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企业管理不外乎一开一关

企业培训师观点:企业管理不外乎一开一关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2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开关原理”是管理最根本的道理,一开一关,所有的管理措施尽在其中。

  “把应该打开的门打开来,把应该关闭的门封闭起来”,只要开关得当,多问应该不应该,少问喜欢不喜欢,善良的风气,很快就会形成。

  善门难开,告诫企业经理人必须“慎始”。因为门一旦开启,再去关上,实在十分困难。不应该开的,最好一开始便下定决心,不予开启。

  一之多元,是现代化企业文化的基本精神。企业经理人必须认清:如果当地的社会相当一元化,大环境颇有共识,公司就不必强调企业文化。近年来社会日趋多元化,大环境乱七八糟,什么话都有人说,什么花样都可能出现。在这种情境当中,企业文化就变得十分重要。社会愈是多元化,公司愈需要一元化;形成共识成为管理有效的重要基础。

  我们都知道,一元化其实不太可能,因为社会风气不可能不影响公司内部的运作,所以一之多元化,最合乎需求。

  合起来是一(太极),分开来是多(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分中有合,而合中也有分。完全合一,未免过分专制,不易令成员心服。完全开放多元,势必混杂不堪,导致贤明的人袖手旁观,而一知半解的人,却能够自以为是而得理不饶人,反而扭曲了真相、悖离了道理。最好是一之多元:一方面包含众多的意思,一方面则能够产生高度的一致性。一之多元,其实就是事情未定案之前,包容不同的见解,容许多元的发挥;一旦拍板定案,那就非如此执行不可——即使稍为专制,也应该接受。

  企业经理人所面对的情况变化多端,简直无法逐一列举。但是,在这些众多的情况当中,总有一个可以贯串其中的道理,同样呈现一之多元的现象。

  大易将管理可能遭遇的情况归纳为六十四种。企业经理人依据象、数,判断自己所面临的究竟是哪一种情况,然后从卦的彖辞以及各爻的爻辞,获得解决问题的若干启示,因而依理而行,趋吉避凶。

  六十四卦或三百八十四爻,表示不同的“时”和“位”,企业经理人必须明辨时、位和性质,做出合理的决策。在一之多元的共识基础上,正确地开关,以求管得合理。

  南宋蔡元定说:“天下万事出于一阖一辟,天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天下万数出于一奇一偶,天下万象出于一方(阴)一圆(阳),尽起于乾(阳)坤(阴)二画。”

  管理现象错综复杂,好像是千头万绪。然而仔细分析起来,也不外乎一开一关。

  要明白这个道理,必须先了解孟子所说的那一句话:“定于一。”

  孟子这一句话,是梁襄王突然问他:“天下怎样才能够安定?”他十分肯定地回答:“定于统一。”(天下恶乎定?定于一。)

  统一什么呢?从历史得到的教训:统一领土不如统一民心。得到民心一致的归趋,便能够安定天下。得人心者昌,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企业经理人获得员工衷心的爱戴,自然群策群力,有如一家人那样,产生“家人卦”的效果。

  社会愈是多元化,公司愈需要一元化。如何形成组织内的共识,乃是当代企业经理人的首要任务。缺乏一致的共识,各搞各的,当然有组织而没有组织力了。

  《系辞·下传》说:“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天下之动”告诉我们“宇宙万物,两者之间的关系永远是动的,不可能是静止的”,“贞夫一者也”却提醒我们“天下万物,固然变动不居,但是各以自然合理为正常,则是十分一致的”。

  在望远镜发明之后,英国天文学家赫谢尔(WHerschel)用它来分析天上的星体,使得原本看起来十分安静的天体都有了“在不断运动”的科学证据,使得“地球是静止的”这一概念,一下子就被无情地打破了。

  我们知道,地面以每秒半公里的速度在移动着,按时速来计算,是每小时一千八百公里,比高速公路上时速九十公里的汽车快二十倍。看起来静止不动的地面,都动得这么快速,其他事物可想而知。

  人与人间的关系,也在变动。两个人相处,不是愈来愈互相信任,便是愈来愈彼此猜疑。要想保持友谊,必须适当地互动。一旦静止,彼此就疏远了。

  组织成员的共识,不是愈来愈趋于一致,便是愈来愈很难趋于一致,显得杂乱无章。许多人感叹有“无力感”,事实上就是缺乏共识、无所遵循所引起的一种不良后果。

  企业经理人的第14课 

  领导中心,不是愈来愈巩固,便是愈来愈松散。我们每一段时间,就要测试一下,组织的领导中心,是向哪一个方向移动?换句话说,阶段性的巩固领导中心,不应该流为口号,却必须发挥具体的功能。透过相关的活动,不定期地调动干部,发表不一样的政策,或者举办内部或外部的竞赛,都应该以巩固领导中心为主旨。但是,形式化、表面化的动作,必须避免。一旦有这种情况发生,企业经理人就应该把它当做严重的警讯,深入了解并力求改善。

  大易的符号系统,即在表示宇宙万象,不过是地球变易过程中的状态。阴阳变易,告诉我们宇宙万变,属于“变化一元论”。《系辞·上传》说:“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相推就是阴阳两股力量,由“动”而“变”,由“变”而“化”,借着“相反相成”和“相生相克”的作用,经由不断变化而生生不息。企业要想生生不息,必须不断变化。但是不断变化,需要遵守若干不易的准则。有变易也有不易,两者应该用心兼顾。

  西方科学,一直努力在寻找变化的原理。原子学说首先假定“物质由许多极小而不可再分割的原子颗粒所组成”;20世纪30年代,才发现“原子由一个核心和外围空间所构成,核心是质子与中子,外围空间则是高速运转的电子”。1932年安德森(DAnderson)指出“反电子”(负电子)的性质除了带电性与“电子”相反外,其他一模一样。1955年塞格雷(ESegrè)等人成功地制造出“反质子”。正电子和负电子、质子和反质子相遇在一起,都会消失而变成高能量的光线。与大易所描述的“刚柔相推而变化”,完全相同。

  现在科学家已经证实,所有粒子都有反粒子存在,表示“有阴就有阳,有阳就有阴”。而正反粒子相遇,都会消失而变成光速现象。是不是《易经》所说“贞夫一者也”的“一”,在自然界象征“不易的光速现象”呢?

  组织成员的互动,需要“不易的共识”,才能够在变动中定于“一”。这个“一”,既不可以出自某人或少数人的权威,也不能够盲目抄袭任何外来或古老的规范。这个“一”,必须经由前述“相反相成”和“相生相克”的作用而产生,才顺乎“刚柔相推”的变化之道。借由自然的孕育,产生某些共识,现在通称为组织文化。

  天下间有正就有反,有阴便有阳。组织内有甲意见就会出现相反的乙意见,乃是自然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达成共识呢?《易经》以“中”来统一阴阳的矛盾。《系辞·上传》说:“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一个人如果明白乾坤平易简约的道理,就很容易了解天下的普遍法则。如果懂得天下的普遍法则,那就不难在天地之中,确定人的地位了。”严灵峰先生认为“易”、“简”代表两个正反合成的概念,不要把它看成一个笼统的“易简”概念。“中”代表“天下的至理”,不要把它看做“取其上下之中”的含意。“中”即中道,它虽然是常道,却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中”相对于阴阳的变动,而阴阳的变动是永不止息的,所以“中”必须保持动态的平衡,时上时下,时刚时柔,与它所处的“时”、“位”,具有密切的关系。《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我们的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动的时候,心是平静的,无所偏倚,便是“中”的状态。一旦表现出来,若是合乎节度、相当合理,没有过分与不及,就叫做“和”。把中和的道理推而极之,达到圆满的境地,天地一切都会各安其所,而万物也就各遂其生了。这种情况,才是“中”的大用。

  “中”就是今天常说的“合理化”,一切求合理便是中。由于合理不合理常因时、空的变化而变易,所以中国人处事,往往变来变去,看起来不遵守制度,给人一种“很难讲”的感觉。“合理”既然相对于阴阳的变动,就没有固定的是非,中国人“持经达权”的观念,应该列入必要的“共识”之一。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etus)早就指出:“宇宙间没有绝对的恒定,也没有相对的恒定,一切恒定都是虚幻的,惟有变化才是真实的。”可惜他的变动观点,引伸出“事物本质上都有矛盾,相排斥的事物结合在一起,形成最完美的和谐”,导致了“以斗争为获得正义的法则”。

  这种“斗争”理论,影响了西方的管理;其所导致的劳资斗争,使得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逐渐下降。
企业经理人的第15课 

  企业经理人心中存有斗争的观念,就会影响整体的和谐。竞争而非斗争,这就好一些。但是不如以“不争”来取代“竞争”。不争之争,是我国先贤的高明智慧。用不争来争(以让代争),站在不争的立场来争,才不致为争而争,争得毫无道理也要争。在组织内塑造礼让优先于竞争的心态,形成对内礼让、对外竞争的文化,才是以厂作家的真正效用。

  大易变的哲学,提示我们“事物本质上固然有矛盾,可以用中(合理)把它们统一起来”。大易所揭示的道理,正是组织形成共识最有效的依据。大家共同依循《易经》的道理,彼此求合理,自然很快就能产生共识。

  “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是“定乎一”的原理。“贞夫一”的意思,是一切的事物尽管变动不居,却都以自然合理为正常。“一阖一辟”才是“定乎一”的具体方法。一阖一辟便是今天所说的一开一关,也就是开关的控制作用。

  中国人的习惯,多半“不太相信所宣布的规定”,因为长久以来,“凡听话的常常倒霉”,已经使大家对宣告的作为丧失信心。

  其实,这种分析仍旧是表面的。一般人相信这种分析,便十分轻易地用“只要宣示者言而有信,令出必行”的方式,来改变中国人的习惯,结果必然行不通。

  不管哪个宣示者,为了追求“合理”,都必须“随时调整以求制宜”,以至于宣示者自己认为言而有信、令出必行,只不过为了随机应变而略有变更;而身受者却批评宣示者言而无信、自打嘴巴。

  作者有一次到某海滨饭店做企业内训,中午12点讲课完毕,听者鼓掌如仪之后,主持先生接着宣布:“原订12点10分用餐,由于饭店忽然多来了两个团体,以致准备来不及,延至12点半在地下餐厅午餐,请大家准时前往。”

  听众有的听,有的根本不听,也有的听了不当一回事。作者发现有三五位在仔细看表、衡量时间,知道他们不但用心听宣布的内容,而且真的把它当做一回事。这几个人商量了一下,决定一起利用这一段时间到海边去走一走。

  大多数人好像没有听见宣布的事项,仍旧洗手、抽烟,向餐厅移动,各自找好座位,围着饭桌聊天。大约12点15分左右,菜端上来了,饭也已经上桌,大家自动自发,便吃将起来。

  那些注意听宣布、又认真把握时间到海边走走的朋友,准时于12点半返抵餐厅,看见很多人正在大吃大喝,有的人还在起身添饭,当然相当愤怒,便大声责问承办人员:“不是宣布12点半用餐吗?怎么提前了?”

  承办人员说:“不是我们提前,是餐厅好意,先把菜端给我们。大家一看见菜端上来,知道冷了就不好吃,所以就开吃了。”

  大家一阵笑声,那些准时到达的人明白再闹下去,连剩菜都没得吃,只好自认倒霉,赶快找一个地方坐下来,解决肚子问题。

  承办人员没有错,他所宣布的是事实。但是餐厅的好意,使得他不得不顺从大家的意愿,提前用餐。难道承办人员可以规定大家呆坐在那里,坚持要准时于12点半才开饭吗?

  中国人深知“宣布的事项,常常因实际情况而变更”的事实,所以许多地方,喜欢用“不明言”的方式,来收到“一开一关”的效果。

  例如甲礼堂左、右及后方一共有六个出入口,主办单位希望出席人员一律由后方的两个进出口出入。如果采用宣布的方式,保证效果不佳。总有一些人不按照规定,由左右进出口出入,就算加以制止,也会闹得很不愉快,甚至会招致抗议:“门开着,为什么不让我们出入?”

  对中国人而言,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不明言地叫人把左右两边的出入口关闭起来。大家看在眼里,心里有数,散会时自然一致地由后面的出入口走出去。这时有人向左右两边走去,还会惹人笑话:“情报不灵,居然不知道两边的门已经关闭了!”

  所谓风气,今天称为组织气候,其实就是“把应该打开的门打开来,把应该关闭的门也关起来”。这一开一关之间,便形成良好或恶劣的风气。有人因辞职而升官,表示“辞职是为了做更大的官”这一扇门已经被打开了,于是一片“做不好就辞职”的呼声,很快就传布开来,蔚为辞职风气。

  企业经理人最好谨记“善门难开”的教训,特别是中国人,只要门出现一个小缝,就会想办法把它弄开。孔子所以痛责“始作俑者”,老子所以倡导“不敢为天下先”,便是告诉有权力的人,不可以任意开门或关门,却应该慎重评估开或关的后果,然后审慎抉择,才算是把握了“一开一关”的真谛。

  企业经理人的第16课 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两种可能的结果。一种是有了对策之后,使政策更加有效落实,当然是好的。另一种则是有了对策之后,政策变成形式而难以落实,甚至成为私人图利或者图利有关人士的工具,那就不好了。企业经理人不应该完全排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却应该鼓励大家依据实际情况,拿出合理有效的对策,使政策确实收到预期的效果。看不看布告,听不听宣告,有时候想管也管不了,不如悉听尊便;只要想办法依正当途径来完成任务,那就很好,也非常重要。

  究竟是“一下子全部打开”,还是“逐步打开”?到底是“一下子全部封闭”,还是“逐步封闭”?这是管理的大奥妙。必须因时、因地、因人、因物而有所不同,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最好寻找管理的根本道理,依照管理的根本道理来持经达变,以求合理。

  就人生而言,现代人只要及时把自己好的DNA打开(on),把坏的DNA关闭(off),那就万事OK,自然趋吉避凶了。

  从组织来看,风气有如相邻的两扇门:只要打开合适的那一扇,关闭不合适的另外一扇,组织气候也就良好了。

  一开一关,看起来简单明了,却能够确实地掌握关键,快速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目标。

  :

  •企业管理:8大关键道出企业营销管理问题
  •企业管理故事:面子和里子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