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管理培训 / 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本质关系

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本质关系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8日 企业管理培训

在参加了杭州企业内训之后,发现经营就是企业大整体用各种方法获得效益,同时用管理的沟通协调来使这个整体之中各方最大化合理化,从而进一步稳定大团体的再经营。
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是做企业的人经常要面对和谈到的问题;同样做企业的人对于经营与管理也有不同的理解。经营,没有太多的争议,做市场,做事业,要的是效益。而于什么是管理却很难有个准确而统一的理解。这里我把谈论的焦点更多放在管理上。宏观些,管理被认为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了诸多方面,人力,资金,后勤,行政,业务等等;而微观些,管理是对某一特定范畴的行为理念的引导和执行。我个人对后者的定义更为倾向,管理更应该是一种操作,一种行为或理念的引导规范。
管理毕竟是一种沟通协调的行为或行为引导,它受到各种错杂因素的制约。不同的公司企业有不同的工作环境氛围,而这种工作环境氛围的不同,也必然决定管理方法的不同,大而全的管理理论在这客观环境面前必然显得苍白无力。为了更好的给员工提供学习机会,企业内部可以培养各个类型的企业培训师培训讲师,跟踪式的培训整体员工。
谈到管理的方法,就不能不谈管理的执行依据——制度。这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了,制度的制定是为了更好的帮助管理的实施。好的制度对管理的顺畅执行有着无可厚非的帮助,然而问题也偏偏就出在制度上。就算最好的最贴切的制度也不可能完全的适应公司企业的实际情形。在制度的实行时,管理者会发现完美制度本身的往往起不到预想的效果。这时管理者会迷茫,寻找原因。制度是公司企业根据自身利益而制定的,神圣不可侵犯;然而制度执行时又偏偏有很多地方执行不下去,而原因又无可厚非,有所依仗,情有可源。情于法之间的大问题产生了,怎么办?
在经历了企业培训师吉宁博士网络培训开通了网络商学院的学习后发现,管理的核心是人及人所组成的团体,由此企业的管理对象是员工、部门小团体及其组成的大整体。
看下员工。
谈到员工就不能不谈职业精神。职业精神的定义不必多说,我先假设员工的精神很良好,100分的情况下能达到80分。那么在职业精神优良的80%下,剩余的20%是否是私利心理?如果是,怎么对待这20%?打压、扼杀?肯定不会是放纵!这看似正常正确的做法,一直以来的效果呢?
人性是一个很高度的问题,我们抛去人性自私与否的高度,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职业精神100%的大多数是否存在?用100%的职业精神制度去管理会怎样?
我感觉这就是一直存在的管理问题的症结了,管理不可忽视人性自私的一点。
再看部门小团体。
部门小团体是一种基层机构,也同样有着其自身的利益,他们(部门的成员)也在强调其团体(自身)利益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的衡定标准带有很强的利益标准,同企业公司制度的本身也不可能完全切合。
最后看企业大整体。
企业大整体也有其自身的利益,且这利益不可动摇,不可侵犯。大整体中完全包含着很多的部门,部门成员;然而在利益上好像不可能完全切合。
既然分析的焦点重点放在了利益切合上,那么管理是否就有了抓手,管理的创新是否就有了明晰,情于法分歧是否有了平衡的支点?
管理归根结底就是沟通协调,对不同个人团体之间的有效沟通,在其不同利益之间的有效协调。
制度是什么?是一种工具,一种保障公司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管理工具。既然是工具,就要用起来得心应手,应用中不利的地方就及时修正,目的只有一点——企业利益最大化;员工或小团体同制度冲突的原因无非是为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也是人之常情。
看来管理问题症结得关键就在于怎样在两个“利益最大化”之间做好沟通协调。
而至于管理的创新,就是在管理的沟通协调上不断灵活的手段方法变化。情与法的平衡支点自然也就是手段方法上度的把控了!
现在再来看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之间的关系,似乎可以这样来理解了:经营就是企业大整体用各种方法获得效益,同时用管理的沟通协调来使这个整体之中各方利益最大化合理化,从而进一步稳定大团体的再经营。
经营与管理的话题是一个复杂的话题,无论怎样理解,在执行上,必然不会向说的这样简单,而要想做好,更是少不了多方面有力度的支持!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