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培训讲师谈管理 / 培训讲师谈管理:以新商业文明,做新全球领袖

培训讲师谈管理:以新商业文明,做新全球领袖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2日 培训讲师谈管理

北半球金秋10月,是收获的季节。梳理商业进退,总结管理得失,展望未来竞争,我们相信亲爱的读者朋友会各有心得,也期望大家未雨绸缪,早做规划。

今年中国经济比预想的更困难,很多企业都出现了较大的运营麻烦,收入、利润要么放缓增长,要么停滞不前,要么出现负数。如何求新求变,成为这些企业的共同挑战。同时,越来越加速的商业全球化趋势,更让几家欢乐几家愁。欢乐者如腾讯、阿里和京东等巨擘,它们看到了互联网时代商业开疆拓土的全球化机遇,发愁者则首推各类实业公司,它们承受着多种压力,包括令许多企业头痛的跨文化管理问题。

这并不是中国企业碰到的独有问题,而是所有跨国公司常常无法圆满解决的永恒管理难题。曾几何时,商业全球化与管理本土化,曾是它们的对症良药,但随着本土市场的成熟和变异,很多异域市场变成左右跨国公司生存的主要收入和利润贡献来源,这就给公司跨文化管理带来新的问题:延续母国公司的管理体系还是顺从异域市场的现实需求?

一些公司在现实中做出了明智的选择。比如联想集团,虽然在美国和欧洲分公司里也讲“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但具体管理方式和用人原则,最大化尊重当地的商业文化传统,并不强求全球一律。再比如Uber,进入竞争颇为激烈的中国市场,选择了新的股权架构和权益分享机制,以最大化地激励当地团队攻城掠地。

这些企业的种种成功做法,与本期《哈佛商业评论》“聚光灯”专题总结的企业跨文化冲突解决之道是相互呼应的。根据INSEAD国际商学院艾琳·迈耶教授的研究,最重要的是跨国公司能够遵循五项基本原则:甄别差异维度、让人人都有发言权、保护最具创造力部门、对所有员工进行关键规范培训以及保证分公司多样化。哈佛商学院副教授采戴尔·尼利则进一步献计献策:当公司团队成员来自不同文化、且在不同地点办公,会因缺少情感联系而造成沟通不畅、误解甚至相互猜疑,好的全球团队主管可以通过建立“SPLIT”体系,从结构、流程、语言、身份和技术手段五个方面入手,辨别并处理导致跨国团队沟通障碍的问题。一句话,跨国团队管理很不容易,但对于智者并非不可完成的使命。

超越具体商业管理与运营,我们还关心这些市场环境变化和企业管理创新背后,全球正在出现的商业文明新浪潮。相对于分割而有层级的传统商业时代,新的商业文明滋生于一个互联互通的全球协同大市场,企业组织形式、激励机制甚至商业模式,均在发生历史性巨变,与之相应的商业文明,自然不能简单地新酒装旧瓶,而必须大破大立。

这也正是《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在纪念创刊三周年之际,着力探讨的大主题。我们欣喜看到,多位嘉宾对新商业文明所需要的企业使命与形态、企业家的责任与人文精神,均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观察与思考。这或许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运与职责,《哈佛商业评论》将一如既往,在传承商业智慧与传播商业文明的道路上,继续与各位朋友相伴而行。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编辑部

hbrchina.org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