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生产管理:比亚迪外行造车虚实(三)

企业培训师观点:生产管理:比亚迪外行造车虚实(三)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1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比亚迪的“反向研发”模式

汽车的研发和采购,可以说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哪些自己做,哪些向别人买,这一系列判断已能决定一辆汽车的大致成本。

王传福制造环节的分拆问题上的处理方式,简直是当初做电池的翻版。

王传福十分相信技术优势对整条供应链的“威慑力”,对电池技术的精通,确保了他能够掌控对技术和市场的判断,并把制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摸透,从而寻找方法把成本压到最低。

在这个技巧上,比亚迪的客户都有资格作它的老师,摩托罗拉、诺基亚在向比亚迪采购的时候会派一位电池方面的专家驻厂,对成本了如指掌,谈价格的时候,一切细节都摊在阳光下。

生产管理的过程中,比亚迪学会了在技术上不依赖上游供应商,以此来保证对供应商的控制力。比亚迪对客户的反应速度非常高,竞争对手给摩托罗拉送交样品需要6个月,比亚迪只要一周。这对于上游交货时间要求很严苛,品质、成本、效率三方面缺一不可。如果上游供应商的发展跟不上比亚迪的速度,它绝对不会停下来等,如果有合算的代替厂商就换人,没有就干脆自己来做,因为它完全具备这个技术实力。

在决定做汽车之后,王传福给自己和夏治冰买了一大堆汽车技术的专业书籍,管理出身的夏治冰正在发愁如何消化这堆难啃的东西,却发现王传福的书已经被翻烂了。王传福研究了包括汽车原材料、配件、工艺、成本、各地供货、车型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然后进行分拆。

比较关键、利润高的部件和环节,比亚迪汽车会尽可能地自己学着做。比亚迪最早是在福莱尔汽车上进行动力改装实践,在购进了上海一家研究所的发动机设备后,便终止了与这家研究机构的合作。比亚迪坚信自己的“反向研发”的能力,更愿意在对竞争对手潜心研究后,试着依靠自己的力量对产品进行开发和设计。

目前,比亚迪已研发出自己的发动机,自行开发的发动机电喷系统也已相当成熟;不久前,比亚迪还收购了北京吉普的模具厂,成立了北京比亚迪模具有限公司,全面引进日本的模具技术;在上海淞江成立了汽车研发中心和检测中心。而比亚迪电动汽车的研发也已到了成型阶段,锂电池汽车一次充电能在试验路面运行500公里,将力争用3-5年时间实现商业化生产。

一些配套厂商已经很成熟,竞争比较充分的部件,则全国采购,“老三样、小三样、大三样培养出很多配件厂商,这几年汽车能有降价,其实是因为上游厂商成熟起来了。即使像德尔福这样的大供应商也开始重视民营企业的订单。”一些原来秦川有配套厂,质量稍有欠缺但可以改造的,由比亚迪汽车厂派质量控制人员驻厂,帮助其进行生产改造。

在这个思路下,比亚迪汽车又陆续进行了两笔较大的投资:在上海建立了研发中心,在北京购买了一家模具厂。

上海比亚迪汽车研发中心成立于2003年4月,主要人员来自大中院校毕业生,2003年招聘了500人,2004年一口气招了1500多人,专业设计汽车、机电、电子、塑胶、美术造型、工业设计等等。研发中心下设二十余个项目攻关组,分别从事比亚迪系列轿车车身、汽车电子、安全装置以及电动汽车等方面的研究。追求研发宽度的原因还是与做电池的思路一脉相承,有些部件虽不一定自己做,但要通晓,以便采购的时候掌握价格的主动权,

说起自主研发,国内汽车厂商大都一肚子苦水。买的技术贵不说,还不一定能消化,华晨当年找乔治.亚罗设计出中华车身以后,在清华放了四年就是造不出车来,自己采购的设备就是对不到一块儿,最后从宝马请来20多个专家帮忙才把壳变成了车。人才更是千金难求,上海大众为了能培养出自主开发的人才,花了2个亿送20个人去德国大众学习。

但比亚迪从一开始就认定了要自己研发,靠买技术恐怕这辈子都跟成本领先无缘了。夏治冰说:“我们不买设计和图纸,只买人买技术买思路。自己的队伍养不起来,以后人家收多少钱都要给。自己研发前期成本会比较高,但长期来看肯定会有优势。”

此外,欧洲的汽车设计公司多与一些汽车公司有者血统联系,比亚迪也不想在保密方面冒风险。

比亚迪花大价钱从国外聘请了几位专家,作为核心研发人员兼带队老师,带领着一帮大学毕业生开始学习“什么是汽车”?

传闻比亚迪的研究人员拆了很多汽车,以了解其细节,进行“反向研发”。夏治冰否认了这个说法。但如果真有其事,他们拆的车中,肯定包括丰田花冠,因为其后比亚迪推出的某款车与花冠的外形极为相似。对此,比亚迪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说法:我们尊重知识产权,但也会充分利用行业现有的宝贵的非专利性知识。

比亚迪承认现在研发人员的主要工作是学习,而非超越。但就是这种基于“分解、模仿然后拼凑”的“反向研发”,在某种程度上讲,已经能满足现阶段的中低端市场需求了,当初吉利也是沿着这条路走到了现在的规模。一年之中,比亚迪就推出了6款车型,虽未能都投入量产,且被评价某些细节不够精致,但作为中低档车,也算中规中矩。

外形模具是整车车型的核心,但是模具开发非常困难。国内比较缺乏这种资源,所以通常厂商开发新造型,要开模具都要到日本。福莱尔这样的小车当初模具开发的成本就有1.5亿,还整整花了两年时间,大车的花费则更加昂贵。这种外界环境稀缺,利润高又核心的环节,比亚迪不会放过。比亚迪收购了北京吉普的模具厂,成立了北京比亚迪模具有限公司,引进日本的模具技术,使得开一款车型模具的费用降到了三四千万,加上自己研发中心提供的造型设计,开发一个新造型总共五六千万就够了。时间周期也缩短到7到8个月就可以开发出一套车身模具,大大提升新产品开发的速度。

自主研发,自产模具,这两项举措除了降低成本,还提升了效率和速度上的优势。几个关键环节都掌握在企业内部,易于沟通和掌控。在日趋激烈的市场,新车早推出一年和晚推出一年,节约时间成本产生的效能无法估量。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