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中国企业家的困惑

企业培训师观点:中国企业家的困惑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2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企业家有哪些困惑

  中国企业家有些什么困惑呢?简单来讲,有这么几方面的困惑是让他们头痛的。

  第一个困惑是速度的困惑。

  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企业如果不能高速发展,如果每年不能增长百分之几十,就不能算作成功;但高速发展也常常导致中国企业家的崩溃。这样的例子好多,像巨人、三株、爱多等等企业,都在年增长百分之几百的情况下,几年以后都垮了。

  第二个困惑是规模的困惑。

  中国企业不搞大不行,没有足够大块头不行,不涉足多个行业不行————后面我会讲好多理由;但是规模大了,经营多元化,中国企业家也就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

  第三困惑是与企业关系上的困惑。

  中国企业家不傍着企业不行,没有企业的扶持是干不成事的,是不能发展的。但是傍着企业,又容易陷入泥潭不能自拔,用现在一个很时髦的词,就是变成了一个“托”,变成了企业的一个“托”,最后中国企业家仍然没有办法发展。

  第四个困惑是家族管理的困惑。

  改革开放以后成立的中国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基本上都是家族化管理,也就是以血缘关系和朋友关系为纽带的控制。中国企业家要发展壮大,要在市场上有竞争力,不走出家族化管理的体制,不利用市场上的人力资源、管理资源,不行。但是当中国企业家试探着迈出这一步,引入现代化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管理体制时,又缺乏可以信赖的职业经理人,大量的资产被偷窃,痛定思痛,最后发现“任人唯贤”还是不如“任人唯亲”,雇来的经理人还是不如“自家人”值得信任,于是又要回到家族管理。

  第五个困惑是利用资本市场的困惑。

  企业的发展一定要获得外部资金,不利用资本市场不行。但是中国企业家在走进资本市场、获得外部资源的同时,他们最担心的是失去对企业的控制权,而企业的控制权对每一个中国企业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买股票的投资者常常发现自己被欺骗了。  第六个困惑是有关游戏规则的困惑。中国的体制问题很多,企业管得太多,游戏规则不透明,如果中国企业家按照规则办事,循规蹈矩,合法经营,什么事情也干不成,更不用谈发展了。但是不按照规则办事又会带来更大的风险,甚至有杀头坐牢的风险。所以有话说“不违规等死,违规找死”。

  第七个困惑是面临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困惑。

  中国的改革需要外力的推动,中国企业家需要外国投资者来解放。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将迫使企业部门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为中国企业家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但是与此同时,也将使中国企业家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环境,习惯于在企业的保护和限制下生存的中国企业家,在期盼着一个更好的制度环境的同时,又畏惧着恶劣的竞争环境。他们困惑:加入WTO是好是坏?

  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

  中国企业家总是想把自己的企业做大,把自己的市场做大。但要把企业做大,靠你一个人又不行,所以一定要雇佣更多的经理,雇佣更多的员工来帮助你把企业管理好。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企业发展壮大,也就是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不断地延伸,不断地扩展。但如何控制代理人的行为就成为关键问题。  顾名思义,“代理”就是让别人替你干事。但要想使你的员工、高级经理能够按照你的意旨实现你的理想,你就一定要给他们授权,要使他们有机会接触企业的核心资源、客户、技术,要把他们放在一个非常关键的岗位上。但是当这些员工、这些经理获得了企业的核心资源,或者知道得到这些核心资源的渠道后,他们可能会想:我为什么要为你干?为什么不利用这些技术自己干、自己创业,与你竞争?这可能是好多民营企业面临的非常残酷的现实。

  激励机制

  如果你无法阻止“叛军”离开你的企业,那么你就要贿赂他,使他不背叛你,也就是如何通过激励手段使他觉得,待在你的企业里面比他自己干、与你竞争,能得到更大的利益。

  这个道理适合所有的企业。当你的产权没法有效保护的时候,你一定要送两筐苹果给最容易偷窃你的资产的人,也就是让他自己在里面也有产权。但是我们的中国企业家经常不愿意出让产权,这样最后不但苹果没收获,连苹果树也让人家扛走了。中国企业家要有核心员工保驾护航。最安全的护航员是谁呢?就是你身边最有可能性接触到你的核心技术、核心资源的人。拉拢住了这些人,其他人就好办了。

  职业道德

  当西方的大公司派人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来办分公司的时候,几年以后,当地的企业就很有规模、很像样,像摩托罗拉、诺基亚等等。但我们想一下,当中国的企业要派出一个经理到其它地方开拓市场、办一个企业的时候,你最大的危险是几年之后,这个企业就变成他的了,已经不是你的了。包括我刚才讲的慧聪公司,也出现过这个问题。有些地方经理,竟然在北京的老板不知道的情况下,把公司的注册改了,变成了自己的公司。当然这里面有工商部门的配合,否则这种事情是做不成的。

  为什么中国这样缺乏好的经理人呢?这不是我们中国人品性比较差,水平比较低,而是因为我们的制度有问题。职业经理人要有职业道德,首先对职业道德要有市场需求。在计划经济下,民营企业家只需要职业官员,经理的职业道德是不值钱的,某些企业部门对于职业道德不是很欣赏。在外国,在市场上缺乏良好声誉的经理是很难找到工作的。但在我们民营企业家用人的时候,我们并不考虑这一点,某些企业官员甚至与企业经理合谋盗窃企业资产。所以说职业经理的道德是一个制度问题。职业经理的职业道德是由中国企业家、资本家培养起来的,就像保姆的职业道德是由家庭主妇教养出来的一样。如果我们不能够改变我们的产权制度,经理的职业道德的建设就会非常难。

 
  中国企业家与资本家

  现在谈一下中国企业家与资本家的关系。中国企业家本身通常也是资本家,但是如果企业要发展壮大的话,除了企业家自己的资本之外,还需要引入外部资本,或者我们称为投资者。这一点在传统的企业也是一样的,但在新兴的企业,就变得更重要了,特别是对现在所谓“知本家”而言,没有外部资本是不可能起步的。
  中国企业家与博弈论规则

  接下来简单讲一下中国企业家与博弈论规则的关系。目前来讲,在中国的情况下,游戏规则非常混乱。企业的政策经常在变,今天合法的,明天不一定合法。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家经常感到无所适从,更有积极性追求短期利益,而不是企业的长远发展,或者想方设法地绕过规则,通过各种不合法和不正当手段来为自己谋利。如果遵守规则,就像前面所讲的那样,企业就很难做大,很多企业都要停业,没法生存。所以中国企业家只有违规,违规就包括贿赂企业官员。

  你连你的司机也不敢得罪,因为你的司机手里拿着你的好多把柄。那么,你这个企业要有效率,要真正利用能人,要能够辞退不能干的人,就变得非常困难了。这也会导致激烈的企业内部斗争。在西方,你的副手与你不合的话,那他就得走人。但在中国,他不走,还要跟你斗,你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中国企业家与WTO

  我再讲一下中国企业家与WTO的关系。加入WTO带给中国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就是规则的变化,也就是中国的规则要跟国际接轨,要适应国际的规则。这样的好处是什么?是带来更多的创业机会、更自由的创业环境。但是中国企业家也面临一定的困惑:新的规则,更为自由、透明的规则将导致市场上更为剧烈的竞争。这对好多民营企业来讲,都是一个挑战。所以我们的中国企业家处于一种非常矛盾的心理状态:我们希望有更好的规则、更透明的规则、跟国际接轨的规则;但是我们又很担心在这样的规则下,自己有多大的生存能力。所以有时候,又宁可这些规则不要改,因为我们中国人要比外国人更能适应这个规则。

  中国企业家与企业的关系

  中国市场是企业主导型

  中国市场与西方市场最大的不同是,我们的市场是由企业主导的,所以中国企业家的行为是面向企业的,而不是面向市场的。

  在中国,市场经济最重要的进入自由我们还没有。审批制就是中国企业制度。办任何一个企业,甚至只是生产一个新品种的月饼,都要得到企业上上下下好多个部门的批准。据权威部门统计,仅中央部门的审批就有2000多条,生产一个锅炉就要得到40个“准许”。企业还没有出生,中国企业家就已经把大量的资金投资到企业部门。最近中关村科技园就在北京办企业的程序做了一个总结,根据他们拿出的材料,要在北京办一个企业,走完所有的程序,在纸上写下来有5米长。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企业对市场的控制

  企业是企业最大的供应商。过去,企业控制着所有重要的原材料和能源。现在的情况好一些,原材料有了市场,但企业对信贷资金仍然享有绝对的控制权。民营企业如果得不到企业的支持,要获得银行贷款是不可能的。企业上市要得到企业的批准,自己向民间筹集资金又属于“非法集资”。  企业还是企业最大的客户。很多情况下,企业是企业产品的最大的买主。好比说,好多的工程,都是企业作为业主进行招标,那你一定要满足企业部门的需要。企业还进行好多的采购活动,比如说,大量的住宅是卖给企业机关的。

  即使企业不进行直接采购,通过地方保护和歧视性市场进入规则,企业仍然可以限制一个企业的产品的市场范围。好比你是一个广东的企业,你想在湖南、河北销售自己的产品,如果得不到当地企业的支持,你很可能根本进不去。企业甚至可以规定老百姓只能买这个企业的产品,不能买那个企业的产品。在山西,如果没有企业的批准,煤是不可能装火车运出去的。

  企业政策左右企业的未来

  企业的政策左右着企业的未来。处理风险是企业家的天职,但中国企业家面临的最大的风险,是政策风险,而非市场风险。中国企业的失败,源于政策变化的远远多于源于市场变化的。所以对中国企业家来讲,预测政策的变化比预测市场的变化更为重要,更为基本。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