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管理培训 / 企业忽视的一些问题

企业忽视的一些问题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8日 企业管理培训

在身高增加的同时,你发现体重增长的速度居然是身高的两倍,你做何感想?如果这增长的体重大部分都是脂肪,你又会如何看待这增长的“身高”?

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这种现象已经不令人惊奇了。国家税务总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税收收入完成77390亿元(扣除出口退税后为70062亿元,不包括关税、船舶吨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其中,税务部门负责组织的税收收入完成66862亿元,增长20.8%;海关代征进口税收完成10528亿元,增长35.9%.

一边是9%以上的GDP增长速度,一边是超过20%以上的税收增长速度,什么才是“有质量的GDP”?

经济学家早就有关于GDP内容构成的计算公式,也有关于什么才是“有质量的GDP”的专业结论,学术的事情还是交给经济学家去关注。但从今年的数据看,至少有一点常识性结论:政府的收入增长要快于老百姓的收入增长。这就意味着:处在“价值分配”而不是“价值创造”环节的政府,在收入分配上占了大头,在一线创造价值的普通百姓,在收入分配上却只占一小部分。

政府的高税赋政策当然会有合理的一面,这一点是奥巴马羡慕我们的地方,“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也就有了物质基础。同时,另外一个层面,当出现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失业率震荡等问题,而政府收入又快于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时,至少在情感层面会有一种“显式平衡”的感觉。

再回到企业,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同样的问题一样存在:当成本的增长快于业绩的增长时,当人员的增长快于业绩的增长时,当品牌的增长快于业绩的增长时,当绩效的增长快于业绩的增长时,当薪资的增长快于业绩的增长时……所有这些问题都和“税收高于GDP增长”惊人的相似,也就酿成了所谓的企业“业绩杯具”。

企业业绩“杯具”之一: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错位,为公司贡献最大的员工却拿不到最大的利益。

如果是因为公司制度不完善,而企业又处于创业期这还好理解,但一家已在成熟期,制度很完善的企业再发生这样的事,是不是所谓的“杯具”?

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创造价值的人,如果不是价值分配最多的人,起码也应该是较多的人。如果连这个条件都达不到,时间不需要太长,以目前80后的适应速度,1个月的功夫,便可以成为该员工选择离开的理由,而且往往在离职面谈上,他丝毫不会说出离职的真实原因。

为什么所有人都知道减少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错位,却在现实中一再上演这样的情景?

原因一是官僚文化。如果天天呆在办公室的人,真把自己当成所谓的“官”,那么接下来他们会如何看待天天在一线征战的员工们呢?有多少办公室的“官”会真真正正把一线员工的汗水当回事?表面上的尊敬,写在墙上的口号,都不是管理的真相,他们在对待员工那种表面热情实则冷漠的做事方式,才是真正伤害一家组织的关键力量所在。

原因二是自恋情结。大多数人的潜意识中,都倾向于认为“自己是创造价值”最多的人,同时也就自然的认为“别人的贡献仅仅是锦上添花或者不值一提”,这种抬高自己、偏低别人的意识与思维方式,自然就会夸大个人在价值创造中的贡献,也就很自然的要高估自己在价值分配中的地位和比例,这样的话,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错位就成为必然。

企业业绩“杯具”之二:功劳行为与苦劳行为的错位,为什么偏偏是最辛苦而功劳却很小的员工获得最大利益?

还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企业当中往往有一类这样的员工,他们每个月的业绩或绩效不太好,但工作态度极好,遵守公司规则,老板的号召他们总是身体力行,而且任劳任怨,不辞辛苦

于是,在公司讨论该奖励谁的时候,管理层很快就会把意见集中在某个苦劳最多的人身上,大家几乎意见一致的认为,这是最负责的员工,在“德”的层面没有问题的员工,所以我们应该把奖励给他。

可以问题的真相是:如果“德”不能转化为“才”,不能转化为能力,不能转化为业绩结果,那么这样的“德”至少不是商业标准层面的“德”。在公司层面,最基本的“德”就是创造价值(因为公司要为你支付成本),如果连这个“德”都做不到,其他的“大德”就更无从谈起了。

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一味的认可那种苦劳行为,到头来只能助长大家在苦劳层面的行为,这就意味着:业绩可以很少,但态度一定要好;绩效可以很差,但早上不迟到要做好;能力提升不用很大,但坚持苦劳行为很重要。所有这些都将公司的考核标准趋向于苦劳,而不是功劳,最后公司的结果可想而知,而拿到最多利益的人是谁,也就不用猜了。

还不止这些。回到税收的层面,除了正式税收之外,国家财政收入中还有一部分是非税收入。根据国土资源部的最新数据,2010年国内土地出让金总额达到2.7万亿,同比增幅达到70.4%,卖地居然卖出了2.7万亿,相当于一个中层规模欧盟国家的GDP,而这恰恰发生在国家对房地产价格高压态势的背景之下,这就引发了另外一个话题:当决策层已经确定要禁止某种行为时,在执行层面这种行为却得到默许和放大(比如卖地);当企业说今年要转型,业绩要从哪出,但年底检视的时候却发现,转型依然在路上,公司业绩的来源依然照常。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