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培训讲师谈管理 / 培训讲师谈管理:别太沉迷推销自我

培训讲师谈管理:别太沉迷推销自我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2日 培训讲师谈管理

    去年9月,当《自我推销:职场成功新法则》(Promote Yourself: The New Rules for
Career
Success)一书到我桌上时,我长叹了一声。我们真的需要这样一本书吗?现在有那么多野心勃勃的职场员工,为了晋升已经激烈竞争到白热化的程度,不是吗?还有那么多所谓观念领袖,到处兜售各种可疑的资格证书,并讲了很多陈词滥调,不是吗?职场真的需要更多渴望升迁、乐于搬动别人奶酪的自我推销者吗?


  可此类书籍、会议、视频和文章依然层出不穷。作为《哈佛商业评论》的编辑,我必须从中甄选出优秀作品,即基于充分研究和实战经验的建议。于是我决定抱着开放的心态,仔细阅读一下这些倡导“天助自助者”的作品。说不定我能从最新的作品中获得一些有用的想法。最起码我能了解一下,那些不断给我发邮件宣传自己文章的人是如何被训练出来的。


  《自我推销:职场成功新法则》一书是咨询师丹·施瓦贝尔(Dan Schawbel)继《我2.0:四步法塑造未来》(Me 2.0: 4 Steps to
Building Your Future)后的新作。书中充斥着各种陈词滥调,当然,你也可以想象到,在职业生涯受《快公司》杂志(Fast
Company)文章《你的个人品牌》(The Brand Called You, 1997年)的启发后,作者说出那些话并不奇怪。









  施瓦贝尔深入陈述了他的公司(千禧品牌公司)的研究内容,这是该书极少的亮点。当时千禧品牌公司分别调查了1000名20岁-30岁之间的经理和1000名同样年龄层的员工。它发现经理所需和员工所想之间存在分歧,比如,经理在考虑员工升迁时希望看到积极的态度和能够辨别轻重缓急的能力,而员工以为经理看重的是沟通技巧和领导力。另外,作者坦言自己有爱吹嘘的毛病,在某种程度上也弥补了书中的不足。确实,施瓦贝尔意在鼓励读者勇往直前,但又告诫他们切勿过度自我推销。他的关注点更多放在培养团队精神、实用技巧和勇于承担更多职责上。尽管书的内容杂乱无章,可这些建议都很实用。


  如今,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看作“观念领袖”,并将其作为个人品牌的形式之一,所以有了丹妮丝·布罗索(Denise
Brosseau)的《准备好成为观念领袖了吗?》(Ready to Be a Thought
Leader?)这样的书。鉴于我的职业,我对这个古怪词汇的出现曾沉思良久。为什么不能直接用“专家”呢?其一,专家的学识可能局限于图书馆资料或实验室结果,不足以影响世界。其二,有时候那些引领我们思考的人并非真正的专家;他们可能既没有受过正规培训,也没有扎实的实践经验,但是他们有极其优秀的沟通技能,很容易影响我们。然而,26岁就创办了第一家公司的布罗索,似乎执意认为“观念领袖”是商界知识分子需要的标签。(如今,人们对“知识分子”和“公知”这两种称呼都有些抵触;“文人”一词似乎已随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而去,而且它暗含古文与生俱来的性别特指。)









  尽管《准备好成为观念领袖了吗?》一书的标题颇为媚俗,书中的斜体使用也不够规范,但对那些已经获得巨大财富、如今渴望拥有更大影响力的高管来说,它还是颇受欢迎,并具有实践意义。布罗索建议读者翻出所有的文凭证书,并详细列出自己的专业技能,然后把所拥有的知识提炼成一个易于解释和复制的模型。但是,如果你仍需要通过该书第一章——“找到助你前行的激情”来找出这种“激情”,我建议你还是不要把你的“观念领袖”精神强加于人了。请牢记美国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的名言:“别为了写作而写作,要因为有东西不得不说而去写作。”


  这正是托马斯·卡莫洛-普雷姆兹克(Tomas Chamorro-Premuzic)新书《自信心:克服自卑、不安全感和自我怀疑》(Confidence:
Overcoming Low Self-Esteem, Insecurity, and
Self-Doubt)的立场。他是心理学家、大学讲师和《哈佛商业评论》的作者。该书的论证很有说服力,它指出我们在自信和自我推销的文化之路上走得太远。书中引用针对美国大学生的一项纵向调查称,在20世纪50年代,认为自己是“重要的人”的比例是12%,到80年代上升至80%;自恋者比例从1982年的15%上升至2006年的25%。









  这种情况不利于我们的技能培养,这让卡莫洛-普雷姆兹克十分焦虑,因为他在自信心和能力的研究中发现,驱使我们获得成功的其实并不是健康的自我意志,而是自卑。他写道:“渴望擅长某件事情跟自认为擅长某件事情是不兼容的。”他建议那些雄心勃勃的人“不要太自负,而要有高本领”;不要“在做成某事之前假装已经做成”,也不要拼命抬高自己;相反,应该努力工作,业绩出众,受人欢迎。


  卡莫洛-普雷姆兹克觉得,惟一可以偶尔假装自信的场合就是约会时。他建议,在约会时应该藏起你的不安全感,吸引对方注意你的“独特卖点”,并多聊对方,而不是讨论你自己。你应直面各种挑战,不要以为没有缘分。这些建议同样也适用于职场。有时候稍微自抬身价是必要的,比如当你要争取加薪时;换工作岗位、公司或者行业时;在收到不好的业绩评估或犯了大错后重拾自信时。


  《哈佛商业评论》历时91年。毫无疑问,它也在自我推销方面有过误入歧途的时候。但我同意卡莫洛-普雷姆兹克的看法,现在该停止鼓励人们主导我们的思想了(甚至在他们弄清楚自己的思想之前,就该阻止);是时候停止鼓励人们推销自我了(不管他们有多么擅长)。在一个超级自信的世界里,我希望,少一点鼓励人们往前冲的建议,多一点教人们变得更好的洞察。(译/李茂
校/牛文静 编辑/万艳)


  萨拉·格林是《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资深编辑。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