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宽货币、紧信贷”与中小企业融资

企业培训师观点:“宽货币、紧信贷”与中小企业融资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2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不能仅靠单一的渠道,应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第一,必须进一步完善银行体系,大力发展民营中小银行。

  第二,要发挥小额贷款公司的作用。

  第三,利用私募基金解决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第四,可以利用产权市场中小企业融资。

  为了克服次贷危机的影响,确保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我国的货币政策开始由从紧转向适度宽松,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应措施。与此同时,为防止商业银行在次贷危机冲击下出现资产质量下降,监管当局似乎有意收紧信贷的缰绳。这是否意味着“宽货币、紧信贷”现象?它对中小企业融资有何影响?该如何应对?本文试图对此作些探讨。

  一、当前是否存在“宽货币、紧信贷”现象

  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在面临全面通胀和经济过热这两个压力的情况下,我们选择了从紧的货币政策。但是自今年三季度开始,物价上涨的势头初步得到了控制。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CPI已连续6个月回落,10月份CPI指数同比仅上涨4.0%。与此同时,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明显的下滑,如今年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仅9.0%,较前一个季度大幅下降1.1个百分点,并创下2003年以来的新低。

  为了克服次贷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扩大内需,确保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中央对宏观调控政策适时作了调整。就货币政策而言,已由从紧转向适度宽松。央行明确表示,将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加大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另外,央行将进一步发挥债券市场的中小企业融资功能,大力发展企业债、公司债、短期中小企业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中小企业融资工具,拓宽企业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然而,另一方面,各大商业银行从其自身利益出发,对中小企业投放贷款缺乏信心,不敢放贷。据2008年9月央行调查统计司的专项调查,截至8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余额比上年年末和上年同期均低0.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为控制风险,防止商业银行在次贷危机的冲击下出现资产质量下降,监管当局似乎有意收紧信贷的缰绳。银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动荡的大环境下,信用风险更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而信用风险管理的重心仍然在贷款领域。为此,银监会正在抓紧制定商业银行加强贷款管理的相关规定。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在最近的讲话中多次强调,要“把风险管控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把风险分析具体化到行业和客户”,“分清风险的种类和影响程度,坚持自身所能承受的风险底线”等。银行业顺应经济周期,在经济下行时,控制风险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此,尽管当前货币政策出现松动,但不排除在防范信用风险的前提下,仍会出现银行惜贷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宽货币、紧信贷”现象。

  二、“宽货币、紧信贷”背景下的中小企业融资

  最新的统计表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有430多万户,对GDP的贡献率高达60%,所缴纳税额占全国的50%,发明专利数占总数的66%,并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然而,它们却普遍面临着严重的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尤其在“宽货币、紧信贷”的背景下,以银行贷款为主要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中小企业会出现严重的资金链紧张和生存困境。在内地率先经营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外资银行——渣打银行近日联合中国社科院,针对内地中小企业融资状况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研。结果表明,尽管监管机构呼吁银行以实际行动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状况,但到目前为止,仍有超过90%的企业感到中小企业融资难,而认为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好的企业仅占1%。

  这次针对内地中小企业的调查总共回收521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436份。受访的中小企业来自工业、批发业、建筑业和零售业及其他行业。调查发现,目前中小企业在资金需求上非常旺盛,这与其自有资金不足有直接关系。调查显示,自有资金占经营资本80%以上的中小企业仅占三成,38%的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资金缺口达到1000万元到5000万元。
在问及企业资金来源渠道时,自筹资金、银行贷款排名最前,其次为民间借贷、股权中小企业融资等方式。调查表明,94%的中小企业在有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时候会首选银行,但认为银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企业占比则达到92%,只有1%的企业认为不存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状况。可见,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另据媒体报道,一份针对国内53个城市105家私营中小企业的调研报告显示,70%的中小企业利润率下降,36%的中小企业更明确预期未来毛利率的下滑,而随着宏观调控下的信贷政策收紧,高达77%的中小企业表示在银行借贷上遇到了更大的困难。

  在此之前,由于出口锐减、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原因,长三角、珠三角许多中小企业纷纷停产、破产。2008年8月4日,在第二届广东中小企业经济论坛上,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发布的统计结果显示,全国今年上半年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数超过1万多家,有三分之二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

  江苏省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企业存在三个“30%”:企业资金缺口达30%,新增成本增加30%,中小民营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的达30%。统计显示,在沪深两市268家中小板公司2008年中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之和为-2.97亿元,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的85.16亿元有着较大的差距。

  三、中小企业如何走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

  目前,尽管监管当局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信贷政策上有所突破,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重点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环保政策,有市场、有技术、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然而,落实起来却并非易事。这不仅是因为对银行来说,中小企业信贷额度小、成本高、利润薄,而且还因为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财务监控薄弱、经营状况不稳等方面的问题,因而做中小企业信贷往往隐藏着很大风险。总之,中小企业指望通过商业银行走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是不现实的。

  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不能仅靠单一的渠道,应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第一,必须进一步完善银行体系,大力发展民营中小银行。现行银行体系的主要弊端,就是所有制单一、结构不合理、功能不齐全。在所有制方面,不论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银行,还是城市商业银行,都是官办或公有的,没有真正民办的、以民间资金为主的银行;在结构上,目前我国不缺大银行,缺的是分布在各地区的中小银行;在功能上,没有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银行。所以,只有民营中小银行发展起来了,才能弥补银行业在所有制、结构、功能诸方面的缺陷,形成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银行体系。
相比于大银行,民营中小银行在改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方面具有明显的先天优势。首先,它们在对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具有信息优势,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从而减轻了中小企业贷款的难度;其次,民营中小银行由于管理层次少、经营方式灵活和激励机制健全,使得它们贷款的交易成本较低,能为客户提供优质低价的服务;再其次,民营中小银行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产权明晰,权责明确,具有预算硬约束的特点,因而相比于大银行,更可能在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上盈利。除此之外,大力发展民营中小银行,还可以打破金融行业的垄断,加强金融市场的竞争环境。从而促进国有银行的改革,提升它们的经营效率,最终提升金融业整体竞争能力,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第二,要发挥小额贷款公司的作用。今年5月,央行和银监会批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其目的是弥补银行在当地中小企业客户群的“盲区”。截至今年10月底,全国已经批准大约100家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这些公司发放贷款总额大约相当于一家股份制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为民间资本涉足金融业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逐步架起了民间资金与中小企业之间的桥梁,对改善农村金融环境、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紧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也有利于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然而,基于风险防范的目的,小额贷款公司目前只能发放贷款,不能吸收存款,这对其拓展业务是严重的制约。为了更好地发挥小额贷款公司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应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和引导,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和流向的跟踪监测;另一方面,当一些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成熟且建立了良好的信誉后,可以考虑赋予其吸收存款的职能。

  第三,利用私募基金解决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近年来,中国市场已成为国际私募股权投资的热土,再加上境内私募基金的活跃,私募股权中小企业融资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同和采用。得益于私募股权基金,国内诸多企业获得了迅速做大做强的动力。据了解,目前私募基金掌握着8000亿元至1万亿元左右的资金。私募基金通过置换股权的方式帮助中小企业运作,不仅可以解决其资金紧张的问题,同时还可以辅导其上市。等中小企业上市后,私募基金再退出并获取回报。对引入私募股权基金的企业来说,私募股权基金不仅可以补充资本金,还可能给企业带来管理、技术、市场信息和其他企业所急需的专业技能和经验。

  不过,虽然私募股权基金被市场各方视为改变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希望之路,可是对于大多数急需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而言,引进私募股权基金还只能是“望梅止渴”。这是因为,对于私募基金来说,通过目标企业上市获取回报是其最大的偏好。按照这种标准,大多数急需中小企业融资的中小企业距离上市都有较大的距离,所以很难纳入股权基金的考虑范围。

  第四,可以利用产权市场中小企业融资。产权市场在促进国有产权流转、推动国有资产重组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