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培训讲师谈管理 / 培训讲师谈管理:沃顿教授哈伯·辛格谈中国传奇的下一篇章

培训讲师谈管理:沃顿教授哈伯·辛格谈中国传奇的下一篇章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2日 培训讲师谈管理

沃顿商学院负责国际合作的副院长,印度裔管理学教授哈伯·辛格(Harbir Singh)博士认为,在过去30年中,“中国获得了其他国家要花费60-70年才能取得的成就。”在一月初的上海访问期间,辛格博士在企业培训师吉宁博士对其进行的专访中,畅谈了对中国“非凡”成就的观察、中国公司和印度公司的不同、中国经济和印度经济的差异,以及企业进行战略性结盟等问题。(辛格博士的重点研究领域是公司并购,战略合作等企业战略问题。)


 


以下是经过编辑的采访内容。


 


企业培训师吉宁博士:辛格博士,欢迎您来上海访问。这是您第一次来中国吗?您对中国的印象如何?


 


辛格:在过去的十年间我来过中国很多次,我们与上海的中欧工商管理学院有一个关于公司治理的合作课程,我是该课程的教授之一。


 


过去2030年来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增长,特别是看看这里——上海浦东的发展你就会深有体会。我记得20年前的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现在已经完全是座繁华城市了。但这只是发展的标志之一,主要的进步是中国作为制造中心已经从低端开始走向高端。另外从日常生活的体会来说,中国全球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会讲英文的人越来越多,中国人也比过去更加自信,因为作为一个国家,中国取得了比预想更大的成就。中国真的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轰轰烈烈的基础设施建设令人震惊,我想这种景象在其他任何历史年代的任何国家都没有出现过,这也是值得其他国家学习的地方。


 


企业培训师吉宁博士:您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公司战略和结盟。从这个角度来看您对中国企业有何看法?


 


辛格:每年参加我们公司治理课程的基本上都是中国各企业的高管或总监。而且我也注意到这些公司的规模和资产确实都非常庞大,我想中国公司的规模、产量和销售等等在近十多年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他们现在需要更多思考一些关于管理目标和公司持有人等股东的目标之间的关系。如何从短期和长期的角度来管理公司以及处理两者之间的矛盾也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且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游戏规则也会发生变化。过去人力成本低廉是推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有力优势,现在工资水平上涨,中国企业需要向提高技术含量和利润的方向发展,而这也正是目前这些企业奋斗的目标,但由于工资还在持续上涨,所以这个挑战将继续存在。


 


企业培训师吉宁博士:尤其是现在随着外部市场的持续恶化,中国出口市场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辛格:没错,这些企业现在只能转向国内消费市场,也就是说,要为国内消费者,有些不那么发达地区的消费者生产商品,同时企业还要能够赚钱。如果出售到欧美市场,商品价格更高,但出售给国内市场,就要降低价格,而且产品规格和类型都要有所改变。


 


企业培训师吉宁博士:您认为这些公司应该怎样做呢?


 


辛格:我认为这些公司做得没错,他们做得很好。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得非常好,那么其他的事情也应该迎头赶上,譬如改善医疗卫生和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增加大学教育的能力,赋予人们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企业培训师吉宁博士:是的,中国在硬件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比如厂房和高速公路,但软件建设还没有跟上……


 


辛格:但是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循序渐进发展的。中国的发展战略非常成功,每件事情的发展速度不可能完全一致。在某些方面取得进步之后,假如你不注意,其他方面的问题就会浮出水面。而且说起来总是比做要容易的多。


 


中国在过去2530年取得的成就,其他国家可能要花6070年才能完成,所以这个发展过程压缩得非常厉害,但软件建设的速度不可能这样快。农村地区的人和他们的孩子已经习惯了某种教育方式,而这种方式已经延续了数百年的时间,所以,要改变现状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总的来说,我认为中国的发展相当成功。


 


企业培训师吉宁博士:您对印度企业进行过研究吗?


 


辛格:是的,我对印度企业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印度企业的战略与中国企业大不相同。印度这个国家也与中国的差别很大,印度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很慢,在这方面的问题很多。


 


印度企业的优势之一就是英语语言,所以印度的服务业非常繁荣。中国的长处是制造业,而印度红火的则是服务业。这样的局面不错,中国从制造业中谋发展,而印度则凭服务业赚钱,从而推动经济发展。这些是好的一面。我想印度的问题在于,印度需要发展基础设施,印度的楼房、道路和电力等设施都需要改造,这些方面都还远远落后于中国。


 


企业培训师吉宁博士:与中国企业相比,印度的一些大企业在全球是否更具竞争力?


 


辛格:因为英语熟练的关系,印度企业在公司经营方面与美国模式或英国模式融合得更加顺畅。他们在公司治理方面能更快地采取英美的先进做法。我认为印度有一批素质相当高的经理人,但是数量很有限。我的意思是,印度有很优秀的经理人,但是一旦跨越了这个人才库,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企业就会遭遇管理人才短缺的挑战。


 


企业培训师吉宁博士:这是否是因为印度的大学数量还不够多呢?


 


辛格:部分原因是上大学的人还不够多。印度的经济分为许多层次。顶层的经济相当发达,有些人非常富裕,生活相当优越,而且他们可以选择在全球任何地方居住,但是最底层的人民非常贫穷,根本没有办法维持生计,他们什么都没有。


 


企业培训师吉宁博士:这部分极度贫困人口的比例有多大?


 


辛格:印度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属于极端贫困。现在印度可能有60%的人口是农民,有些农村人口生活得还可以,但有20%30%左右则非常贫穷。所以印度的贫困人口比中国庞大,因为中国的制造业工作很多,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服务和信息业只能为某一部分具有特殊技能的人提供良好的工作,所以这种利益没有能够渗透到一个更广泛的领域……


 


中印经济之间还有一个区别是,印度有许多生产都是面向国内市场,所以国内消费比中国更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目前的金融危机对印度的影响更小,因为印度经济与全球经济的关联程度不是很大。


 


企业培训师吉宁博士:您是否有兴趣对中国企业进行更多的研究呢?


 


辛格:是的,我对中国企业非常感兴趣。譬如,一般来说股东就是投资然后成为企业所有者的人,然后企业还可以从银行获得贷款。所以在美国,企业通常有股票持有人和债券持有人。而在中国,还有部分资产是归国家所有,所以还有许多其他各方参与游戏,这就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和有趣。我相信中国在公司治理和如何做生意方面最终会形成自己的模式。每个经济体都各不相同,在这里起作用的方法未必就适合那里。这就是我感兴趣的原因。


 


我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竞争战略,另外我对中国企业感兴趣的问题是,中国人是如何管理合伙关系的,其他地方的人又是如何管理这种关系的。我在美国做了很多的研究,也在欧洲、意大利、英国和印度做过一些研究,但还没有在中国大量开展研究。这也是我今后想在中国进行更多研究的问题。


 


企业培训师吉宁博士:您是说合资企业还是其他的形式?


 


辛格:合资企业当然是最稳定的一种合作关系,但也有其他非股权形式的合作,譬如签署合作备忘录等投入程度较低的合作形式。事实上,在信息科技行业有许多非股权的合作形式。以微软(Microsoft)、惠普(HP)和康柏(Compaq)为例,他们都通过许多非股权形式的合作,推出大量的企业解决方案。同样在航空业也有很多合作案例。波音787就是数百起合作的共同成果。


 


企业培训师吉宁博士:他们合作的主要目的是共同为客户服务吗?


 


辛格:信息服务业是这样的,但在航空业,合作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分担风险和资本,因为航空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造一架飞机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回报则要很多年以后才能实现,所以这样巨大的风险需要各方一起分担。


 


企业培训师吉宁博士:我相信您在中国可以看到许多的合作案例。


 


辛格:就在公司治理课程中我就看到许多的合作案例。参加项目的很多高管都与美国企业或者国内企业成立了合资企业。简短地总结一下就是,中国的企业一方面非常适合合作,因为远东各国都有重视合作的传统,他们更依赖于合作。而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增长非常迅速,不论是国内还是海外收购,他们都需要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


 


企业培训师吉宁博士:您对于西方国家的企业合作有何研究成果?


 


辛格:我想指出的是,即使在企业一贯重视合作的美国,也有很多研究表明,仅有40%的公司[在结盟后]成功实现合作目标,也就是说成功的概率还不到半数。更有趣的一个问题是,跨国结盟最终成功实现目标的比例会是多少?我认为这个问题是值得研究的。


 


企业培训师吉宁博士:作为商学院,沃顿在中国的国际化战略是什么?


 


辛格: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努力地实现国际化……我们有很多教授都在美国以外的地方进行研究。沃顿的教授经常针对海外的问题进行研究,这是沃顿文化的一个部分。


 


但我们在中国的合作将进展得更活跃。在与大学合作的层面上,我们已经与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所以我们在中国有很多的发展举措。

   
我们在印度亦有类似举措,我们在法国与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合作,在新加坡帮助成立新加坡管理学院,我们在全球不断地拓展合作关系。我们计划以合作的方式在全球发展,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向中国人学习,中国人也可以从我们这里学到经验。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