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管理培训 / 致苏宁:褪下员工的外衣,我们只是普通的消费者

致苏宁:褪下员工的外衣,我们只是普通的消费者

吉宁博士 2017年11月3日 企业管理培训

昨日网上爆出一则苏宁的内部通知:禁止员工在京东购物,一经发现立即开除。此消息一发出,立刻在网上引起激烈的讨论。

在未得到苏宁正式官方回应之前,在知乎平台上,经过官方认证的苏宁帐号有了进一步回复称:纯属子虚乌有。

并喊话该爆料员工:

一则漏洞百出的谎言,居然引得人人跟风,群情汹涌,这叫啥,这叫众口铄金,积毁销骨。首先,他估计连苏宁总部门儿在哪里都摸不着;其次,咱们说句心理话,我若是HR,我也不会允许自家员工买别家东西,收别家快递,这不是什么规矩,这是最起码的企业忠诚度啊。你要享受别家的产品和服务,又何必为苏宁卖力工作呢?说咱家比别家贵?你怎么不开个“比价神器“比一比呢?你的良心真的不会痛吗?

倡议员工使用及购买自己的品牌,是任何一个看重自己品牌、看重员工高度认同的企业都会做的最起码的事情啊。任何一个企业对高度认同的员工都会有高回报,高度认同的员工才能用心研究好的产品、设计出更好的用户体验啊。你推荐给用户的商品,自己首先得体验吧,一个对自家商品、服务了如指掌的员工才是一个好员工啊;反之,说明这个员工根本无法服务于用户和消费者嘛! 他每天还要假惺惺做着IT、运营、用户体验、市场推广,这不是很可笑嘛?他运营个啥呀,体验个毛啊,推广个鬼啊?咱们不是开除某人,而是真的希望这样的人离开。

换位思考,环球君也不希望在同事的朋友圈,看到友商的而不是自己写的文章。但是不管苏宁事件是真是假,还是双十一的公关稿,像这种员工到对手公司购物的情况确实存在。

由此引发的一个话题是:员工为什么购买对手公司的产品?

我为什么购买对手公司产品?

自家员工购买竞争对手的产品,这事搁哪个管理层都不好受。网传美团外卖的员工就曾经使用饿了么送餐到公司楼下,当穿着饿了么工作服的外卖小哥出现在美团大楼时,场面曾经一度尴尬。

环球君有个朋友在某品牌工作,有一天环球君发现他竟然在网上购买对手品牌的产品。朋友看着环球君惊讶的脸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没办法,我要的这个东西咱家没有。”

问了身边几个朋友为什么会去对手家购物,总结出的答案是:

1.购买对手产品的时候属于私下行为,褪下员工的外衣,他们只是一个普通购买者;

2.对手公司有自家没有的产品;

3.在对手公司购物比较方便;

4.没有想,买东西的时候只是随便点了一个页面。

而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管理者需要赶紧敲响警钟。

管理者怎么留住“内部客源”

双十一在即,电商们绞尽脑汁利用宣传策略招徕顾客,留下客源。殊不知,苏宁事件也给管理层们敲响警钟:怎么让肥水不流外人田?

在抱怨留不住“内部客源”时,管理者应该思考为什么“我们的产品留不住员工?”。针对员工为什么去对手公司购物,管理者要认识到:

➤自家企业的产品是否就比对手公司好?

在被问及员工不在京东购买产品,刘强东该怎么办时?刘强东承认:早年京东的类目还比较少,没有服饰之类的产品,所以有的女员工不会上京东买衣服。但现在京东的产品越做越大,大家都在上面买衣服了。

有网友对此给出了忠告:

员工的购买行为是一面镜子,它可以反射出企业在产品上还存在那些不足。当有员工去购买对手产品时,管理者首先要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产品还有那些不足?

➤员工认同感出了问题

有些人会认准了品牌购买产品,有些人的购买行为却是随意的。比如那些到对手公司购买产品的员工,有一部分就属于无意识购买行为。

听到这个回答,管理者同样不能松口气:员工在购物时没有优先考虑自家企业,说明员工的企业认同感出了问题。

认同感比产品缺失更能让管理者警觉,胳膊肘往外拐的背后是:敌人可能不会将你打败,但自己人可以。

➤“内部客源”外流,管理层需要正视对手的强大

用同样的问题问马云:员工去京东购物怎么办?对马云来说,根本就不怕自己的员工不在淘宝和天猫上买东西,因为去年双十一天猫上的交易额达到了1207亿,可想而知,全民的消费热情基本上被淘宝和天猫牢牢控制着。

天猫的强大让马云不在乎员工是否购买自家产品。但如果企业不够强大,那么管理层需要正视对手企业是否已经超过了自己,这种竞争压力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生存。

作为普通人,无论哪个企业的员工,私底下都有自由选择品牌的权利,企业不能通过禁止来限制员工的购买行为。

但作为一个企业的员工,也应该从集体利益出发,在公开场合维护企业形象,用以身作则承担起作为员工的责任。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互联网或已标明来源,纯属学习与公益需求,版权及观点归属原作者。在传播过程中难免出现信息来源不明的文章,如果涉及到版权要求,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尊重您的知识版权,并按要求删除处理。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