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培训讲师谈管理 / 培训讲师谈管理:新雇佣时代:联盟关系

培训讲师谈管理:新雇佣时代:联盟关系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2日 培训讲师谈管理

 新型的雇主-雇员契约

纵观整个20世纪,发达国家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契约关系始终围绕着一个关键词:稳定。在企业效益过得去的情况下,大公司里员工只要尽职守责,职位就会安稳。白领的职业路径大致相同,其发展空间也可以预见。作为雇主的企业,则可借此获得员工的忠诚,保障较低的人员流转率。

但全球化浪潮与信息时代席卷而来,稳定性被无法预知的快速变化所取代。适应能力、创业精神成为获得成功与保持领先的关键。这些变化也打破了美国民营企业中传统的雇主-雇员契约关系,消蚀了与之相伴的职业晋升模式;二者在各个企业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紊乱。

我们并非率先指出该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人,但已提出的新解决方案中却鲜有实际效果。许多企业,或者说大多数企业,为提高适应能力,采取的方式是解除现有雇佣契约而非拓展新型契约。需要降低成本?裁员!需要新技术?招聘新型人才!此类自由市场放任主义的做法,促使员工将自己看作球队中可随时离开的“自由人”。他们时刻不停地寻找着其他更好的发展机会,一旦机会出现,就跳槽。由此带来的就是“赢者通吃”的经济环境。这样的做法偶尔也会冲击高管层,不过,最大影响还是在中下层员工中催生了幻灭感。

即便是成功将雇员数量降到最少的企业,也难逃负面后果。因为这种契约仍旧鼓励人员流动,这有碍于发挥员工生产力。更重要的是,虽然缺乏职业安全感直接促使员工更具适应能力与创业精神,但由于缺乏共同利益,其导致了逆向选择,也就是最具适应力与创业精神的员工反而另谋高就。企业节约了成本,但损失的是创新性与适应能力。

我们认为,创建新型雇主-雇员契约的时机已到。终身合同使得企业无法做出更敏捷的反应;而顶尖人才也不愿意一生只服务一位雇主;但是,你可以建立起比上述“人人为己”的更好的契约模式。事实上,有些公司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

本文三位作者所处的硅谷的高科技创业区,已经采取了新型的雇主-雇员契约。在那里,适应能力和冒险精神已被视作成功的关键。如果创业者建立的人际关系网足够强大,他将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本文作者中的两位——雷德与本,最近写了一本书:《创新从你开始》(The Start-up of You)。该书探讨如何运用成功科技创业者的习惯,在一个领域中建立能够实现自我的事业。很显然,并不是每一个行业的公司都能像初创企业一样运作,但是如今的大多数公司所处的环境却是相似的——快速变革与颠覆式创新随处可见。

尽管初创的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在资源和竞争形势上都处于劣势,然而它们的执行能力则超越大企业。初创公司的制胜之道主要在于,它们的创始人、高管以及早期员工具有高度适应能力和创业精神。这类人比他们的竞争对手更有冲劲,更善于建立人脉,更勇于冒险,所创造的成绩也就更为显著。

不过,招聘、培训并仰赖具有创业精神的员工的结果可能并不美好。因为如果你鼓励员工具备创业精神,他们就可能离你而去,转投竞争对手;更有甚者,他们自己就会成为你的竞争对手。这就是硅谷每天都在上演的故事。聪明的管理者已意识到:通过重新思考此类员工在企业里施展才华的方式,管理者便可以鼓励创业思维,并延长这类员工的在职时间。不仅如此,有许多公司已经开始明白,它们还可以从离职员工身上获益。

在我们看来,这只是第一步——适应今日之需的新型契约的开始。这种契约模式在技术企业中最为明显,不过我们也在其他领域中看到了它的影子,比如咨询公司。新型契约的首要原则是互惠:双方都要理解并认识到他们的关系已经进入了自愿、互惠的阶段。

毫无疑问,在旧的终身雇佣契约中,共同投资的特质显而易见,雇佣双方都希望这段关系永久保持,因此都乐于对这种关系进行投资。企业提供培训、预付财产,默认对雇佣关系的保障;同时,员工则对公司保持忠诚,也节制自己的工资诉求。新的契约模式则是在预见到雇佣关系变幻无常的基础上,寻求建立信任、投资关系的方法,但与此前牢固的忠诚纽带不同的是,此时双方都在寻求“联盟”中的共同利益。

作为联盟,雇主和雇员都试图为对方增加价值。雇主说:“如果你为我创造价值,我也将提升你的价值。”员工说:“如果你帮助我成长,我也将帮助公司成长。”员工致力于提升企业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企业致力于提升员工的就业能力。贝恩公司的前任CEO汤姆·蒂尔尼(Tom Tierney)曾这样告诉新雇员与顾问:“我们将会令你在人才市场上更加抢手。”

这种互惠的契约或许缺乏人情味,但它依然建立在互信的基础上。由于双方都在寻求联盟而非短暂的金钱交易,所以,即使认识到这种关系最终会终结,但新型契约依然能使双方建立更牢固的关系。它允许双方承担更多风险,投入更多时间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效益的最大化,而非简单寻求一时一地的辉煌。

Netflix的雇佣契约就体现了这种新型契约关系。该公司CEO雷德·黑廷斯(Reed Hastings)曾在一次关于公司文化的著名演讲中说道:“我们是一个团队,不是一个大家庭。”他这样告诫管理者:“设想一下,如果员工告诉我,他们想要在两个月后离职,转到一家与我们类似的企业做类似的工作,其中有哪些人是我想要努力挽留的?如果我不想挽留,那他应该得到丰厚的离职补偿,然后我们可以空出职位来招聘天才。”新契约关系与人情无关,它基于这样一种理念:企业的本质是企业的人才,表现低劣者将被裁员,而吸引人才的方式就是提供诱人的机会。

我们已经发现了三个简单而又直接的方式,组织可以采用这样三种方式使新的契约关系变得切实可行:(1) 在权责清晰的“盟约”的理念下招聘员工;(2) 鼓励甚至资助员工在公司以外建立人脉;(3)创建活跃的人际网络,它能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促进雇主与前任员工的关系。下面我们将对以上方式逐一详述。

签订“盟约”

倘若你仍认为所有的员工都将毕生忠于企业,那么你需要三思了。或迟或早,大多数员工将会面对新的机遇。认识到这一事实,企业便可以着手建立渐进式联盟。雷德创立LinkdIn时,他将最早的雇员契约设置为四年的“盟约”,第二年结束时会进行一次讨论。如果某员工在四年间做出成效,企业也会帮助他的事业上升。理想状况下,这种互惠关系会激发出下一段联盟,但也可能意味着职位的转换。

盟约发挥了作用:企业得到了奋力为公司创造现实价值的勤奋员工,该员工在一段或几段盟约后离开,但他们会变为公司重要的宣传者和外部资源。该员工也许并没有获得终身职位,但却在就业能力上迈出了意义重大的一步。当今世界已不存在终身雇佣与一生不变的忠诚,对二者的强求只会逼迫双方撒谎,反而损害信任。盟约为信任在现实中找到了落脚之地。

为何应定为两到四年?因为这样的时间段似乎对更多人都有吸引力。在软件公司,这一时间段契合典型的产品开发周期,足以令员工深入了解一个大项目;诸如宝洁这样的消费品公司让它们的品牌经理进行轮值,每人在特定职位上任职两到四年;投资银行与管理咨询公司的分析项目一般也是两到四年。此外,这一周期在商业世界以外也同样适用——比如美国总统选举与奥林匹克运动会。

执行得当的“盟约”可以同时推动人才招聘和人才保留机制的完善。关键在于,它赋予雇主和雇员一个共同努力的清晰目标。双方在这段关系的目标、预期从对方那里获得的益处,以及规划明确的结束时间上预先达成了一致。

大多数人才流失的原因都在于人才保留项目的目标模糊,时间框架也不明确。通常这些项目的目标就是留住“好”员工,但时间框架不限定。二者的模糊毁掉了信任:企业要求员工许下承诺,但却不对员工做出承诺。盟约则与之相反,作为一种为个人定制的就业计划,赋予有价值的员工明确且具有强制性的理由来结束该任期,并建立起清晰的时间框架来探讨这段关系的未来。

沃顿商学院曾对学生入学前的工作满意度进行调研,他们发现:结束了“定期工作”(比如两年的分析项目)之后入校的学生,对自身工作经历的评价比其他同学更高。定期工作恰恰类似于联盟。个性化的联盟很可能会带来更好的感受。

马特·科勒(Matt Cohler)是一名管理顾问,虽然没什么创业经验,却梦想成为风险投资家。他于2003年加入LinkedIn,在雷德手下工作。两人商定了一个为期两年的“盟约”。两年之期将至时,他和雷德都同意延长期限,因为二人都发现了马特的潜力。六个月之后,马特遇到了一个机会:加入Facebook,成为最早的五名员工之一。虽然雷德并不想失去马特,但他依然建议马特接受该职位,因为那会使他的创业经验更加丰富,有助于他向自己的目标迈进。在Facebook工作三年之后,马特最终成为了杰出的风险投资公司Benchmark里最年轻的无限责任合伙人。

实施手则:设计个性化的、双赢的“盟约”。与重要员工一起为他们的盟约建立明确的事项,在目标确定和愿景清晰的情况下,商议固定但具有时间期限的共同承诺。扪心自问,在这个联盟中,双方该如何互惠发展?

一份盟约应当尽可能地为员工提供创业机会。这可能会涉及构建、发布新产品、商业流程再造,或是引入组织创新。

这项工作无法由集团人力资源部门执行。原因在于你是在制定一项盟约,而不是起草一份合同。笔者并不建议你们商议出一个能应对所有细节问题的万全之策,要知道刻板的方式与创业思维背道而驰。你在建立一个基于员工实际工作之上的信任关系,因此这样的谈话必须由直属上级来主导。

打破企业边界

亨利·福特曾抱怨道:“为什么每次我寻求帮助时,帮我的人总要给我灌输思想?”不过,如今思想的确可以放大帮助的价值。不仅如此,将公司内部与外部的思想融合时,思想会变得更加有力。

无论你聚拢了多少聪明的员工,在公司之外总是会有一些人比他们更聪明。这适用于所有组织,无论是孤军奋战的创业者,还是谷歌这样的世界级大企业。

通过员工的人际网络,你可以触及企业以外的人才。员工的人际网络越宽广,他(她)为公司创新贡献的能力就越大。杜克大学的马丁·吕夫(Martin Ruef)发现,拥有多样化的朋友的创业者,其创新得分是其他人的三倍。要想提升朋友的多样性从而进行创新,你需要在公司内与公司外建立社交圈。

因此,雇主需要鼓励员工建立并维持专业的、与外部相通的网络。你有必要告诉你的员工:“我们将给予你时间来建立人际网络,你为扩展网络而参加活动,我们还将付给你报酬;作为交换,我们要求你利用人际网络来帮助公司。”这就是共同信任与投资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你通过给予员工建立网络的资源,展现出你对他们的信任;他们则为了你的公司的利益动用一些关系资源,投资于你的公司。

人际网络应当围绕着企业所处的整个环境展开,包括消费者与同业竞争者。它应当成为新型技术与其他行业动态的信息服务平台。

举例而言,雷德是风险投资公司格雷罗克(Greylock)的合伙人,在该公司的产品评审会议上,投资专家的外部人际关系不可或缺。参会者可能会问:“你有没有听说什么新技术?哪些值得我们关注?”投资专家“听说”的技术经过探讨后融入决策过程,为格雷罗克旗下公司创造出更高的价值。其他顶尖风险投资企业的合伙人,比如安卓森·霍洛维茨基金 (Andreessen Horowitz),拥有独到的做法:每次会议开始之初,该基金都会颁发“行业最佳小道消息”奖金。不过,诸如此类的方法并非只适用于风险投资行业,你的企业也可以采用。

硅谷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如今的“科技硅谷”,外部关系的力量功不可没。安娜莉·萨克森宁(Anna LeeSaxenian)1994年出版了《地区优势》(Regional Advantage)一书。这本讲述技术集群的书所记录的编年史显示:1970年时,一些全球最大的技术企业位于波士顿的128号公路地区,而如今,最大的10家技术企业无一在此。波士顿的优势已经被硅谷所取代。背后的原因何在?答案就是外部关系网。

马萨诸塞州的企业通常倾向于“地下”开发而非开放,为防止员工跳到对手公司或是自己创业,它们严格执行竞争禁止条款。而硅谷一直以来有着更加开放的文化(同时很少设置强制性的竞争禁止条款),这使得关系紧密和内部高度互联的人际关系网得以发展,从而更易于创新。硅谷地区还诞生了一个新词汇——“竞合”。竞合揭示了硅谷中存在的现状:与竞争者合作可以实现双赢,比如Netflix和亚马逊的关系。虽然亚马逊的即时视频是Netflix的直接竞争对手,但Netflix在亚马逊的云平台上运营自己的流媒体。

实施手则:鼓励关系网络的建设。 《创新由你开始》 一书写道:“事业的成功取决于你的个人能力,以及你的关系网。”二者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底数与幂,可以被视作我我们。有了团队(即关系网)的帮助,个人的能力将呈几何式增长。

个人的力量可以借助人际关系网而增加,与之类似,企业的力量变强依赖于员工的关系网。企业不仅应重视每个员工的人际网络及其利用该网络获取智慧的能力,还应当把它定义为公认的、明确的资产。那些时常在LinkdIn上更新资料、或在微博上一呼百应的员工,并非对企业不忠,从企业角度来看,他们做法是对的。企业在招聘时,应将应聘者的人际网络的多样性和强度作为首要的考量标准。招入拥有强大人脉的员工是件好事,倘若其人脉网络与现有员工实现互补而非重叠,更是好上加好。

在我们为个人提供的建议中,技巧之一便是:建立一个“有趣者”基金,用来邀请自己关系网络中的人喝咖啡。

对企业来说,相应的基金就是面向员工的“人脉基金”。要想确保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你需要针对该基金的使用设定两条要求:首先,员工必须离开其工作区域,企业需要他们“走出办公楼”来建立更多样化的外部网络;其次,员工必须做出反馈,使收获可以被分享。大多数企业给员工提供工作午餐补贴,但却极少有公司允许员工将钱花在社交午餐上。如果你是高层管理者,你或许会有源源不断的社交饭局,而你的公司能够从中获益。相应地,你不仅应当允许员工将钱花在社交饭局上,还应该倡导这种行为。

HubSpot是一家位于马萨诸塞州的软件营销公司。该公司宣称,应为每个员工的“个人优势与市场价值”投资。在HubSpot,该理念说来容易,做起来更简单。对一本书感兴趣?在公司内网上提出来,这本书就将出现在你的kindle电子书里。想邀约某位智者共进午餐?该公司的政策是:“实报实销,无需审批。”

建立“同事会”

当一位骨干员工向你提出离职时,你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尝试改变他的想法;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则应当是祝贺他找到新工作并邀请他加入你们公司的“同事会”。

一份工作走到尽头,并不意味着你与雇员的关系也要戛然而止。同事会是企业与顶尖人才维持长期联系的主要方式之一。辛迪·杰克逊(Cindy Lewiton Jackson)曾担任贝恩咨询公司的全球总监,负责职业发展与同事会。那时她曾说:“我们的目标并非留住员工,而是建立伴随一生的友好关系。”

有些行业与企业早已深谙此道。麦肯锡咨询公司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已开始运营同事会网络,该网络目前已有超过2.4万名成员(其中年收入10亿美元以上企业的CEO有230多位)。博思艾伦咨询公司的网络已有3.8万人。

同事会关系网显而易见的好处是,可以带来与离职员工再续前缘的机会。公司执行委员会(Corporate Executive Board,简称CEB)的报告称,该公司的同事会网络令其再雇用率(Rehire Rate)在短短两年间翻了一番。不过该网络的价值远不止于此。企业的同事会是进行外部联系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它会告诉你竞争对手的信息、有效的商业实践,以及新兴市场的浪潮等。此外,同事会中的人了解企业如何运营,会尽其所能地帮助你。贝恩公司的汤姆·蒂尔尼(Tom Tierney)观察发现,“高质量新业务的首要来源就是我们的同事会”。

管理咨询公司或许是同事会的先驱。原因在于,管理咨询公司的组织行为与同事会的概念非常匹配,比如,项目分析一般为期两年,项目结束后要么升职要么走人,公司鼓励员工跳槽到客户。

如今,这一网络形式正在四处蔓延。LinkedIn网站上如今有成千上万的企业同事会群组,98%的《财富》500强企业都位列其中。这类群组通常是非正式的。它们之所以大量出现,原因在于同事们想要保持联络、互相扶持。屯特大学(University of Twente)的一项研究显示,在荷兰,接受调查的企业中仅15%拥有正式的同事网络,而高达67%的企业拥有独立的非正式群组。

你或许会担忧,运作同事会相当于承认失败,因为它释放出这样的信号:“公司无法留住最优秀的员工”。不过,无论如何你的前员工们总会形成一个社交网络,区别只在于你的公司是否能在其中发出声音而已。同事会就好比是等待你来发掘的沉睡资源。何乐而不为呢?

实施守则:用好离职谈话。

传统的离职谈话意味着丧失良机。不同于令人过耳即忘的反馈,公司的经理应当收集一些能帮你维系与离职员工之间关系的信息(将他们导入你的校友会网络!),而非收集他们的敷衍反馈。企业应建立并维护包含所有前员工信息在内的数据库,包括个人邮箱与电话、LinkedIn资料、社交媒体账号、博客链接以及专业信息等。

此外,离职谈话还是建立信任的好机会。许多员工都曾如坐针毡地经历过礼貌但冷酷,甚至充满怨憎的离职谈话。而你可以通过强调未来关系的自然延续,令你的公司在这一点上卓然不群。当然,这还是一个听取改进方法的好机会。即将离职的员工比起在职员工来,通常会更加坦诚,你或许能从他们的想法中找出公司短板与组织行为上的不妥之处。请认真聆听他们所言!

倘若即将离职的员工是位明星员工,你应当提供更高级别的服务,当然这是在其用合规的方式离职,并且没有带走其他员工的情况下。这样的人很可能在未来做出一番伟业,并成为他所在的人际网络的中心。他可能对你极有价值。在联盟制度之下,他在两年的时间里努力为公司创造价值,如果你希望留住他,你应当给他更多权益。具体给什么好处可能要视你所在的行业而定。比如,管理咨询公司通常会给即将加入客户所在公司的员工以行业洞见。如果是消费品公司,通常会在普通员工折扣之上给予同事特别折扣。这样一来,所付出的成本最小,却可以收获丰厚的信任和善意。有些人或许觉得“奖励”离职员工的做法太过奢侈,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因为大多数员工并非因为“不忠诚”离职,而是因为其他公司提供了你所无法提供的机会。

如果你手上资源匮乏,难以建立正式的同事会,你可以在LinkedIn或Facebook上创建一个非正式的同事会。通过这样的网络,你可以全方位地协助前同事:既可以给那些帮你的公司想出好创意的校友现金奖励,也可以为小型聚会的比萨买单,甚至还可以分发些新闻通信,毫无成本地让亲密关系延续下去。

良性循环

积极拓展社交圈的员工,总是及时更新他们的LinkedIn资料,随时留意外部机会并不意味着背叛。事实上,你的企业可能需要更多这类关注外界变化且眼光长远的创业型员工。

不过,这些创业型员工不会永远伴你左右。面对这样的现实,你该如何应对这些人的需求?首先,接受现实。企业执行委员会研究了两万名被雇主评价为“高潜力”的员工,发现其中有四分之一的人打算在年内换工作。(详见《如何留住顶尖人才》,《哈佛商业评论》 2010年5月号)。一旦接受了这一可怕的现实,你就能更易获得坦诚、富有成效的领导力,反过来,这种领导力能够帮助员工实现其雄心壮志。良性的循环会使员工的工作效率更高,还能会更长久地留住他们。

我们所畅想的新型雇主-雇员契约的重要性在于:虽然它并不以忠诚为基础,但它也不仅仅是纯粹的交易。它是组织与个人之间的联盟,联盟双方都致力于帮助彼此走向成功。

在人才争夺战中,上述契约可以成为你的秘密武器,帮你把那些富有创意且兼具高度适应性的明星员工招至麾下。这些人是能够将企业引向成功的创业型人才。商业上的成功又会增加你对创业型人才的吸引力,形成良性循环。这种良性循环已经为硅谷的企业创造了人才上的竞争优势,同样也可以助力你的企业。(译/熊静如 校/李钊)

雷德·霍夫曼是LinkedIn联合创始人兼执行总裁,风险投资公司GreyLock合伙人。

本·卡斯诺卡是企业家,与霍夫曼合著了《创新由你开始:适应未来、投资你自己、转变你的事业》(皇冠出版社,2012)一书。

克里斯·叶是企业家、投资人、博主,以及PBworks营销副总裁。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