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管理培训 / 培训就是一剂对症下药的处方

培训就是一剂对症下药的处方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8日 企业管理培训

培训走进企业,已经不是新闻。许多经营者企业管理者都明白培训的重要性,但是不是所有的培训都是有用的,都能解决问题。那么,什么样的培训才能真正起效果?

新工业区有两家相邻的珠宝企业,陈氏公司和林氏公司。五年前从小巷搬迁到新工业区时,两家珠宝公司都有着欣欣向荣之态。可是从三年前开始,两家企业都遇到了麻烦。员工流动量增大,用工成本增加、管理干部执行力下降……

为解决企业面对的相同问题,两家公司的老总作出了各自的决定。

陈氏企业经济实力相对强大,陈总拍拍脑袋,决定用最现实的办法解决问题,那就是给员工涨工资。

林氏企业则决定拿出以前的积蓄用于员工培训。林总意识到,企业员工大多来自五湖四海,由于家在偏边贫困的农村,无法继续求学,所以大都数只有初中文化而又想加入城市公民行列的员工,心里都有再受教育的渴望。基于此,林总决定首先开出第一道处方——在企业内开办高中文化补习班,白天上班,晚上学习,结业后直接参加成人高考。教师直接从企业不多的几个大学生中选拔,上课给补贴。这一剂处方药效颇为显著,不少基层员工纷纷报名参加高中班。首届高中班有35名员工考入成人教育高等院校。这一消息传开后,企业名声大振,不少出去的老员工纷纷申请回归公司,周围企业的员工也是跃跃欲试。“办补班,圆你大学梦”成了林氏企业留住员工、吸引员工的响亮口号。

再说陈氏企业,起初因提薪、加薪的现实诱惑,确实留住一些员工,但时间一长,由于企业空气沉闷,员工看不到未来和希望,拿了钱仍就走人,流失率重新回升,成了“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典型。去年陈氏决定学习林氏企业的做法,也搞起培训来,打出“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口号。

而林氏企业又发现,仅仅单一的文化培训无法留住该留的员工,况且企业最薄弱的环节还是管理,且关键是“基层管理”。怎么办?管理出效益,林总决定与一家有名的企业管理顾问公司签约,由顾问公司给企业做病情诊断,对管理干部进行系统的培训。从理论讲述到现场专案辅导,从“产、供、销、人、发、才”到“人、机、料、法、环、测”——每个部门每个环节都做到一丝不苟。

陈氏企业则不同,陈总认为,既然培训目的是留住员工,要企业培训,就是要对员工胃口,主管培训更要上档次。陈总亲自带队,用小车送骨干员工到名校或者酒店去听讲座,并且免费送经理级主管参加EMBA——总裁培训班。结果一堂堂课把这些没有理论基础的陈氏企业主管弄得头昏脑涨,晕晕乎乎。一年后,企业管理还是“拉碾子推磨”——老样子。而得不到培训待遇的中基层干部与员工看到企业乱花钱,心里憋闷,私底下悄悄地发泄自己的不满。工作干劲自然又松懈了很多。

今年底,林氏老总做出新的决定,把培训定位为“给员工的一项长期福利”——培育员工,提升管理,实现双赢。并立足高处,把企业打造成一所学校,针对不同层次的员工,采取内外训并举,高中低并重,有计划分阶段地启动全新培训方案。林总还发话,基层员工品学兼优可晋级中高级培训序列。林氏不仅要为企业培育人才,也为社会培育人才。这种开放式的培训方式,超越了留住员工的浅见,不仅赢得了全员的支持,也吸引了大批社会高学历的人才加盟。

新年将近,陈氏企业冷冷清清的,而一墙之隔的林氏企业而人丁兴旺,同样在搞培训,结果却大不一样。为培训“埋大单”的陈总立在自家厂门口看着林氏企业员工进进出出,陷入沉思。

培训管理其实就是一剂对症下药的“处方”,要激活企业,对症下药才是关键。病了,乱吃药,吃最贵的进口药并不能药到病除,往往得不偿失,甚至适得其反。所以,培训不培训效果不一样,培训什么不培训什么结果也不一样!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