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加强中国企业创新——促创新型国家

企业培训师观点:加强中国企业创新——促创新型国家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2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2020年,中国能否实现成为创新型国家这一目标,关键取决于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强弱。中国企业创新能力,决定着中国在世界的竞争力,决定着中国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企业能做百年老店甚至更久的秘方到底有没有?

  大道无形,谁主宰未来

  当前中国还不是一个创新型国家,中国企业离创新型企业还有一定距离。现阶段,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国企业家还只是少数,从事创新的企业仅局限在网络科技、通讯等行业。中国的大部分传统企业家都缺少对未来的思考与想象,他们习惯被动地根据现有市场变化去制定目标。在中国,拥有把创新当成企业信仰、把影响世界当成个人使命这种价值观的企业家很少。因为中国企业家和中国文化都过于现实。

  中国在2002年加入WTO之后,开始遵循WTO体系的游戏规则了。到2020年,绝大多数进口商品的关税都会降至零。也就是说,中国的市场要全面的开放,所有的中国企业都需要面对来自境外企业的全面竞争。中国企业不只是要应对挑战,更要积极参与全球竞技赛。想赢!想主宰未来,中国企业与企业家不创新能行吗?

  分析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人口众多、资源严重匮乏、产业结构比重失调、生态破坏严重,这些制约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唯一的出路,就是把中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

  大道无形。2005年10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思想。随后,国家先后出台了各项创新发展规划纲要:从2006年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7年的《“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到2008年的《知识产权战略发展纲要》,再到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现阶段,国家正在制定的“十二五”规划,全方面的支持建设创新型国家。

  还要强调一点,资源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原动力。从资源结构来看,资源永远是稀缺的。未来全球资源的获取,如海洋资源开发,太空资源开发等,都要靠科技创新来完成。

  死亡法则,创新太慢就没有未来

  谈创新一定离不开谈知识产权,谈知识产权一定要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教授的观点:只有“先进的知识才能成为力量”,只有“有产权的知识才能成为财富”。在我看来,拥有领先的和具有产权的知识是中国企业创新的精髓,缺少这两样东西,创新根本没得谈。

  竞争是残酷的,不创新要被淘汰,创新的速度跟不上行业发展的速度也要被淘汰。举个例子,雅虎与谷歌都是因为创新而存在,对于这两者来说,要不要创新,能不能创新这都不是大问题,关键在于你的创新速度能不能跟上市场的发展速度。我想雅虎并没有忘记追求创新,只是它的速度慢了些,跟不上市场变化,所以投资者对雅虎的未来表示担忧,雅虎的股价持续低迷,谷歌的股票比雅虎的股票价格高出近50倍。

  这种案例很多,在通讯领域也是如此。因为有了苹果的创新速度,即使是拥有悠久历史的大型通讯企业,如果跟不上苹果的创新速度,也逃脱不了被市场抛弃或被并购的命运。未来市场的残酷性不仅在于不创新就会被淘汰,更在于创新太慢也会玩完,除非是垄断性资源型企业。

  中国企业已经在行动。2002年,加入WTO的第一年,中国商标申请数量仅为37.1936万件,专利申请数量仅为25.2632万件,到了2010年,短短的8年时间里,中国的商标注册量和专利注册量都超过了100万件。这么大的数量上的飞跃,难道不是中国企业创新发展最好的证明吗?但这还只是开始,未来中国企业创新的速度会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反思与行动,不再重演历史的悲剧

  2009年,根据按活动类型划分,R&D人员来看,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仅占研发人员总数的7.2%;按活动类型划分,基础研究经费仅占总经费投入的4.7%;按学科划分,全国研究开发机构在自然科学领域仅占总量的2.9%。从这一分析结果看,我们的研发过于实用主义,缺少对未来的重视。谈到这,我想起李约瑟博士终其一生研究的课题:“近代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科学与民主”。这是一道永远不可能有标准答案、却值得我国企业与企业家思考的问题。有了这样的反思。我相信历史的悲剧一定不会再重演。

  想赢,做梦时也要与未来握手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知识主宰一切,中国企业创新需要掌握先进的知识。中国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继续生存并且脱颖而出,必须要充分利用创新战略与知识产权的法律价值。除此之外,领航者需要“做梦时也要与未来握手”的创新精神,才可以让企业成为未来的主宰,让自己成为企业家中的王者!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