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培训讲师谈管理 / 培训讲师谈管理:IBM、美泰、优尼科……进入中国视线的下个目标是谁?

培训讲师谈管理:IBM、美泰、优尼科……进入中国视线的下个目标是谁?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2日 培训讲师谈管理

 

中海油宣布退出竞购优尼科,这标志着中国兵团海外并购的结束还是开始?


迫于美国强大的政治阻力,中海油于82日撤销对加州优尼科石油公司185亿美元的收购要约。中海油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里旗下的子公司。分析师认为,竞购失败对中美双方造成了不良影响,近期内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步伐也可能放缓。但从长远来看,由于中国政府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中国企业希望通过海外并购增强其竞争力以及中国渴望扩大其国际影响力等原因,新一轮的海外并购浪潮仍将继续。


就在上周末,另一桩交易也正在浮出水面。《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称,中国通信网络设备制造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正在与马可尼(Marconi)接触,欲以超过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这家英国电信设备制造商。外部观察人士认为,大众知名品牌公司、掌控国家资源及行业设备的企业都是收购的目标。另外,据沃顿管理学教授马歇尔·迈尔(Marshall Meyer)预计,小企业,而不是规模类似于中海油的巨无霸企业,将成为收购浪潮中的急先锋。


迈尔认为,中国企业尚未发展成熟。无论是私有或半私有性质的企业都只相当于17岁的少年,近来中国的海外并购风潮可以看作是小试牛刀。中国企业的领导人也似乎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上周到北京时,他还提到,“中国人都在问,‘我们为何不将沃尔玛收入囊中?’”


其实在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失败之前已有类似的先例。六月,中国家电巨头海尔试图收购美国家电制造商美泰,后来退出竞争。今年年初,中国联想电脑收购IBM的家用电脑业务。更早一点,中国电子集团TCL将旗下的电视业务与法国汤姆逊集团的电视业务合并。汤姆逊是著名的RCA品牌的母公司。


美国对待中国企业出击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变化。TCL和海尔的收购在美国并未引起较大的冲击,但在联想收购IBM家用电脑业务后,美国国内开始质疑这桩交易是否会影响美国的技术领先地位,最终美国政府并没有横加干涉。然而,中海油六月竞购石油储备丰富的优尼科则引起一片哗然。因此当时正值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美国指责中国为刺激出口低估人民币币值。美国许多政界人士都对中海油的竞购投反对票,个中原因包括担心中国企业接手优尼科会对美国的石油供给造成威胁。


中海油对此次失败也表现得非常无奈,它在82日撤回竞购时指出,“倘若不是因为美国的政治环境”,公司可以提高收购要约的条件。它还称竞购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政治阻力”实在“令人遗憾,也有失公道”。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在84日发稿称,美国可能会为此事付出高昂的代价。文章写道,“此次收购风波向全世界昭示,美国企业必须服从于政治需求……从长远来看,假如政治保护主义凌驾于市场力量之上,必将削弱美国的竞争力。”


不是入侵,而是逃离


迈尔从中国企业界得知,中国政府建议国内企业在中海油失败后放缓海外并购活动。但即使中国的“国际化”威胁在近期内的确有所减小,迈尔等人认为中国公司今后将更加积极地将并购目标瞄准海外企业。


纽黑文大学(University of New Haven)商业管理教授尤莎·哈莱(Usha Haley)说,中国公司热衷海外并购的原因有,它们迫切希望进入竞争不太激烈的市场。哈莱还与他人合著有《商业管理中的中国道家思想:成功商业战略推理》(The Chinese Tao of Business: The Logic of Successful Business Strategy)。多种因素使得企业在中国盈利非常困难,譬如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造成非法仿制品迅速面世,企业利润大量流失。她说,“中国公司现在不是入侵海外市场,而是逃离中国市场。”


哈莱指出,并购国外企业还弥补了中国公司常见的不足,譬如带来专业服务技能以及先进的技术。“技术对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尤为重要。顾客是如此看重价格,而利润又是如此微薄,致使中国企业常因资源匮乏而无法对研发活动保持长期投入。”


迈尔也认为中国公司可以从海外企业并购中获益良多。譬如,联想收购IBM家用电脑业务为联想带来了管理经验。他对该交易曾进行过深入研究,其结果显示,美国投资者组成的集团在该交易中投资3.5亿美元,现在核心的董事委员会正是由这部分人掌控。


哈莱称,中国几个世纪前曾在全球占有主导地位,现在它非常渴望恢复昔日辉煌,这也是驱使中国走向国际化的因素之一。她说,“中国希望成为‘文明’大国。”而它雄厚的财力显然有助于实现该目标。伦敦商学院院长劳拉·泰森(Laura D’Andrea Tyson)最近在《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中发表文章称,“政府的支持加上七千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国企业必将在各个行业全面出击美国市场。”


中国企业最感兴趣的收购目标是何种企业?据马可利(Christopher Mark)预计,“可能是以客户为导向的品牌公司。”马可利现任咨询公司信号集团(Signal Group)的董事长。信号集团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和上海均设有办事处。他指出,中国公司的产品成本较低,他们希望通过并购国外企业,拓展分销网络和获得品牌优势,从而形成优势互补。


迈尔认为,中国企业感兴趣的目标是控制石油等国家资源的外国公司。中国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同时中国也担心无法在市场上购买自己需求的东西。“中国将会染指基础商品,因为它喜欢将资源掌握在自己手中,并宁愿为此付出高额代价。”


他还说,中国企业可能也会寻求收购不甚知名的私营行业公司。此类收购不会在美国激起太过激烈的反响。“事实上,美国人不会阻挠中国企业并购生产不知名行业产品的公司。”


迄今为止,在引人注目的收购交易中唱主角的大多是大型企业,但迈尔认为未来的收购行为会发生显著变化。“小公司需要国际化,”在海外并购的企业应该是在中国国内尚未实现整合的公司。何出此言?因为面临国内市场的白热化竞争态势,这些公司可以通过并购来获得核心竞争优势。


两轮并购浪潮


波士顿咨询集团(Boston Consulting Group)北京办事处经理霍尔格·迈克里斯(Holger Michaelis)说,首轮海外并购浪潮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因为当时中国政府力求建立和加强经济基础,并促进未来的发展。”所以主要将目光投向石油、电信和交通等国家资源与基础设施。“而外部的诱因则包括监管环境的改变、香港1997年回归祖国,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在邻国获得了并购机遇。


第二轮浪潮直到2003年才涌现,迈克里斯说。“这次有更多的行业参与,目标瞄准了更广泛的地域,”达成的交易规模也大小不一。此外,这轮浪潮更多是受经济因素驱使,譬如拓展海外市场、提高利润空间、获得先进技术和知识产权、在产品、采购和研发领域实现成本协同效益、创造竞争优势以在本国市场残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他还指出,实力雄厚的国内企业,包括海尔、华为、TCL和珠江钢琴集团,全都是其中的弄潮儿。“这些企业在国内经历了数年的快速扩张,为知名海外生产商拓展出口业务,现在已经具备了足够的规模、财力和产品质量,可以参与国际竞争,甚至走向全球。由于享有低成本的优势,它们甚至可能改变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动态。”


欢迎美国投资者


或许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会将触角伸向海外,但同样也会有更多反对中国向外拓展的声音。许多人对与中国“交往”的政策保持警惕,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商业管理教授彼得·莫里奇(Peter Morici)就是这种观点的支持者。他上月在《亚洲华尔街日报》(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发表文章称,“中国政府正在努力改变上千年来被西方国家歧视的地位。为维持共产党的统治地位,中国不遗余力地把集权资本主义的品牌概念灌输给邻国,并且弱化国际规则中对民主和人权的重视。”


但泰森认为,美国为保护其国内利益已出台制度,为中国企业收购美国公司设置障碍,而中国尽管也存在设限,但仍然对美国投资者持欢迎态度。她撰文写道,“中国大力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去年,美国企业在华(包括香港)总投资达600亿美元,相反,中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仅有20亿美元。”


马可利则指出,中国在美国的投资与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入侵”美国市场截然不同,因为中国非常欢迎美国投资,与美国的进口贸易也很红火。他担心倘若美国无法巧妙地处理中海油竞购失败的后果,中国可能会转而在伊朗、苏丹和安哥拉等地投资。“那样的话局面可能更难以收拾。”


即便如此,马可利仍对中海油能否成功经营优尼科心存怀疑。中海油的管理在中国三大石油企业中略胜一筹,但与其他中国企业相比,“三大”在管理方面的力度都比较孱弱。他说,“中国石油企业在吸纳西方的管理与财务实践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


管理经验欠缺令人忆起迈尔把中国公司称为青少年的比喻,他的理论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关于中国收购沃尔玛的传言。中国的企业领导对沃尔玛控制供应商的方式非常不满,因此,将沃尔玛收入囊中就成为最经典的反抗方式。由于这个零售大鳄拥有2090亿美元的市场资本,迈尔对中国收购沃尔玛非常怀疑,但迄今为止的所有收购行动都表明中国和中国企业正在逐步成长。他说,“即便方式比较笨拙,但中国企业正在国际舞台上初试身手。”


 


此外,中国似乎也意识到自己的收购方式有欠完善。上文提到的、对美国阻挠中海油竞购优尼科提出批评的新华社文章表明,中国渴望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并坚持走向全球的目标不动摇。文章称,“中海油的失败可能会使国内企业暂时停下脚步,认真反思自己的扩张计划,但他们将继续努力增强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


迈克里斯指出,别忘记中国“是中央计划经济,仍然可以将其称为‘指导式’经济。多数大型企业,包括已在海外上市的企业,仍旧由中央或省政府操控。因此,海外收购等重大交易需要强有力的政治支持或者经常受到政治利益的驱使,这也在大家的意料之中。”但过去两年来,中国已放宽对外汇的管制。总的来说,这种趋势使得海外并购的数量有所增加。


他还说,成功的并购不仅取决于买方,也与卖方有着密切的关系。过去几桩交易表明,卖方将某个业务部门分割出来,出售给中方私营企业的模式(譬如,IBM-联想、TCL-汤姆逊)比较容易取得成功。公众或政界人士对此类收购很少提出反对意见。


最后但也是最重要的是,收购能否带来效益与收购方在谈判及合并业务过程中展现出的经验、纪律、方式及文化敏感度密切相关。中国企业在大规模跨国并购方面的经验相对不足(譬如,仅有少数中国公司拥有专业的并购团队或部门,运作整合的资深项目经理更是凤毛麟角),所以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大力学习他人的经验。


但总而言之,“中国的海外并购之路将日益专业化,成功率也会逐渐提高。我们目前所见的仅仅只是开始。”


中国的观点


中国社科院教授康荣平说,在当前全球化的新时代中,“企业只有在全球范围进行生产要素调配才能达到最优状态,跨国化已成为企业生存的一个前提条件。中国企业也不可能例外。


他说,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公司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迫于竞争压力,这些企业不得不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拓展……我与许多企业家交谈过,他们都意识到不能只依靠低成本的优势参与竞争,而是必须大力开展研发活动,构筑自己的品牌。海外并购就是实现增长的方式之一。”


康教授指出,“内部增长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收购可以迅速[增加市场份额],当然风险也随之增加。我认为中国企业尚未具备大规模并购的能力,但在全球竞争的驱使下它们必须将目光投向海外。”


他认为,成功的收购意味着“自交易之日起的三年内,收购方的股价会超过该行业内的平均股价。按这个标准衡量,联想收购IBM家用电脑业务将无法取得成功。但联想还是义无反顾地前进,否则它连家用电脑领域排名第九的位置都会不保。许多公司倘若不进行收购可能面临的风险更大。所以,中国企业青睐出击海外市场,以期获得技术、研发、品牌和分销渠道……这股热潮还将前赴后继。”


而私营公司“成功的几率更高,因为他们的态度更加谨慎,相反,国有企业总是准备不足。”康教授以总部位于杭州的私营企业万向集团为例,这家公司主要生产汽车零部件,资产总值约人民币100亿元(合12.3亿美元),其海外收购的成功秘诀在于精心策划、耐心谈判、制定和实施优秀的战略。


万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巍认为,过去对中国企业而言门槛较高的海外市场近来也变得更加诱人。现在,“海外并购几乎发生在各行各业。即使是房地产业,也有大型国有开发商远赴俄罗斯,在当地开发住宅物业。但也有部分并购交易主要受政府战略驱使,关注的是能源等自然资源,并依靠政府提供融资等支持。”


据《中国企业家》杂志主编牛文文预测,“要成功组建跨国公司,就必须对当地市场及全球各地客户有着深入了解……相比之下我比较看好通信领域。另外,钢铁、货运和重化工等行业的私营企业近年来发展较快。我相信,在这些行业中将会涌现跨国企业。”


中国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和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赵晓最近在当地商业媒体撰文表示,“中国进入全球收购时代”的主因是“中国资源秉赋条件的逆转。自从实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的储蓄日益上升,企业的资本也逐渐增加。中国也在继续吸引外资。”因此,中国“必定要经历新一轮的对外投资。”


上海复旦大学在读博士生陆志明在媒体上撰文举了以下例子阐释中国企业实施海外收购的方式之一:胡飞集团(Huffy Corp.)首席执行官杰·穆斯科维奇(Jay Muskovich)近来飞往中国拜访他的新股东兼供应商。此前的200410月,胡飞集团提交了破产保护申请,欠下其中国供应商的货款没有支付。根据后来达成的交易,中国供应商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在重组后的胡飞集团中持有30%的股份,以此换取债务免除。此外,这些中国企业还将在重组后该公司的七个董事会席位中占有四席。

<SPAN style="FONT-SIZE: 10pt;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 ms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