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管理艺术等同于领导艺术

企业培训师观点:管理艺术等同于领导艺术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1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人类自从形成社会群体(氏族、部落、族群意义相近)就有了管理。人类因个性而存在,也因共性而群居;人们离不开自我的私立,也离不开群体的互融——共同劳动,相互利用,相互珍惜;有了劳动就有所成果,有了成果就有成果的保护,人类也就想尽了各式各样的办法来管理我们的成果。

管,自然是竹制的锁门的工具,为“官”所用。《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中说:“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由此“掌管”出,掌管的人也就有了权力。

锁,就是很好的工具。管是竹制的,锁是铁制的,应晚于管。有锁必须得有钥。【史记•萧相国世家】中有:“高祖出征,何每居守管钥。”由此可知,钥本与管同义而后于管。锁固然重要,更重要的却是要牢牢地掌握开锁的工具,仿佛这工具就是至上的权力。这些工具为人所用还有所不足,更重点的是在于“理”。

理,就是维护,怎样分配使用劳动成果,按照一定的分配原则使整个系统更趋于完善起来。所以,我想,人类自古以来就没有离开过钥匙、锁具,这也可以看出人之本性“私心”、“私欲”、“戒心”等。就看现在的电子防盗门一般,看管的手段是“高科技手段”。

人类住在一个被称为“家”的地方,不知什么时候变得却不如“鸟窝”。就如小鸟离开了自己的窝,住进了人类特制的“鸟笼”,美丽的、高大的、繁华的。人们紧紧地把心灵禁锢、封锁起来,把自己锁在高楼大厦那密不透风、铜墙铁壁的房子里。从这一点出发来理解人性,到底是人类进步了呢,还是退步了呢?

你瞧,有些农家,或许家家户户都在门前养一条狗“以掌其管”。所以,之于经理人而言,原始的定义也不过是“看家狗”、“门卫”、“保安”之类云云,如此而已。当然,各行各的职责,我根本没有贬低他们的意思,特此申明。

然而,现在的管与理的引申,已经幻化得千奇百态。现在的管理之于国家、民族,之于企业、公司,之于家庭、组织等,无不与管理艺术性相连。对于自我,为自我管理;对于群体,为群体管理。由此细分,无穷无尽。

管理,哲学范畴之内的艺术话题,具有非常激烈的争议性、延伸性。

什么是艺术?我想,艺术有自然艺术与人为的艺术。管理艺术是人为的艺术,他也有着自然的属性,更有着人为的属性。大自然的艺术虽为最神圣的艺术,但人类也时刻在模仿着大自然的艺术。管理之于大自然,只是一个小儿科。管理艺术与领导艺术既为艺术的东西,那么必须是唯美的东西,只在于渗透着些许自然艺术成分的东西。所以,我认为优秀的管理,那就是一个唯美的艺术。

管理艺术与领导艺术一般可以等同。有领导就有被领导者,那么就可分为,上级,或称为“主人”的;平级,或称为同事的;下级,或称为“奴隶”、“打工”的。当然,这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与原则”的。现代社会不能以古论今,也不能以今返古。所以,经理人同理,有经理人的经理人,称为老板之类的;也有被经理人的,称之为打工仔之类的。如何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使他们处在和谐的状态、唯美的状态、快乐的状态,这就要求经理人、领导者认真地研究“管理艺术”。

我认为,管理与压迫、剥削、贪污、受贿……等等紧紧相连。这是自古以来的管理现象。不过,现今的管理虽然抛弃不了古人管理性质的延续,但更提倡的是“人性化管理”。或许,现今的管理又有一部分在延续着古人尝试创新或是崇高理想的延续?不得而知了。反正管理的理念自古而今是相通的。那个人性化管理的定义如何?我不能绝对化。

但我主观意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我认为人性化管理大概可理解为:互相尊重的,相互平等的;互相友爱的,相互民主的;互相帮助的,相互督促的;互相理解的,相互学习的;互相切磋的,相互竞争的……如此之于生活,之于群体,之于社会的种种之管理。她体现的是分工与合作,主导与支配,调配与授权,决策与目标,规划与细节……等等之于管理。
经理人有经理人的用人之道,经理人也有经理人的处世哲学。我认为,经理人的用人之道,必要用贤德之人,勤劳刻苦之人。其实,每一个经理人对上,有上策;对下,有下策;处世哲学而言,中间的经理人可谓脚跨两只船,也真不好对付。在我看来,当今的管理缺陷在于:经理人的“吹拍”艺术,对上捧得高高的,对下踩得扁扁的。上面的心浮气傲,下面的怨声载道,这并不附合管理艺术美。

用人之道,其实就是识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实,人有非常大的可塑性,所以千里马的问题是容易解决的,最主要的是:是不是有这发现千里马的伯乐呢?由此,经理人就要有敏锐的眼光,果断的判断。经理人必须得明白什么样的材是人才,什么样的人是需要的人才,因人而异,因材调配,使每一个岗位能够达到最大限度的谐和与完美,更能达到高效率的劳动运作。这些都可以从古代用人之道的典型中看出来。

刘邦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响,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由此可以看出,王者有为王者的胸怀与气度,不拘小节。因为,人非圣贤,怎能完美?即使被尊为圣人,也是有很多毛病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避人之短,用人之长,这就要有“用放大镜看别人的优点,用显微镜看自己的缺点”的勇气,认可别人,检讨自我。所以,如果能将他人的优点聚集在一块,把他们分配在适合的岗位之中,这样的团队是最有凝聚力,最有力量的。权权的合理下放,在于重视对方,尊重对方的才能,而做为最高领导者只要把这些授权的人管理好就行了,这也正是刘邦“知人善任”的用人之道。

刘备识人,三顾茅庐,礼贤下士。如果刘备没有这份虚心,没有这份大志,没有这份坚持,诸葛孔明或许在三国就不明了吧?我看他得再抬胎历世?他的独首茅房是假,识天下大势是真,只缺少一个贵人相助。我想,人一辈子里大概总有一些贵人在予以援助你,所以,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每一份相助。诸葛氏忠心耿耿为刘备打江山,为扶不起的阿斗打江山,正是因为被这份“知心”,这份“知己”,这份“知音”的情怀所感动着。有了“高山流水韵”的情义怎能不上刀山下火海呢?人杰可用,人雄更可用,要用之有道,取道道可取之处。能管理最优秀的人才,自己不也煅造成一个更优秀的管理天才了么!

李世民识人,“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魏征向来以进谏著称,一个人如果对你反反复复地挑毛病,这在人本性上是不容许的;人向来以虚荣满足为乐,魏征却直言不讳。无论是从政治因素的压力,还是从经济因素等,都可以说明李世民的心胸“隐忍”,如有深痛也能深深地埋在心底,是一种特“狠”的表现。如果没有痛,那也更说明了他的心胸包容性,如“卧薪尝胆”般,大志不灭,忍一忍,海阔天空。再说了,正是因为他能容忍,才能听到很多真实的声音,学到更多真实的东西,“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唐太宗李世民成就大唐盛世,正因为他因人善用,重用人才,有“佛主大肚”的胸怀,不以小人之心度之。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曰: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尚书•大禹谟》。王守仁曰:谦受益,满招损,器虚则受,实之不受,物之恒也。……等等,等等。说明一个共同的问题,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后退。不耻下问的精神,需要一种境界,作为一个成功的经理人就需要这种境界,您修炼好了么?成功为有准备的人而准备。

否则,你以为你是谁呀?你是经理人又怎么样?你是什么东西?凭什么?你算老几?你有什么了不起?我为什么不能?我不是人吗?你自己都不会,想忽悠我?没门滴……

作为经理人,与民同乐,平起平座,不要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在别人眼中落得个尘埃细土的下场。

在西方的管理体系中,以制度化来平衡道德约束的准则,制定了一系列死的制度、铁的纪律,来规定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这里的缺陷在于很大程度上泯灭了人性的存在。死的制度,说一是一,说二是二,人也只能算是机器而已。而中方的管理体系中,向来以道德来维系这个群体,这是远远不足的。道德的东西是虚浮的,由于人类本性、本真的东西与道德伦理是相冲突的,名利观、价值观、伦理观、宗教信仰等等。人类到底是自私的,还是共享的?这根本讲不清楚。
所以,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一个健全的制度;用一套完整的理念,一套健康的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是有必要的。使道德与纪律并行不悖。法律不能解决的问题,道德舆论可以参考解决;道德伦理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用法律来强制执行。

现今社会出现的问题在哪里?人间的亲情在疏远,人间的爱情被玩弄,人间的友情在流失,人间的工作在急速跳动,人间的烟火变淡然,人间的情绪在低落,人间的欲望在膨胀,人间的名利金钱观如魔鬼般地占据了人类的心灵……

这意味着什么?这是制度的问题,还是道德的沦丧?这是管理的问题,还是社会本然的趋势?这是经理人的素质问题,还是被经理人的素质问题?这是经济问题,还是精神问题?……

我认为,我们在对物质主义完全认可的情况下,道德变得渺小;物质金钱变得高尚了,人类的精神就变得颓废了;经济的建设,是每一个时代的人,都在求索的,不仅是今人,古人亦是如此。衣食住行的翻天覆地地改变,这一切占据我们心灵的时候,其实只是一片污浊。人类在茫目地追求物欲的同时,毫无掩饰地流露出内心的空虚。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的犯罪,强奸、杀人、抢劫?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越来越贫穷,沦落为乞丐,甚至无法生存?难道真的是“物竞天择”?他们该死吗?为什么两极分化这么严重?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为什么没有带动另一部分人富裕起来?甚至,这个论点是不是值得怀疑呢?一部分人会这么做吗?当然,我想,一部分人之中的另一部分人或许会这样做的,但为数少之又少。这人性本能到底是如此的丑陋?到底人性是向善还是向恶也是值得怀疑的。

所以,这是社会问题。有如医药问题,有如教育问题,有如房产问题。这怎能说是纯粹的经济呢?穷人有穷人教育的基线,古人有古人教育的根本。仅仅以经济为中心,是远远不够的。制度上的缺憾,上层建筑的观念引导,人类怎能走向心灵的崇高?精神与物质的追求,其实应该以精神为第一性的,并行不悖也只不过是慌言。物质满足的第二性,说明了物质本身就是人类低级的本能的需求。只有当精神文明建设,修养到一定的程度时,人类自觉地发现自我的良知,重新融入社会,宣扬真善,倡导着中庸和谐。由此,经理人是不是应该头脑清醒,重视教育问题呢?加强教育,加强思想的引导呢?

这一切与现代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与上层建筑有很大的关系,与社会腐败的机构有很大的关系……

人造环境,环境造人。

人是有意识的,在意识的驱动下,在制度与道德的引领下,人应该主动地去改造环境。如果,人造的环境是卑劣的,那么他将影响整个社会的群体,就如现在的环境,及人们的价值观。当然,百花齐放,这并没有错,错在金钱买卖关系的严重性,超然的度。如果,这个社会没有了情,有理何用?冯氏曰: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如果,这个社会的亲情变成了金钱,爱情变成了金钱,友情变成了金钱,这一切人类的把戏能演多久?人类是否还将环环相生于崇高的境地?

正是因为人是有意识的,所以,更应遵循扬善,更应尊重艺术,更应追求唯美,更应追求和谐,付之于行动之间,而不是空喊的口号。经理人受环境的影响,唯利是图,唯我独尊,贪污受贿,之于一个企业,必然走向灭亡。

经理人为被经理人创造一个美的环境,这是现代企业的必走之路。他不仅对客户、顾客、友人带来很好的形象,更影响周围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人身心的感受、心灵的净化,从而适应了这个美的环境,对此有了深刻的依赖性,从而反过来,重新塑造更美的环境。如此环环相生,无穷无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焉!

老子云:“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由此可知,老子天道,是他的向往,用现代的语言来说,简而言之“大家的好才是真的好”。只有一个人真心地为他人好,才会真正地使自己与他人都更好,互惠互利。大同理念自古有之。
这是经理人与管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经理人与管理之道之间的关系。

经理人还应该懂得被经理人的心理,理解是矛盾解决的最好途径。运用赞美的艺术,先扬后抑的艺术。赞美是经理人的必修课,一个不懂得赞美的经理人不是成功的经理人。赞美,是对工作的认可,是对劳动的尊重。如果,一个人的劳动,辛辛苦苦,那是劳动者的汗水与泪水的结晶,结果不能使你感觉满意,你的批评的话语就等于谋杀。他的痛,远远不止流这些泪水与汗水。说得不好听一点,那就是爱慕虚荣,虚荣心的满足是每一个人都有的;说得好听一点,那就是自尊,每一个人都是要有足够的脸皮摆给大家看的。批评者,更不能在众多人的面前批评,而赞美者却是要在众多人的面前帮助炫耀的。

经理人的语言技巧也非常重要。一定要非常注意语气的适当,用词的合理。记得我那个部门的经理,就不太会说话,老是说,“你给我……”,“你必须……”,“快……”。一种很了不起的样子,即使你心里没有这个意思,可语言上却表露得太真实了。凭什么?人家一句话,情绪底触。所以,说话说了几十年,还得学,学了还要学以致用,最难的也就是致用。尽量在不同的场合,体现不同的柔性,不同的刚性,不同的命令口吻。如,“请你……”,“帮我……”,“谢谢……”,“不好意思……”,“我明白……”,“是的……”,“对呀……”,“我理解你……”这也是管理的沟通技巧。

经理人必须以身作则,不然,一点榜样作用、一点威性都没有。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说:“造人先于造物”。这说明人的自我管理,自我素质的提升,提升内在涵养重要性。比如,言行举止,容貌形象等等。这些都是表面行为。最主要的是内在涵养。比如,多看看对自己有益的书籍,多看看管理经验的书籍。也比如,丰富自己的业娱生活,看书、写字、运动、组织活动等等。一个人的修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积累的;一个人的思想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修正的。一个人的品性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可以代替的。

最后,说说我个人认为的管理最重要的东西。

我认为,管理不应该称为管理,而是简而化之为合作,更好地协调工作。他以“和”为代表,大家在一起,工作得快快乐乐,感情深厚,气氛融洽。管理最重要的是人性化,他需要付出,有付出才有回报。付出真情,付出理解,付出宽容,付出尊重,付出赞美,付出微笑,付出勤劳……。(人常说,微笑是通向世界的桥梁。)有此付出,一定能感动、感化周围的同事、朋友。周围的同事,反过来影响更大的群体。人说,“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而这里,正是,“一颗红心,致使满堂红。”

——这就是管理艺术与领导艺术。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