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浅谈个性化企业文化

企业培训师观点:浅谈个性化企业文化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2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文化在推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彰显,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各大企业关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但是,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仍有一些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认识肤浅,存在照搬照抄的“拿来”文化和照本念经的“纸上”文化。其实,企业文化是企业具有的个性化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体现,是企业在自身特有的个性化条件下,经过长期积淀而自然形成的个性化精神、文化和理念,是拿不来、学不去的东西。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建设符合自身特点的个性化企业文化,这样的企业文化才是自己的、实用的、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文化。

  我国的个性化企业文化建设起步较晚,还很不成熟,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个性缺乏,没有特色。没有个性化企业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它也不能为企业管理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论文百事通只有创建富有个性化企业文化,才能真正发挥其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促使企业繁荣发展。

  一、我国企业文化缺乏个性的原因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有少数企业开始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现在,有的企业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并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发展,但大多数企业的文化建设还处于初始阶段,停留于大众化的标语和口号上,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个性。这种状况的存在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计划经济时期造成的遗留影响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严密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全国上下,不论企业的规模怎样,所处的行业如何,更不去理会企业的位置、环境,都采用一个标准、一个思想来管理,这就使得我国的企业在相同的发展思想指导下形成了相同的企业文化。企业虽有文化,但毫无个性,只有共性。改革开放以后,一些开放较早的城市的少数企业开始自觉地创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企业文化。但过去的影响不会在短期内消除。

  第二、企业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使然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有一个积累的过程,通过几次座谈会、读书活动或举办一些文艺晚会是不可能形成有特色的企业文化的。而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起步又较晚,尚属稚嫩,大多还处于从简单模仿到积极创造的过渡阶段,缺乏个性,没有特色也就在所难免。

  第三、人们对企业文化的误解也是导致企业文化缺乏个性的原因

  人们往往重视有形的东西,而对无形的东西则较少关注,常常能够看到生产了多少产品,利润是多少,而忽视企业文化的建设,认为它与生产经营活动没有太大的关系。例如,有的企业领导认为,个性化企业文化是大型企业、重点企业的事,自己的企业小用不着什么企业文化;还有企业领导认为,自己的企业正处于开创阶段或企业正面临困境,不能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搞虚无缥缈的企业文化建设上,等等。以上这种种看法都是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都会对企业文化建设产生非常大的阻碍作用,更别提构筑有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了。

  二、为何要创建个性化企业文化

  不同的企业其自身特点是不同的,企业所处的行业和性质、企业职工的素质以及企业历史发展状况都会有很大的差别,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构筑符合企业客观实际的企业文化。尤其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企业处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中,只有创建充满个性化企业文化,才能使其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1、企业自身特点要求个性化企业文化

  每个企业都有其各自的企业背景、组织形态、人员构成、发展经历,这就要求企业文化应具有强烈的企业个性。否则,就会流于形式,起不到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首先,企业的类型不同、生产的产品以及市场和服务对象有差别,企业文化的侧重点就应不一样

  虽然我们可以在一些优秀的企业所推崇的核心价值观中发现一些共同的东西,比如诚实和正直在许多公司的价值观中都有体现,但每个公司最为称道的企业理念是具有鲜明的个性的。如波音的“在航空的世界中吃饭、呼吸、睡觉”;天士力的“追求天人合一,提升生命质量”;迪斯尼的“把欢乐带给大家”等等。

  其次,自觉地创建个性化企业文化就要考虑企业自发形成的文化氛围

  一个企业成立了,便会有企业文化的存在,也许人们并没有感觉到它,但它确确实实地存在着。要从分析现有文化入手,将其加以提炼和完善,升华为理论、制度和规范。另外,企业文化要得到全体员工的理解和支持,也必须考虑员工的心态和素质。

  最后,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同,企业文化也应有所差别

  企业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海尔集团最初成立的时候提出的口号是“要冰箱不要命”、“谁砸了企业的牌子,就砸谁的饭碗”;企业走上正轨后,就提出“创中国冰箱名牌”、“无私奉献、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1995年以后,海尔集团把进军世界500强作为企业的目标,企业精神又改成“创世界名牌”、“敬业报国、追求卓越”。

  2、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亟须个性化企业文化

  进入21世纪,我国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完成了加入WTO的进程。从此以后,我国的企业可以平等的待遇进入国际市场,国外的跨国公司也可以同等的待遇进入中国的市场,我国企业将面临国际性的竞争,竞争的对象和范围都有所扩大,竞争的强度也将愈加激烈。这对我们的企业来说虽然是难得的机遇,但更主要的是严峻的挑战,我国的企业大多比较年轻,象同仁堂这样的百年老店不多,而且规模也不够大,欲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战胜对手赢得未来,企业必须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是一个企业独有的取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既包括技术和产品质量方面的,也包括文化和机制方面的。这种竞争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企业文化的竞争,纳科尔公司的一位主管总结说:“我们的成功20%来自于新技术,80%来自于我们公司的企业文化”。]只有高品质的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担当得起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任,而优秀的企业文化必定是充满个性的。美国哈佛商学院调查中发现:独特个性的企业文化是领先竞争对手的关键力量。因此,在“与狼共舞”的时代企业必须打造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

  三、创建个性化企业文化的策略

  企业文化的内容包括很多方面,既包括企业理念、经营哲学、企业目标等深层企业文化,也包括制度规范、行为准则以及企业形象等等中层、表层的企业文化。创建个性化企业文化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提炼企业的核心理念

  企业的核心理念是指企业在终极目的、总体经营思路方面的根本信念,它是企业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内容,是经营理念、行为准则的基础,对员工起到指引和激励的作用。

  提炼企业的核心理念应从企业的行业、环境入手,与企业的发展方向相吻合,用简单、清楚、直接而有力的方法表达出来。詹姆斯柯林斯在他的《基业长青》中说:“制定核心理念时,关键步骤是抓住自己真正相信的东西,不是抓住其他公司定为价值观的东西,也不是外在世界认为应该是理念的东西。”

  在提炼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创建有个性的企业文化时也不能一味地追求独特,为个性而个性。苹果公司在创办初期曾在楼顶悬挂海盗旗,向世人宣称“我就是与众不同”,创新与冒险成为其公司的核心理念,但他们的这种做法中也隐含着特例独行,桀骜不驯,没有了合作与协调同样要把公司引向崩溃的边缘。
  第二、制定企业制度规范

  企业的制度规范是在生产管理活动中制定的各种规定或条例的总和,它带有强制性,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范围内每个人都必须要遵守的。企业的制度规范是贯彻企业理念、价值观的有力措施,也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有效手段;另外,企业的制度也起到规范员工行为、展现企业风貌的作用。因此,创建个性化企业文化离不开制度规范的建立。

  企业制度规范的建立要结合企业理念、价值观,两者要保持一致性,才易于被员工接受和服从,才能发挥它的作用。比如福特公司的价值观中强调产品的质量,相应地制定了“发现劣质零件或材料缺陷时,要把整条生产线关掉”的制度。

  制定企业的制度规范还应考虑不同岗位区别对待,例如,管理层、科研开发、市场营销、生产、财务人员等等,由于这些岗位的职能特点各不相同,建立制度规范时应充分考虑。

  第三、塑造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社会公众以及消费者对企业的总体印象和评价,由企业产品形象、服务形象、经理人形象、员工形象、公共关系形象等综合而成。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显形态,可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良好的企业形象既可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提升生产效率,也可以使消费者充分信赖企业,对企业产生认同与好感。有人说,如果可口可乐公司的所有工厂在一夜之间全被烧毁,第二天就会有银行来贷款援建,这种说法体现了企业形象的作用。是因而,创建个性化企业文化要注重企业形象设计。

  企业形象在本质上是“企业人”的形象,企业文化最终要通过“企业人”表现出来,因而企业形象的塑造要从培育“企业人”入手。要有计划、分步骤地对企业的经理人、员工进行理念、精神教育、目标任务教育、技术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使其成为具有娴熟的技术、良好的职业道德、饱满的精神面貌的“企业人”。

  塑造企业形象应对企业自身特点进行调查、整理,对企业各种形象进行综合考察,适时导入CIS战略系统,科学地设计出鲜明、独特的企业形象。

  总之,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切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而是要紧贴自己的实际,突出自己的个性,塑造自己的品牌。只有这样的企业文化,才是企业自己的文化,才能生于企业而反哺企业,始终为企业的发展推波助澜、保驾护航。

  :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