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国有企业改制中职务犯罪

企业培训师观点:国有企业改制中职务犯罪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2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改制是一场革命,民营企业家的改制实际上是一个利益的再分配过程,改制一旦触及到职工的利益这一敏感问题,那么改制的过程将会遇到重重的阻力,甚至导致一系列社会不稳定因素,在改制的过程中,诸如机构的调整、管理模式的转变、劣势企业的退出、解散职工持股会、股权多元化等均构成了民营企业家改制的障碍和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倡导的主题,民营企业家改制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所以,如何正确的处理改制、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如何以改制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成为我们今天民营企业家改制所必须妥善解决的问题。
 
  民营企业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资产是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深化民营企业家改制,实施战略性重组改制,是增强保值增值能力,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重要途径。通过重组、联合、吞并、拍卖、收购、租赁、合资、转让国有产权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一大批中小型民营企业家改制搞活,逐步走向了市场;很多民营企业家改制上市或引进外部投资者成为股份制企业,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固然民营企业家改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一些地方和企业在改制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题目,改制中的职务犯罪频现,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严重侵害国家、民营企业家改制和职工群众利益,影响社会稳定,危害极大。

  国企改制中的职务犯罪的涉案职员大多数是企业高管职员、财会和销售职员以及与改制有关的主管部分负责人等。犯罪方法主要体现在:在清产核资时隐匿资产;对国有资产进行虚假评估、虚假出资,并大搞治理层收购,逃贷逃税;暗箱操纵,掠夺国家给改制企业职工的优惠;将犯罪所得从非法占有转向非法资本运营。因而国企改制中的职务犯罪可能涉嫌的罪名主要有:妨害清算罪、为亲友非法牟利罪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国有资产罪、提供虚假证实文件罪贪污罪、挪用***罪、私分国有资产罪、受贿罪、单位受贿罪、行贿罪、对单位行贿罪、单位行贿罪、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罪等。

  一、国企改制中犯罪频发的原因

  (一)公司企业治理体制运行权力失控和改制的相关配套措施滞后

  一是民营企业家改制内部权力失衡,公司治理失序,董事会、监事会、独立董事等形同虚设,公司企业少数领导人权力过度集中,大权独揽,为所欲为。

  二是相当长一段时期,国企改革公然和透明度不高,配套的立法相对滞后,沿用的政策和法律系统性不强,对改制的指导性、约束力不够。

  三是一些民营企业家改制的经营者同时扮演着改制方案制定、组织实施评估、组织收购国企、自买自卖国有出资份额的角色,客观上为其钻法律空子,通过不法手段侵吞国有资产、聚敛个人资产提供了方便。

  (二)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不够完善

  一是国企改制前成立的由上级主管部分临时抽调和改制单位治理层职员组成的改制领导小组,作为一个临时性、疏松性的机构,不仅性质权限不明,而且缺乏一套追究责任的机制,难以及时处理和解决改制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题目。

  二是工商监管薄弱、虚假注册、虚报虚增注册资本、虚假出资、抽逃注册资本已成普遍现象。

  三是财务监管失控,国有资产财务监管各项制度形同虚设,难以落实。

  四是中介机构监管和对中介机构监管缺乏,各种虚假不实证实文件可通过正式中介评估、鉴证机构出具流向社会,为各类违法犯罪大开方便之门。

  五是金融监管不力。公司企业、资本注册大量资金违规违法流转、出境,甚至洗钱,多是通过金融机构完成,金融系统本身大量资金被违规套出流失,也与金融机构内外监管不力密切相关。

  (三)法律缺位或缺陷导致对国企改革中的一些新型犯罪惩办防控不力

  明确性是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刑法不明确即没有法律效力为现代法治国家普遍承认。刑法的明确性通过四个基本环节得以实现:刑事立法、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判例说明,其中刑事立法是保障刑法明确性的第一环节,尤其是在实行成文法的国家里,刑事立法中更应该遵循明确性的原则.然而在立法实践中,国企改制前后职务犯罪主体的认定、资产产权回属的复杂性都导致近些年对此类犯罪查处惩办防控不力。实在,在市场经济条件,各公司民营企业家改制经济组织,均应是同等的市场主体,其权利均应受到国家法律的同等保护和承担相应义务。违法犯罪后亦应受到同等的法律制裁。但在现有刑事法律规范中,对挪用***罪与挪用(单位)资金罪,贪污罪与职务侵占罪,受贿罪与公司企业职员受贿罪等犯罪规定差异太大。一方面是起刑点、最高刑、刑罚的档次、刑期差距很大;另一方面,又由于在犯罪构成要件规定上差异很大,前者严后者宽,导致对前者实际查处难或者因主体、客体标准不同一,意见熟悉分歧而降格做后者处理,形成事实上的查处惩办不力。利用职权,非法擅自挪用***(达一定数额时间),公共财产所有人、保管人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均无法行使,其处分权也就不能主张,所有权也就被侵犯。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违法性、应受刑罚惩罚性均具备,应当构成犯罪。但现行刑法要区分挪用给谁使用作为附加条件,是回单位还是个人,是回国有、集体还是私营。仅一个“挪用***回个人使用”,十几年来从立法解释到司法解释有十余个,越解释越复杂,越复杂越细化(个人名义谋取利益)越难以操纵。计划经济色彩和观念影响立法滞后,导致市场经济条件适用法律的难度和案件的公平公正。

  二、防范国企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

  随着民营企业家改制重组和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转让企业国有产权的活动明显增多,因而研究防治国企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措施也刻不容缓。

  (一)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改制程序

  一是建立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追究制度。

  应当制定明确的国有资产经营治理、保值增值的责任规定,并对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损失的失职渎职行为,制定分层级的严格责任追究制度。从国有资产治理部分、主管机关到民营企业家改制事业单位及其责任职员,依照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视、违法要追究的要求,建立健全对责任主体追究相应经济、行政法律责任的具体规范和追究责任的程序规范。

  二是进一步规范企业治理层、中介机构、主管机构三方的权限、行为。

  三是建立企业委托中介机构进行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制度,选择有实力、信誉好的中介机构对改制企业进行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用度由企业财政支付。

  明确改组转制的程序以及上级公司高层治理职员能否参股下级转制公司等题目,并对转制企业资产重组、清产核资、产权评估和转制方案的制定及执行等各环节进行有效监管。

  (二)强化对国企改制中国有资产的监视治理

  一是实现进场交易。

  民营企业家改制产权的转让必须在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认定的产权交易机构中公然进行,通过进场交易保证产权转让的公然、公正和公平,实现“阳光交易”。

  二是公然表露信息。

  民营企业家改制产权的转让必须按照规定的内容、方式、时间公然表露产权转让信息,广泛征集受让方,以杜尽暗箱操纵,逐渐形成国有产权转让价格的市场发现机制。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