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2007中国企业6大管理黑洞

企业培训师观点:2007中国企业6大管理黑洞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1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本文出处:牛津管理评论

并非所有的中国企业都可享受GDP增长所带来的巨大利润

尽管2007年中国GDP增长速度达到11.5%,但并非所有的中国企业都可享受GDP增长所带来的巨大利润。相反,部分企业家反而在2007年表现得更差,甚至陷入不同的“黑洞”中。

总结了2007年度表现最差所集中的六大黑洞,分别涉及诚信、环保、资金、权力、质量、创新等。

诚信黑洞

中国企业在2007年的诚信问题依然突出:

首先,肆意打破国际化商业诚信合作。突出问题集中在股权协议合同的履行。

其次,“隧道行为”(采取一些见不得阳光的操纵资产手段)成为新的诚信黑洞。突出问题集中在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转移财产、抽逃或占用资金、操纵资产重组、掏空公司等。

最后,丧失诚信而造成严重社会责任。山西“一二·五”煤矿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原因之一就是瑞之源煤业有限公司存在对于监管部门虚假欺骗。

诚信黑洞是如何产生的?

中国的后发企业由于早期急躁地推进资本化所埋下的隐患,才与外资合作方产生今天的利益冲突;而“隧道行为”和社会责任上的诚信黑洞,则是企业责任人贪欲、暴利、非法经营、道德沦丧的集中反映。

诚信治理出路,则系于企业自律以及结合监管部门的监督。

环保黑洞

2007年因污染,破坏环保而遭遇谴责、处罚的企业有多少?

仅2007年1月,国家环保总局就通报批评82个严重违规项目,并首次启动“区域限批”。其中,大唐国际、华能、华电、国电等4大电力集团因为各自均有违规项目,也被列入限批名单。

这些企业有什么共同的环保黑洞?

事故—整顿—复产—事故—整顿。

产生环保黑洞的两个重要原因:首先是司法机关很难追究环境保护监督经理人的法律责任;其次是企业为追求短期利益,漠视环境保护或者投入不足,以及通过更加隐蔽的方式,逃避环境监管责任。

重要的是,环保黑洞如何封堵?

仅依靠处罚不是惟一办法,重要的是改变我国环保体系中权力结构失衡状况。

权力黑洞

2007年,经营失败的企业家不下台,虚居其位者甚多。这种权力问题的突出构成怎样的黑洞?

连续三年以上不能令公司赢利;长期担任董事长或CEO却不履行更换制度。

为什么这些既不能让企业健康成长,又不能回报股东的人依然在权位上?

其实这和公司股权配置有关,这些公司的董事长拥有多量的持股权;另外就是企业的董事会制度的缺陷——更替制度不健全;然而更重要的是亏损企业的资产重组得不到落实,这些公司的董事长则继续一人独大。这些问题暴露了中国企业的机制问题。

那么,与股权、机制相关的权力黑洞如何解决?

董事会必须敦促企业适时股权再分配,以防权力过于集中;而亏损企业则唯有落实资产重组华山一条路了。

资金黑洞

利用被购企业进行抵押、贷款、再收购、再抵押,一旦某环节出错,整个链条便坍塌,整合能力缺乏,陷于资不抵债——这就是企图多元化发展,却在2007年陷入资金断裂黑洞的企业群像。

因资金断裂陷入困局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为多元化发展而并购企业,却和主业没有协同效应;并购之前,缺乏明确的整合战略及整合能力,且合并组织混乱、缺乏协调,最重要的是在目前的金融环境下,企业获得收购资金的方式主要是从银行短期融资,并购却不能保证企业正常支出,并遭遇银行追讨。

解决资金黑洞主要途径为:拍卖资产抵债;转让被购企业;资产重组;稀释股份——这些方式即使可以最后挽救企业,但是由于资本的改变,却令企业家“功成引退”。

质量黑洞

商品质量与安全从来没有像2007年这样,严重拷问过中国企业。

2007年发生了两件事情:一是玩具商张树鸿之死,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残酷的国际贸易游戏所致,但却系质量门事件引发;二是柯达北亚区董事长叶莺负责处理质量门事件不佳,提出辞职。

质量门事件涉及出口和内贸两个范围,中国制造的质量黑洞的成因是什么?

就出口的质量问题而言,中国企业误陷黑洞:产品的标准不一致。比如牙膏“二甘醇”事件,美国和欧盟与我国卫生部的标准不同,另外就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作祟。

而内贸的质量问题,则主要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缺失相关,更深层次的说,是企业因为缺少远见,而导致把质量排斥在战略之外,而缺少度量和错误的度量则导致质量管理失败。

创新黑洞

2007年为创新付出代价的企业不在少数。

那么,明明是致力于企业革新的创新,又为什么危及企业?

创新黑洞造成的危机不仅令企业一时亏损,而且可以摧毁一个企业的再造力。因此突破创新黑洞并不仅仅在于产品本身,重要的是市场基础。转型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企业。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