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培训讲师谈管理 / 培训讲师谈管理:中国:创业者的新乐园

培训讲师谈管理:中国:创业者的新乐园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2日 培训讲师谈管理

 

  创业大师斯蒂夫·布兰克被誉为“硅谷教父”,他创立或者参与创立了八家高科技企业。他提出的“客户开发”方法启动了精益创业运动,现在“精益创业”这个潮词不单单是硅谷创业者的信条,甚至在小企业和大公司都在像福音书一样被传诵。他认为,MBA在过去一百年为大企业执行商业模式提供了理论框架,而他和其他一些精益创业理论的贡献者则为小企业和创业企业寻找商业模式提供了另外一套完全不同的理论框架和流程。


  借布兰克为本期《哈佛商业评论》撰文《精益创业改变一切》之机,本刊中文版与他探讨了精益理念在小企业和大公司领域运用的不同,在访谈中,布兰克还阐述了他对中国创业环境和创业者的看法。


  HBRC: 你曾经说过,精益创业可以让不同性质的企业获益,请问源自于科技公司的精益创业理论在被其他类型的机构采用时,需要做出哪些改变?


  布兰克:美国犹他州的一些教授最先提醒我精益创业完全可以被应用到其他领域,只需对具体细节和术语略作修改,但总体流程不需变化。这些教授告诉我小企业在学习了这些流程之后发生了怎样惊人的变化。


  我有一个关于小企业领域的例子。一对墨西哥夫妇在我的农场工作,他们想开一家墨西哥餐厅。但我发现他们对于开餐厅根本没有任何概念。要知道任何生意的第一步都是找出谁是你的客户,他们是否喜欢你的产品。我对他们的建议是到一家餐馆工作一段时间再看是否愿意从事这个行业。


  这些都是常识性的东西,但是现在大多数小企业并没有自觉地用这套流程来开展生意。


  精益创业在小企业的应用,其实就是在短时间内指导他们用完全一样的商业模式和客户开发方法来提出一系列问题,但我们不会用“商业模式”、“客户开发”这些很炫的词语,只是告诉他们在你花时间和钱创业之前,为何不走出去验证一下这些想法?


  我要再强调一点就是,精益流程不会让初创公司更成功,而只会让他们更少失败。它会让他们避免创业公司常做的十件蠢事,比如忘了先了解客户,忘了了解渠道。这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而不是说你在创业之前需要读一本400页的书。


  HBRC: 大企业采用精益流程会容易些吗?


  布兰克:精益流程在大企业应用会比在小企业更难。这并不因为大企业的人更笨,而是大企业常常把具有创新精神和不同想法的人都裁掉了。大企业需要考虑的是怎样培训已有人员并把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找回来。


  我的经验是如果大企业的创新部门中有财务或者人力方面的主管,这个创新部门就不会成功。因为财务主管最关心盈亏,一旦创新部门没有盈利他就会在该部门做出任何成果之前削减成本。人力资源部门也是,他按规则和既有流程行事,但是创新部门需要雇有创新精神的人,而不是管理工厂的人。所以除非大企业财务和人力资源部门改变原有规则,否则他们就会扼杀摇篮中的创新精神。


  判断大企业是否真心想创新,第一个问题是CEO的薪酬机制会改变吗?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这一切就是演戏。第二个问题是董事会的薪酬机制会变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他们就只是让CEO来做实验而不会真的给予支持。所以在5分钟之内我问几个问题就能诊断一家大公司是不是真的想改变:谁的薪酬在改变?创新部门对谁报告?目前有哪些实施障碍?


  在成功实践了精益流程的GE,所有安排都是完美的,没有人力和财务部门,创新部门直接对总裁汇报,他的薪酬是由董事会根据部门的成功与否来决定的。


  HBRC:现在管理界对精益创业的关注是否表明了大企业原有模式的失灵?


  布兰克:是的,关于这一点我们需要感谢中国。中国以外的大公司发现他们在20世纪所做的所有事情(变得更大,占领更多市场)都已经因为外部变化而变得过时;因为中国的制造业降低了产品成本,互联网让所有信息对所有人都即时可见。世界已经改变,大企业面临来自外部的持续颠覆性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他们需要持续创新。但是大企业并不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建立的,他们习惯拥有一个稳定的市场。所以我们不仅给大企业的技术人员教授精益流程,也给CEO级别的管理者授课。大企业CEO过去只关注怎样降低成本,而不是怎样持续创新,我们现在在教他们创新。


  HBRC:关于精益创业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统了吗?


  布兰克:我觉得我、埃里克·里斯和亚历山大·奥斯特瓦德的著作,已经建立了相当于MBA在过去100年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在过去100年间,美国的商学院教授的是怎样管理和执行大公司战略,而我在十年前提出的精益流程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就是让人们意识到创业公司的管理技巧和大企业所需技巧完全不同。所以我们做的事情就是建立一套管理技能、书本、工具和课程能够与MBA的课程相当。但是这些不是让你花两年时间学习怎么在大企业里成为一个很好的执行官,而是学习如何成为好的创业公司的管理者。


  我发现中国商学院的课程还比较落后,他们的创业课程还是从商业计划书开始,但这完全不是创业者们在做的事情。中美两国的教育机构教授的课程都滞后于实践,但美国的大学已经开始快速追赶创业者的步伐,很多商学院开始教授精益理论。

  HBRC: 那可以说创业者都无需再去商学院上课了吗?


  布兰克:我经常问我的学生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去商学院?对于这个问题几乎有一个检查清单可以让你来对照。比如去哈佛读书的原因并不是为了课程,而是为了建立一个受用一生的人际网络,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你真心想成为一家大公司的高级管理者,或者你想在投资银行之类的机构工作。


  但是有志于成为创业者的人是否应该去商学院读书,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我会给你一个我给我的商学院学生的答案:这得看情况,因为事实就是如此。我在工程学院和商学院都教课,每年只有商学院的学生会问我这个问题:布兰克教授,我需要您帮我决定接受哪个工作:是去麦肯锡还是自己创业?我会对他说其实你已经做出决定了。麦肯锡的工作是一份大公司里的案头工作,专注于执行。创业不是一项工作,它是一个想法,一个使命,一种激情。创业是因为你是一个艺术家,你想要做成一些事情,如果创业没有占据你的全部激情,你就不应该作为创始人接受一个“创业工作”,可能以后可以。


  创业是由经验而来,是身体力行,是实践。你当然会在商学院学到东西,但是在同样长的时间你也可以在实践中学到更多关于创业的成功和失败的知识。


  HBRC: 你这次来中国对中国的创业环境和创业者有什么印象?


  布兰克:中国的创业环境可以用“野蛮”和“残酷”来形容。它让我想起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科技公司需要跟咄咄逼人的微软竞争时的情况。在中国,创业企业就像跟100个微软竞争,没有规则,没有指导教材,我个人很喜欢这种感觉。杀不死我的都会让我更强大,我觉得中国的创业者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了。


  我在中国的一周基本都是“在创业者的海洋中游泳”,所有中国的创业者都让我印象深刻,他们的能量和令人振奋的士气很像早期的硅谷,这让我感觉很开心。我觉得中国创业者比国外创业者更聪明,这不是智力上的问题, 而是市场发展的问题。


  但是年轻的创业者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混淆激情和战略,我们在硅谷学到的创业精神一部分是关于激情、热爱和不屈不挠,另一部分则是竞争者、客户和市场,两者结合才可能成功。然而大家常常习惯于关注激情、热爱、努力工作这一部分,而忘记后者。我们也是十年前才意识到这一点,《哈佛商业评论》也花了十年才意识到需要写一些这方面的东西。


  HBRC:中国的创业者,尤其科技领域的创业者在前一个时期主要都是复制已有模式,你认为现在或者未来会有更丰富的模式出现吗?


  布兰克:我的观察是,在最初的前五到十年,中国的创业者只是把美国的商业模式引用到中国并本土化,中国市场对创业者来说就是一片未开拓的荒地。但是现在当新一代创业者想要与腾讯或者新浪微博竞争时,他们会发现自己需要变得更聪明,因为这些领域已经被开发,中国的创业者需要跟美国创业者一样具有创新性,避开已有的大公司,在既有的模式之上建立新模式,这会让中国的创业变得更有意思。


  另外,风险投资也会教他们更聪明地使用时间和金钱。我跟李开复有一次很长的讨论,他已经开始对新生代的创业者投资,这些创业者不再只是克隆别人的商业模式而是开始创新,这非常令人兴奋。


  HBRC:你觉得中国会出现乔布斯一样的人物吗?


  布兰克: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也一直在思考中国会不会出现及是否有可能会出现乔布斯这样的人。答案可能是应该还不能。


  在美国我们尊重个人精神,学生可以告诉老师他是错的,告诉父母他将要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在中国你做学校和组织让你做的事情,这对于培养好的执行者来说是可行的,但不能培养“革命者”。而乔布斯就是一位“革命者”。他告诉整个计算机界他们错了,他将打败他们。


  只有当创新者站出来指出系统的错误时大规模的创新才会发生,这是美国的文化。我并不是在批判中国文化,你们有很成功的文化,但是突破性创新要求另外一些东西,一种不同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陈圆妮是《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撰稿人。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