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案例 / 企业培训案例: 不抛弃?不放弃?—点评

企业培训案例: 不抛弃?不放弃?—点评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2日 企业培训案例

金融海啸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才刚开始,现在讨论这个案例并不是件轻松的事。读完案例,文中的李航、孙云天、季叶清??就和自己公司相关部门负责人的脸孔重叠在了一起,他们曾有的那份迷茫、焦虑甚至悲戚,至今想起还令人感到窒息,而史卫国就像从自己身上刚剥离出来的另外一个躯体,带着撕裂后的痛楚,清醒地看着镜子里失去皮肤保护的自己,伤痛触目惊心。谁都不是局外人,不错,我们可以拿外部环境变化太快、太剧烈和太难预测作为借口,但作为决策者,因为前期战略定位不准确而使企业遭受重创,并伤及一些员工,我们谁都难辞其咎。季叶清的眼泪原本是不该流的,李航的愤怒是合情合理的,孙云天的怀疑则是顺理成章的,对一个曾经在金融海啸中有过类似经历的企业管理者来说,剖析史卫国是一个很难受的过程,但必须忍着痛、不留情面地解剖。唯有如此,才能给自己以及更多的企业管理者以警示,也才能避免今后给员工再次带来这样惨痛的经历。

其实,灵达公司的问题根本不在眼前的“不抛弃、不放弃”业务和员工上,而是在于战略管理的缺失。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让中国很多的史总一头扎进了浩浩荡荡史无前例的发展浪潮中,大量发展空白造成的机会让人感觉中国到处是金矿,在埋头掘金的时候,史总们并没有抬头环顾四周,为自己的下一步做出规划。案例中的史卫国就是这样,虽然他也将“战略”挂在嘴边,但实际上他根本没有从战略角度去思考行业和公司的发展,他太相信自己的悟性和心得了,他太看重自己的勇气了。作为公司战略第一负责人,史卫国在战略管理职能上的缺失,是将灵达置于困境的最重要原因,而金融海啸仅仅是加速了这个过程。即使没有这次金融危机,灵达公司迟早也要遇到这个问题。反观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我们的国家同样面临发展模式的困境,金融海啸只不过是雪上加霜,使这种困境更加凸显出来,使损失更加惨重。国家此刻提出转型虽为时不晚,但经济的转型无法一蹴而就,需要宏观和微观的沉淀,欧美在核心技术上的积累绝不是我们办几个开发区和买几个外企就可以做到的。国家经济模式的转型需要政府极大的决心和科学的管理过程,灵达公司作为其中的一个细胞,也不可能例外。

从案例中看,史卫国并没有为他夜思日想的转型做好准备,他对人才、资金、技术积累的方式,未来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客户需求分析等等都缺乏系统的思考,他只是简单地用一盆金桔在春节前做了一次思想工作。史卫国这种独行侠似的、粗放的捣浆糊式管理方式导致了核心团队的离心离德,这样的变革管理如何能取得成功? 正如季叶清所担忧的:“史总造‘方舟’是为了让企业能活到明天,可如果等到了明天来临,又有哪个人才还敢上这条船呢?毕竟在风暴中,我们将一些人无情地抛掉了。”

我倒是建议史卫国不必着急,更不必因为看不到两位数的增长就觉恐慌。资本主义靠几百年积累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是靠我们“只争朝夕”就能实现的,中国企业发展中的第一次大的挫折才刚开始,而西方经济几百年的起起伏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想想30年前我们还一穷二白,30年后已今非昔比,我们完全可以气定神闲,静下心来思考和重新定位。

如果史卫国在春节后能够重新做好企业中长期的战略管理,并重视文化建设,厘清企业的核心价值观,靠共同的理念和标准将核心人员集聚在自己身边,与大家一起在新形势下梳理企业的战略,一起得出转型的结论和步骤,那么员工们一定会理解和支持这样的变革行为,而作为企业最宝贵的高级管理人才就会站在公司立场解决各自的具体问题。这样,企业就会在战略的指引下,按照自己的节奏向前迈进,即使出现一些国际或者行业的调整,只要核心的人员都还在,企业就能顺利地渡过难关。其实我们还走在康庄大道上,但愿我们的史总们在春节后能有很多的改变,可以更从容地来看待变革和引导变革。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