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培训讲师谈管理 / 培训讲师谈管理:开车上路:一个局内人如何看待美国政府对汽车巨头的救助

培训讲师谈管理:开车上路:一个局内人如何看待美国政府对汽车巨头的救助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2日 培训讲师谈管理

本文是对于史蒂芬·拉特纳(Steven Rattner)所著的《大检修:奥巴马政府紧急救助汽车业内幕披露》一书的书评。

鉴于通用汽车刚刚宣布有望在今年实现盈利,并完成了史上第二大的IPO,现在对这场政府策划的通用和克莱斯勒重组案加以总结,应该说恰逢其时。奥巴马政府早在正式进入白宫之前,就已经开始着手操办此事了。

而史蒂芬·拉特纳(Steven Rattner)应该是介绍此次软着陆实现过程的一名好向导:2009年2月到9月,他一直是政府汽车工作小组的负责人。用他的话来说,他就是“车队的头儿”;而普通公众则称他是“奥巴马的汽车沙皇”。就在短短几个月里,拉特纳和他的工作小组引导着克莱斯勒和通用汽车完成精简重组,一切都依照美国《破产法》第11章第363条进行,保留有用的资产,甩掉没用的包袱。在克莱斯勒重组案中,具体表现就是挑选一位“资深合作伙伴”,与菲亚特结盟。

拉特纳最近推出了一本解密政府救助汽车业的书:《大检修:奥巴马政府紧急援助汽车业内幕披露》(Overhaul: An Insider's Account of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s Emergency Rescue of the Auto Industry)。此书的意义不仅在于拉特纳亲身参与了这项救助计划,更在于他个人特殊的工作经历:从华尔街走入白宫的拉特纳曾就职于摩根斯坦利。他在华尔街的最后头衔是私人股权投资公司四方集团(Quadrangle Group)的四位创始人之一。更早之前,他还是《纽约时报》的一名记者,先是驻华盛顿,后又驻伦敦。他的经历在《大检修》一书中都有展现。

拉特纳提供了一些理解这次救助所必需的数据,并详细描述了个中细节和背景信息,以便我们掌握汽车行业和助其形成的经济全貌。更重要的是,拉特纳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带我们领略了这一事件中的重要人物和真实经过。

只不过,拉特纳自己的故事并不会因此书的出版而结束。尽管他已经和四方集团没有往来,但由于该公司涉嫌行贿以获得纽约州养老金业务,因此自2009年7月卸任“汽车队”负责人以来,拉特纳也一直官司缠身。4月,四方集团用1200万美元就该案达成和解。

然而,问题远没有结束。就在上周通用启动IPO的当天,拉特纳与证券交易委员会也达成了和解,接受为期两年的证券交易禁令,并支付了620万美元的和解金——尽管他并不承认自己有罪。几乎就在同时,纽约州总检察长、侯任州长安德鲁·科莫又提交了针对拉特纳的民事欺诈指控,要求对方支付2600万美元的损失赔偿金,并终生禁入纽约州证券行业。第二天,拉特纳针对自己在四方集团的前合伙人发起仲裁请求,要求对方弥补因“违规行为和违反合约”而令自己蒙受的损失。

衰退还是复活?

人们对于美国汽车业商业操作和竞争地位的关注由来已久;近五十年以来,这方面的书也层出不穷。

1965年,当美国汽车业整体、特别是通用汽车借助战后的良好时机,一举取得全球霸主地位时,当时还默默无闻的年轻律师拉尔夫·纳德(Ralph Nader)就曾出版了一本名为《任何速度都不安全》(Unsafe at Any Speed)的书,对汽车企业的商业操作行为进行了全面的批判——特别指出了其中的安全问题。纳德指出,汽车的转向柱在发生正面碰撞时无异于一把锋利的长矛;怪异的自动变速器设计可能导致在不合时宜的时候逆向滑动;仪表盘的材料没有必要那么坚硬和锋利。

通用汽车对这本书的回应只能用“尼克松式的遮掩与腐败”来形容:他们发动了一场骚扰战,派人监视纳德,窃听他与别人的谈话,甚至监听他的电话。结果,纳德以“侵犯隐私权”为由,将通用汽车告上了法庭。1970年,通用公司付给他42.5万美元作为和解。纳德用一部分和解费成立了“汽车安全研究中心”。

又过了20年左右,面对日本车市场份额不断增加的状况,美国国内一片忧心忡忡。1986年,普利策奖获得者——记者大卫·哈伯斯塔姆(David Halberstam)出版了《大清算》(The Reckoning)一书。作者用800页的篇幅,一丝不苟地跟踪了福特和日产两大汽车企业的并行发展历程。目前经营得颇为成功的——并且是“底特律三巨头”中唯一没有伸手向政府要求救助的——福特汽车,当时却萎靡不振:密歇根流传着一个笑话,福特(Ford)英文名字的首字母连在一起的意思就是“死在路上”(F ound O n the R oad D ead)。

拉特纳的书在24年后问世,仿佛是一首结束曲,三本书的终篇。美国汽车行业能否在走完精简破产程序后愈挫愈勇——摆脱不堪重负的债务、过剩的制造厂和经销店、令人头疼的劳动合同——仍有待观察。经济和整个行业的成功(或失败)取决于一张由客观环境和主观决策编制而成的大网,复杂,而且难以预测。

书中角色点评

如果说《大检修》一书中存在反面角色,那么政府救助通用汽车时的公司首席执行官里克·瓦格纳(Rick Wagoner)应该当之无愧。书中对于瓦格纳的描述与其说是“邪恶”,不如说是“失察”和“无能”。以他为象征的这种公司文化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以至于当通用汽车加速撞向破产的砖墙时,人们依然抱着一种自以为是、甚至安静平和的心态。瓦格纳承认通用存在问题,但却没有能力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只认为那要归咎于他控制范围以外的客观原因:油价和劳动力成本太高;经济陷入整体萎靡;而那些都会好起来,通用汽车仍将强大如初。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局内人,”拉特纳写到,“瓦格纳没有展现出一丝一毫的勇气,改变通用公司的迂腐文化。他有着渐进规划者的作风,行动时慢吞吞。他似乎抱着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念,那就是通用汽车和其它任何公司都不一样;它可是‘通用汽车’啊!别的公司无论发生什么状况,都和通用没有关系。”

相形之下,书中展现的塞尔吉奥·马尔基翁(Sergio Marchionne)则是一个介于变化莫测和不择手段之间的人物。他在故事一开始时是菲亚特的CEO,后来则成为了克莱斯勒的CEO。这个总穿着黑色毛衣、衣冠楚楚的男人,在初步讨论结盟克莱斯勒的问题上忸怩作态,欲说还休;当两家公司坐下来就细节问题开展谈判时,又总是面有愠色,动不动就大发脾气——那段时间,他的口头禅是“你觉得我**有那么蠢吗?”而当他一旦大权在握后,又变成了一个坦率直言、工作效率极高的首席执行官。

有人可能倾向于将他在中间阶段的表现称为一种战略,是在以强硬的方式讨价还价。但仔细观察之下,这种行为却是丑陋的,而且个人色彩浓厚。在这些谈判中,美国汽车工人联盟(UAW)和2002-2010年联盟主席罗恩•格特尔芬格(Ron Gettelfinger)完全是占理的一方,甚至是愤怒的一方——比工会代表通常的形象还要正面得多。  

“我看见罗恩·格特尔芬格的脸一下子就气得通红,下巴上的肌肉也收紧了,”拉特纳写道,“因为他意识到,塞尔吉奥这是想要再次切割整个计划。但他最后还是开口了。‘你的人,’他提高了音量,‘每个人都有两所豪宅。而我们只是普通人,平头百姓。我们只是在努力谋生活,你对我们的索要太过分。’他对工作小组气愤不已,对克莱斯勒气愤不已,尤其是对菲亚特气愤不已。格特尔芬格用手指着塞尔吉奥,面无表情地说:‘我们可是有约在先。’”

拉特纳将自己所领导的汽车工作组全体成员称为“聪明过人”、“工作勤奋”,既理想化,又十分务实,就像是金融界的“特种部队”。蒂莫西·盖特纳、拉姆·伊曼纽尔、拉里·萨默斯,以及总统奥巴马的形象,也都是机智、富有决断力。拉特纳没有给伊曼纽尔挑刺;书中的萨默斯有时甚至会努力控制自己的怒火。“可以看出来,拉里会很努力地控制自己。”拉特纳写到,“我曾参加过一次会议。会上,一个年轻同事自顾自地说道:‘这简直是最傻的……’拉里开始回击他。但后来他停住了,出了半口气,继续说:‘刚才和你说话的是老拉里。新拉里要说,你有没有这样想过?’”

绝大部分在书中遭到批评的政府人士都是共和党人,或者布什政府的留任者。特别是时任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董事长的希拉·拜尔(Sheila Bair)。在救助计划努力争取通过的关键时刻,她意图从中破坏,凭借自己的影响力拖延不相关的谈判,因此激怒了拉特纳。“我过了一阵子才意识到,我们被捆在希拉·拜尔自己编织的网中,”拉特纳写到,“她来自堪萨斯州,做过律师。和本·伯南克一样,她是布什政府任命的官员。还和伯南克一样,她是一位学者,只不过不那么明显。但她与伯南克不一样的是,她也是一个政治家——1990年,她在自己家乡州的国会共和党党内初选中落败。”

一个时代的终结?

通用汽车前CEO“发动机”查理·威尔逊(Charlie Wilson),在被时任总统的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提名为国防部长时,曾在国会作证。当时他说了一句后来广为流传、但实际引用有误的话:“对通用汽车好的事情,对美国也会有好处。”我们在这里也可以进行一个类比,拉特纳虽然没有明说,但至少在书中有所显示:“通用汽车变成怎么样,美国也会变成怎么样。”

《大检修》的很多篇章都带有某种伤感的特质。相对于展望未来,本书对于过去的追溯更加宏大而有力。从拉特纳对于通用和克莱斯勒的各种描述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两个曾经称霸全球的企业,到了2008年秋天却命悬一线,只能靠政府一点点注入救命钱来维持生命。

拉特纳不遗余力地强调那些在救市之前、之中和之后获益的其他人,并一再指出:各类企业集团组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大网,而汽车企业就处在这张网的正中央。从汽车原材料(如钢铁、玻璃、橡胶、塑料)的制造商,到生产元部件(挡风玻璃雨刷、线束、转向控制杆)的供应链,再到美国各主要街道上出售成品的汽车经销商,拉特纳描绘了一张清晰的关系图,告诉我们一旦任由这些汽车巨头轰然倒塌,会给美国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汽车企业减少10万个工作岗位,就可能导致关联行业失去100多万个岗位。

但更令人感到不安的,却是拉特纳所描述的联邦政府自身的状况。逐渐老化、软弱无力的巨人,几乎做不了什么,还不如躺下的格列佛,被成千上万根又粘又乱的蜘蛛丝捆绑,被一堆芝麻大小的官僚机构和梦想成为独裁者的小人物包围,所有这些人只痴迷于自己那片微不足道的封地,而不去理会更大范围人的利益。

当然,喊出“过度管制”的口号是保守派人士的习惯;但听到一个民主党人这样说就非常有意思了。但就像拉特纳在整本书中所表现出来的那样,他对于问题的界定总是具体而精确,其中一些问题早在他接受正式任命之前就已经开始研究了。“接受调查可以成为一项全职工作。”他指出,“每个接受任命的高级官员都备有两套完整的大部头文件:一份是SF-86,这份安全调查声明繁琐得令人难以想象。举个例子来说,每个申请人必须列出过去7年以来的每一次出境行为;另一份是SF-278,其中要求披露每一项经济利益和义务。我数不清楚自己花了多少时间进行投诉,但却清楚地知道有幸为联邦政府工作,让我花了40多万美元的诉讼费。”

这个数字令人目瞪口呆。而当我们在读了170多页之后发现,拉特纳的净收入大概有1.88亿美元,这种惊讶感依然没有减轻。比起对于“服务成本”的简单抱怨,这个数字更能解释摆在那些想成为政府随便什么公务员的人面前的那道“门槛”。 

这不仅仅是官僚主义的问题,就连在拉特纳和他的团队最经常办公的地点——实实在在的财政部大楼里,也到处都有妨碍事情有效解决的障碍:电话不接,(有时甚至工作也不做)。想找一间可以播放PPT文件的会议室也不容易,办公装备往往老旧不堪。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是:这是一座由强大而自信的国家建造的外表堂皇的宫殿,而里面却在不断地朽化。

比如,拉特纳在书中写道:“接下来一天针对通用汽车的尽职调查环节,则让人感受到了另外一种不安。”“在此之前,哈利(指的是哈利·史蒂文,汽车工作小组的成员组长)花了半天的时间寻找一个能放PPT文件的地方。(从这里我了解到,美国财政部的配备落后到根本无法款待外面来的访客。财政部大楼占地两个街区,几间会议室就分散在这里的各个角落,并且分属于不同的部门。)最后,她终于在所谓的‘财政部附属楼’内排上了一个会议室。这座破旧不堪的附属楼位于宾夕法尼亚大街上。我曾无数次经过这座建筑,只是从来没想过它竟然为财政部所有。我们的开会地点是在六层的一个没有窗户的房间,内部环境也不比外面更能带给客人舒服的感觉——狭窄、单调、死气沉沉。可是令人无法理解的是,这个地方竟然叫做‘杰出中心’。”   

甚至就连吃饭喝水都是个问题。“在离开办公室之前,我问哈里,我们邀请客人们吃些什么。‘没东西吃。’她回答说,原因是财政部没有预算用于准备会议小食,‘甚至连一瓶水也没有。’期待我们的访客会在六个小时的时间里不吃不喝,似乎太不近情理(更别提我们自己了)。因此,我自掏腰包给了哈里100美元,告诉她去一趟三明治店。后来,当我们需要在午餐时间接待访客时,这就成了一种惯例做法。”

拉特纳所抱怨的并非没有鱼子酱,而是面包和水这样的东西。只不过,他通篇总是提到“自己给每个人买了吃的”,在本书前三分之一的内容中反复出现。我没过多久就感到,他这并不是在表达自己的慷慨,而是想为自己多争取一些认同分。

揭露内幕

拉特纳因为养老金丑闻遭到了批评,这可以理解。如果能为这个人说点什么的话,那就是丑闻并不会损坏这本书的可信任度。拉特纳对于里克·瓦格纳直率的评价——以及解雇他的有效行动令密歇根的一些人感到不舒服,他们认为瓦格纳只是替罪羊。拉特纳对于后面这个问题的回应(无论是在这本书中,还是在公共场合说的话中)都是:当一个失败的公司需要进行重组时,留下CEO没有任何意义。且不论他的说话方式,这个表态在逻辑上是难以辩驳的。

拉特纳在《大检修》一书中告诉读者的,是他对于自己所领导的一个项目的观点。这是第一次有人站出来,对拯救汽车业的行动说点什么;这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拉特纳的文章条理清晰,在新闻报道和个人看法之间找到了很好的平衡。他向我们介绍了此次救市在局内人眼中是什么样子,同时也介绍了他眼中的美国政府——当它工作的时候,以及当它不作为的时候,这些都是很有用的信息。从这两个角度来看,这算得上是一本全面、有用、可读性强的枕边读物。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