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西方企业文化理论的人本特质

企业培训师观点:西方企业文化理论的人本特质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2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企业文化管理理论是由八十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教授泰伦斯·迪尔和麦肯锡咨询公司顾问艾伦·肯尼迪在长期的企业管理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整理编辑的。后来逐渐演变至今,现代企业管理内容丰富。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人的主体性日益凸现,人本主义思想在管理领域结出了丰硕之果。即企业文化理论的勃兴。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强调管理要以人为中心,注重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人本性特征奠基于新的人性假设基础之上,在企业价值观中得到充分体现,并通过文化管理模式得以有效实施。深入研究西方企业文化理论的根本特征,掌握其精神实质,对于提升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企业文化理论是西方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的管理理论的新思潮。它是美国管理学家、企业家对日美优秀企业进行实证分析和个案研究后得出的经验总结。其倡导的文化管理是企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之源和财富之泉。近30年来,这一管理思想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已成为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主导方式。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社会条件下,探讨西方企业文化理论的根本特征,积极汲取和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对于提升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企业文化理论以人的主体性为其理论底蕴,深深植根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经济文化一体化背景下人的自主自觉能动精神日益凸现的现实沃土中,它一反传统管理理论只追求定量分析和组织崇拜、追求最优化决策等纯粹“理性管理模式”,在重视管理“硬件”的同时,突出对管理“软件”的建设和张扬,着力培育企业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把文化因素摆到管理的核心地位。其中心内容是强调管理要以人为本,注重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综观整体,笔者认为西方企业文化理论的人本性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本性的基础:“文化人”的人性假设

  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表明,管理模式是人性假设的现实反映。管理方法的不同,根源于管理思想中种种不同的人性假定。西方企业文化理论的提出就是对企业内部个体的人性假设由简单、片面、粗糙到复杂、全面、深刻的必然结果。在20世纪初,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罗,创立了科学管理模式,实现了管理方法一次革命性变革。但是它的这种方法是把企业中的人看成如同机器一样的“经济人”。“经济人”的假设从享乐主义的哲学观点出发,认为人的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并且认为大多数人是懒惰的,不愿意负任何责任,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人们努力工作。科学管理中所蕴含的人的被动性、工具性的弱点不断暴露,一种新的学说应运而生了。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看到了人的精神因素的重要性,注重挖掘人的潜能,注重职工动机、需求等多方面的心理因素,从而提出了“社会人”的假设。它强调企业中的人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社会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只具有次要的意义;人们更加重视在工作中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行为科学虽然对人的认识有所深化,从“经济动物”上升到具有多样的精神需求的人,但由于行为科学理论本身的特点及所持立场和思想方法的局限,仍然在本质上把人理解为消极被动和机械行为的个体,因而也就难以摆脱“科学主义”管理思想的羁绊。

  随着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对人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人的主体性逐渐得到了确认,人的价值实现、人性尊严在管理中终于获得了应有的位置,建立在新的人性假设基础上的企业文化理论诞生了。企业文化理论从其理论底蕴上来看,它出自一种比“经济人”、“社会人”更为深刻的人性假设,这就是“全面发展的文化自由人”的假设。这种人性假设,更富于人道主义精神,更体现管理的艺术特质,认为人之为人的本质就在于创造力的发挥,追求成功和实现个体人的价值是人的最大、最高层次的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实际需要的是一种真正、全面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平等关系,只有在这种工作环境中,劳动者才能自主地、酌情地处理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潜力和创造性,达到一种全面而自由发展自己的境界。

  综上所言,人性假设理论乃是管理模式中的一个重要变量,是文化影响管理的一个强有力的作用点,是文化管理理论的理论支点。西方企业文化理论的人本性特征就是奠基于“文化人”的人性假设基础之上的,新的人性假设是人本管理的人性之根。

  2.人本性的载体:企业价值观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管理理念,绝不是空中楼阁,是建立在新的人性假设基础之上的;同时也不是空洞的口号,不是可以随处张贴的标签,而是通过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即企业价值观来显现和反映的。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及奉行的目标。从哲学上说,价值观是关于对象对主体是否有用的一种看法。而企业价值观则是企业全体或多数职工一致赞同的关于对象对于企业是否有用的看法。在西方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价值观经历了多种形态的演变,其中最大利润价值观、经营管理价值观、企业社会互利价值观,则分别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西方企业的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而80年代以后企业文化理论所孕育的当代企业价值观的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以人为中心,以关心人、爱护人的人本主义思想为导向。企业文化理论的人本性特征就集中体现在它所倡导的企业价值观上。具体说来有三个方面相互关联的内容。首先是人与物、制度相比,谁更重要。我们知道,一个企业大致说来有三个因素。

  一是物质因素

  包括设备、技术、厂房、环境等;

  二是制度因素

  包括所有制、管理体制、分配制度、企业各部门的运转机制等;

  三是人的因素

  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工人等。企业文化理论认为,在企业的诸多要素中人是最根本的因素。因为物的因素归根到底是由人去使用、改进和创造;制度的因素归根到底靠人来执行、推动和制定。人并不是万能的,人离开物质因素和制度因素就不可能有所作为,但比较起来,人不能不是最根本的因素。再好的设备、再好的制度,缺乏合格的人、优秀的人去把它们运转起来,好机器不过是一堆废铁,好制度也不过是一个空架子。因此。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才是企业管理的关键。恰如美国企业文化理论专家托马斯·彼得斯、小罗伯特·沃特曼在《寻求优势》一书中所言:“大部分优秀公司也搞目标管理,搞全面质量管理,甚至现在还继续应用这些技术和方法。但是……令我们感到震惊的是:它们在人的管理方面,采用的技术和方法之多和更换之频繁,可谓不断翻新,层出不穷。”
因此,接近顾客,从而满足他们今天的需求并预见他们明天的愿望,提供高质量的商品和优质服务,以期赢得顾客的好感和忠诚,这是长期维持和增加销售收入,进而提升经营绩效的根本途径,是企业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奥秘所在,也是企业经济效益的源泉所在。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曾说,企业是社会的公器,利润是企业为社会服务之后,社会给企业的回报,这是松下不败之谜。西方企业尚且如此,社会主义企业更当如此。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也是企业发展生产、提升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架构从根本上解决了劳资对立、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对立,使得劳动者与经理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个人、企业、社会等诸多关系能够最终实现根本上的最大限度的和谐。效益从表象上看是经济,但背后深藏着的本质却是关于人的。西方企业文化理论推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联姻,是建立在理解人、尊重人、发现人,承认人的价值,看到人的需求多样性,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之上的。只有确认“顾客是上帝”的观念,才能创造需求,满足需求,取得经济效益。而对人的真正发现、重视、肯定,建立全面的平等、信任关系,只有在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社会条件下才能得以实现,即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第三,统筹兼顾各种管理模式的优长,使“硬管理”与“软管理”有机结合

  “硬管理”与“软管理”有机结合是世界上优秀企业的成功之道,它既体现了管理理论的发展逻辑,又反映了文化管理的内在要求,是我国管理改革创新的必然趋向。从企业文化理论产生的历程看,“软管理”是“硬管理”成熟以后的产物,“硬”管理是与生产力水平不高、职工素质不高、物质需求占主导性社会需求相适应的管理范式。作为上世纪初管理思想的主流,科学管理(即“硬”管理)的思想方法在社会生产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这种作用是同20世纪上半叶生产力水平、劳动者素质的状况联系在一起的。但二战以后,社会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长足进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社会已见端倪,物质财富不断丰裕,社会中产阶级的队伍不断扩大。由于劳动者物质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化素质日益提升,因此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不断增强,需求的多样性不断凸现,需求层次逐步向高水平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精神需要、价值观念和内在创造力的发挥已日益成为现代生产管理的关键。由此最终导致了管理理论由“硬”管理向“软”管理过渡。即从“物的时代”向“人的时代”的转变。

  这种过渡和转变,是对传统管理理论的扬弃,而不是全盘否定。从文化管理(即“软”管理)的内容看,并不是排斥“硬”管理的作用,更不是不要“硬”管理,相反,“硬”管理是“软”管理的基础和前提。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帕斯卡尔、哈佛大学教授阿索斯在其著作《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中设计了管理要素的麦金瑟框架图,即制度、结构、战略、人员、技能、管理风格和共同的价值观念,前三个是硬要素,后四个是软要素。他们认为,强调软要素对企业管理的重大作用,并不排斥硬要素的地位和作用。成功企业,软要素功勋卓著,硬要素亦功不可没,它形成了企业成功所必需的基本框架和制度蓝本。硬要素不仅具有基础性作用,而在功能上与软要素具有互补性和相互依存性。由以上分析可见,硬要素与软要素的有机结合,硬管理与软管理的水乳交融是管理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企业管理长期实践的结晶,它体现了现代管理的根本趋向,反映了现代管理的基本特质。

  我国是一个农耕文明历史悠久的大国,工业文明的发展不过百余年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来,在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方面有了质的飞跃。但从总体水平来看,企业管理内部机制和外部体制还远未达到“理性化”和“科学化”的程度,管理落后、方法陈旧、职责不明、权责不清、监管不力等弊端在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普遍存在。因此,如何在生产经营的活动中以定量化、标准化、专门化、规范化的科学管理方式解决我们的现实问题,是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当务之急。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着力强化企业的制度化建设,加速管理的科学化,理应成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型企业文化的一项先决性、基础性的工作。目前很多企业在成本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人事管理、细节管理等方面上水平、上档次,走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之路是很有必要的。只有硬管理基础打好了,企业文化建设才有了根基,为软管理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与此同时,我们要注重发挥我国传统的人文优势,刚强自健、重义轻利、重精神轻物质等传统道德风范在剔除了封建禁欲主义的思想残渣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效率观、效益观、义利和谐观融合起来,仍然可以成为我们文化管理的有效养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创业创新的精神,它将是是我们进行“软”管理,发掘人文资源,激发人的创造精神,打好企业改革、体制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精神源动力。

  总之,在我国现实条件下,既要强调“硬”管理的基础性地位,加速企业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使科学管理落到实处;又要注重“软”管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充分重视“人的因素第一”,使“硬”管理与“软”管理有机结合,可以确信,只要把严格的管理制度、科学的管理方法同充满活力的企业精神、富有生机的文化氛围有机统一,和谐一致,交互为用,就一定能够开创我国企业管理和企业发展的新局面,极大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