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谷歌搜索引擎用搜索管理软件奔跑

企业培训师观点:谷歌搜索引擎用搜索管理软件奔跑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1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这家无往不利的搜索引擎公司正在利用搜索管理软件的魔力加快奔跑,令微软这样的竞争对手头疼万分:“对不起,盖茨先生,你迟到了。”

  5月份,当谷歌推出名为谷歌个性化首页的服务――登陆后,用户看到的不再是光秃秃的搜索栏,在那下面,你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设置邮箱、天气预报、股价、新闻、名人名言等一系列服务――最为惊讶的人一定应该是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所有的这些功能,本来应该作为微软下一代操作系统中的小零件出现。

  事实上,早在2003年12月,当一天晚上他在谷歌的网站上随意浏览,一个页面让他惊讶:他发现在一个招聘页面中列举了许多开放的任务,而很多招聘条件跟微软的几乎一样。谷歌是一家网络搜索管理软件引擎公司,但它所招聘者需要的工作背景不是搜索方面的,而是操作系统设计、编译器优化、分布式系统结构设计――所有这些都应该是微软的工作范畴。

  “我们必须观察这些家伙,看上去他们在做些能跟我们竞争的东西”,盖茨告诉自己。但即使他全力备战,比如斥资1.5亿美元开发自己的搜索引擎,可谷歌还是随手就打中了微软的软肋。

  在此之前,谷歌一直尽量避免过于个人化的服务,因为这不符合它的核心业务――搜索引擎和在线广告――所以其早期大多数业务并不需要用户使用账号登录。但谷歌越来越发现这样做对用户的控制力并不够强,如果不能把握住用户,他们随时可能会流失。这正是谷歌从提供大容量邮箱空间以来所做的:以高质量而且够酷的服务换来用户的广义网络资料。

  但这似乎并非它的全部野心:今天的谷歌不再仅仅是一家成功的搜索引擎服务商,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它就是一家搜索管理软件公司。

  是的,谷歌并不像微软那样依靠出售软件产品获利。但实际上,所有这些够酷的网络应用都是依靠复杂交错的多种搜索管理软件建立的。当你在谷歌的搜索栏中输入关键字后,正是这些搜索管理软件连接起后台服务器和你的电脑,并尽可能帮助你找到满意的结果。

  谷歌还会做什么?这不仅是盖茨想问的,也是全世界人都在问的问题。

  但即便暂时得不到答案,也不会影响谷歌股价不停攀升:尽管闹得沸沸扬扬的上市发行价最终以平淡的85美元收场,但它的股价如今已经超过200美元最高达到241美元。最近谷歌公布的2005年第1季度财务报告显示,第一季度谷歌收入高达12.57亿美元,同比增长达到了93%。而其净利润也达到惊人的3.69亿美元,同比增长将近6倍。在这份超出预期的季度报发布后,市场研究公司First Albany将谷歌股票的目标价位由250美元调高至283美元,2005年全年营收额预期达到35.6亿美元。

  “如果你们需要高增长,不要找我们,去找那些刚成立的公司”,谈到近年来低迷的增长率和股价,盖茨这样说,“但如果需要创新,来找我们。”可是现实越来越像,无论需要高增长还是创新,都去找谷歌吧。

  眼花缭乱的创新

  就像拥有一只魔法盒子,谷歌总有令人惊喜的创意被释放出来。

  2004年,谷歌推出了空间高达1G的Gmail免费电子邮箱,如今已经升级至2G大小,并在其中提供了眼花缭乱的丰富功能。相比之下,微软的Hotmail毫无特色可言。同年谷歌收购了NeotonicSoftware软件公司,双方都不愿意透露此次收购的详情。NeotonicSoftware研发的Trakken系统能够帮助客户处理大量的电子邮件,而这正是Gmail所需要的软件技术。

  谷歌提供的工具条软件允许用户在浏览器上直接输入关键字进行搜索而无须进入谷歌的页面,这个工具软件同时提供了弹出式窗口拦截、甚至还有英译中的字词翻译等功能。而桌面搜索管理软件将会帮助用户轻易找到隐藏在繁杂文件夹中的文档、音乐、Email等等内容,谁还会继续使用Windows中内置的搜索功能呢?许多人一安装了谷歌的数码管理、编辑软件Picasa就爱不释手,其使用界面美观华丽,功能精巧易用,还能够出人意料地搜索到硬盘角落中你忘记许久的照片。这是一个没有微软应用程序的世界。

  当谷歌免费推出这些搜索管理软件的时候,当这些搜索管理软件和谷歌的线上服务相结合的时候,搜索管理软件创新和丰富多彩的网络服务令盖茨发抖。包括搜索服务在内,谷歌面对个人用户的一切服务都是免费的。它获取利润最主要的来源是网络广告。因此盖茨无法复制当年的成功模式,当时微软使用免费的IE将竞争对手Netscape挤出互联网的地平线。

  谷歌的4人技术顾问委员会成员杰弗瑞.乌尔曼(Jeffrey D. Ullman)就曾经强烈要求公司收购一家Linux操作系统公司。这样谷歌就可以把它在搜索方面的威力和软件开发方面的创意融入一个自己的操作平台。而谷歌的CEO艾瑞克.施密特曾任CEO的Novell如今正是一家Linux软件公司。不过一旦实施该计划将意味着谷歌会同微软公司发生正面冲突――在操作系统战场。所以谷歌公司并未对此明确表态。

  而且谷歌还把微软黑名单上的人请到了自己公司任职。还记得让微软大尝苦头的免费浏览器Firefox吗?其主要设计师Ben Goodger在年初进入了谷歌工作。浏览器设计师?他来做什么?反正肯定不会是设计纸牌游戏。随着谷歌开发出越来越多的搜索管理软件和服务,用户打开电脑后首先要做的可能就是使用谷歌的产品。而Windows中的“开始”菜单中的“程序”组将会蒙上一层灰尘。

  5月份谷歌又推出了其桌面搜索管理软件的特别版,特别在此搜索管理软件是专为企业用户度身定做。同个人版本的桌面搜索管理软件同样,用户能够搜索各种文档、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软件的聊天记录。而特别版增添了安全功能和更多的控制功能,新功能的代价是每1000名用户每年缴费10000美元。

  更神奇的是谷歌牌Gulp知识饮料,在其介绍中谷歌煞有其事的介绍其饮料Gulp是能够补充知识的智慧型饮料。谷歌甚至还宣称在饮用时Gulp能够扫描你的DNA数据。令人心痒难耐的是这种限量发售的智慧饮料饮料需要凭谷歌 Gulp的瓶盖才能购买到,而谁能给你瓶盖呢?谷歌并不告诉你,如果你找不到瓶盖只说明你不够酷!谷歌提供的多种服务体现了其无以伦比的创新性,同时利用所谓的谷歌用户体验式服务牢牢抓住了客户。

  谷歌此举引起了行业内一片慌乱,分析师认为这将会拉响IBM、微软等公司的警报。为了缓解敌对态度,CEO施密特解释说此举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企业用户从而促进其广告销售。但就算所有人都相信,盖茨敢相信吗?
管理,不可避免的问题

  想了解谷歌的企业文化,需要从谷歌创立时的一个插曲开始:当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和拉里.佩奇(Larry Page)想将自己的网络梦想付诸实际,最大的障碍是,他们并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购买价格昂贵的设备。于是两人花费数百美元购买了一些个人电脑来代替那些数百万美元的服务器。

  在实际应用中,这些普通电脑的故障率自然要高于专业服务器。他们需要确保任何一台普通电脑发生故障时都不会影响到用户正常得出搜索结果,于是谷歌决定自己开发软件工具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谷歌文件系统。这种文件系统不仅能够高效处理大型数据,还能够随时应付突然发生的存储故障。配合谷歌的三重备份体制,这些个人电脑组成的系统就可以完成那些服务器的工作。

  惊讶于谷歌迅速得出搜索结果吗?这得益于谷歌设计出的快速响应查询系统,它将网页内容细分为数以百万计的碎片以提升查询速度。而随着公司拥有足够的资金使用专业设备后,发现这些搜索管理软件工具依然能够发挥高效的作用。谷歌自行开发的数据库搜索管理软件能够同时平滑的运行在上千台服务器上,而海量任务调度软件Global Work Queue将大型任务划分为许多小型计算并分配给电脑完成,这个搜索管理软件能够同时协调管理上百万个任务。

  而这种遇到任何问题都全力解决之的理念,极大的影响了后来谷歌的文化。至今,谷歌依旧保持着网络公司的风貌。拥有2700名员工的公司总部里有900人是技术人员,而且在这里没有几间办公室。在施密特衣柜般的小办公室楼下,布林和佩奇共用一间办公室。而那里就像一间大学宿舍,里面摆着冰球装备、滑板和遥控飞机模型、懒人椅等等。

  谷歌雇佣的那些聪明的家伙绝大多数都是刚刚从学校出来,而在这家公司他们又重新回到了以前的校园生活环境。在这里员工们能够得到免费的美味三餐、免费干洗服务和提款机。而谷歌的开始时间总是顶在整点过后7分钟开始,施密特解释说这是他的主意,因为这同大学里的作息时间习惯相符合。在学校经常是9点05或者9点10分开始上课。

  哈佛商学院教授大卫.友菲(David Yoffie)却并不看好这种搜索管理软件模式:“如果很多人同时作决定,那等于没有决定任何事情。在谷歌每天会同时作出成千上万的计划,需要有一个人作出最终决断。”

  施密特表示实际上他所扮演的角色更倾向于COO。他以雅虎和eBay举例来说,在这些公司里都是创始人来制定远景战略,尽管他们并不拥有首席执行官的头衔。但施密特的支持者认为,这名CEO的个人风格掩盖了他在公司中的实际地位。而曾经担任CEO的佩奇如今担任产品董事长。前董事长布林则担任技术董事长。而施密特则在过去的4年中为谷歌搭建了完善的架构。

  布林和佩奇的管理哲学完全源于他们当初所在的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实验室。谷歌的经理很少要求那些工程师去完成什么项目,取而代之的则是公司会宣布一个100项优先完成项目列表,工程师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参加不同的流动工作组,以周或者月为时间单位完成工作。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