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管理培训 / 培养长期“稳定”的老员工

培养长期“稳定”的老员工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8日 企业管理培训

老员工,提起来就让主管们心中如倒了五味瓶,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在一个岗位上时间久了,无论是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规则,都是非常的熟悉。给他们布置任务,经理们需要的话语少得多,能达到的质量或者效率却象用尺子量过一样稳定。这就是老员工的好处,因此企业就省下了培训新员工和团队磨合需要的成本。不过这只是其一,不少老员工常常自称“老油条”,公司的规章制度,哪些是实打实要遵守的,哪些是墙上的画,挂着看的,也都清清楚楚。於是缺少进取心,没有冒险精神,甚至不把领导当回事,也是老员工容易犯的毛玻。

如何与下属中的老员工相处?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我们为什么这么重视企业中的老员工。

培养新员工是为了让他们早日成长,总有一天他们也会被称为“老员工”;放走离职员工也是无奈的选择,谨慎地与技术专家相处,为的是什么?正如一次交流中王玉荣所言:“企业不需要很多优秀员工,而是需要长期稳定的优秀员工。”因此,挖掘老员工的潜能,培养其才能,提高其忠诚度,使之成为企业的“长期稳定的优秀员工”,是摆在主管面前最重要的人员管理任务。

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老员工们关心的是什么?

“你最希望从工作中得到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广泛调查结果,并不象有些人想象的那样,薪水列为第一位。“自我实现和被社会认可”,才是多数人的首眩除了这两者,我们的工作必须有助於,而不是妨碍我们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水平,因此环境的适宜程度也必须考虑。所以,我个人列为考察工作适用度的衡量标准依次为:

a自我发展和实现的机会;

b工作环境的适宜程度。

按照这个标准,我们分析一下,为什么身处流动率很高的IT行业,还是有很多老员工选择留下?留下的当然是目前认为自己的机会和发展还过得去,而全新的环境如果机会也不确定,不如留下;而老员工的薪资水平相对稳定,比起新员工,由於对工作的熟悉,付出的辛苦劳动也较少,所以其“性价比”也还可以接受;工作环境由於熟悉了周围的人、事、物,所以会比在陌生的环境轻松许多。

然而这些都是相对的,山外有山,是不是还有更好的机会?老员工也会不断放眼四顾。如何留住这些老员工?企业必须在自身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同时满足员工的需求,两者才能保持在奋斗目标上的一致性,才能谈到行动上的一致性。

随着企业的发展,员工的薪水也需要水涨船高;而工作的环境,包括员工的福利也需要不断改善。关於这两个方面,员工的要求似乎是无极限的,而企业也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和发展需要,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双方妥协的结果,在此不做赘述。

这我们着重谈一下,如何满足员工自我发展和实现的需要。

不同的员工个性不同,对於自己的发展各有见解,主管要经常而主动的沟通,来了解自己的下属。我记得联想的原总裁柳传志将员工分为三种类型:

1能够主动在新领域开拓,并且勇於实践其理想的,是进取心强烈的员工,适合独立做事,事业心强烈,具备企业家的潜力。

──这类似於企业中的跟随型,是相当多的员工属性。主管们需要经过一段时期的沟通後,主动协助他们制定与组织一致的发展目标,并协助其走上正规。一般情况下,对於这种类型的员工,制定阶段性可达和可测量的目标,并且努力创造其成长环境,是企业管理者们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2还有的员工,自己就定位是“打工的”,经济利益和个人发展是主要关心目标,如果企业能够在一定范围内与其目标一致,则工作的积极性和进取心都是不足虑的,否则,要么对工作不积极,要么另择他业。

──这是忠诚度最低的员工,与主管的目标不一致,导致其分化几率比较大。区分出这样的员工,并不十分困难,但是与之沟通会比较困难。感觉象在打太极拳,不能深入讨论问题;或者对方乾脆先摊牌,就说自己没有什么远大目标,就想挣点钱而已,一下子将主管拒之千里。我的建议是主管要平心静气,如果不愿意制定长期个人发展目标,还有个底线,就是按照专案要求,完成专案工作,所以可以制定短期目标。如果专案和团队的积极氛围能够形成凝聚力,能够使其渐渐溶入这个团队,是最好不过的;如果不能够,也不必勉强,道不同不相与谋嘛。

一台机器总是由不同部件组成,需要彼此配合才能生産出合格的産品。如果不停地更换新部件,机器总是处於磨合期,就不能达到最高的生产性能;如果不同部件的性能不同,工作效率不同,彼此的步伐无法协调一致,那么整台机器的效率恐怕就等同於效率最低的部件。机器的良好构架、监控调整和定期保养,才能使各个部件保持高性能的稳定工作。

员工与主管只是工作分工不同而已,员工就是机器上的各个部件;而为企业培养长期稳定的优秀员工,从而更好地创造效益,就是主管的主要任务。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