织进行人才争夺;二是建立完整有效的培训体系,提升组织人力资源素质与技能。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