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市中赚取生活费
小牟是上海对外贸易学院财经新闻专业的大三学生。“我们班少说也有50%的人入市了,不炒股的简直是怪物。”
小牟说,自己的专业略显尴尬,但也算文理兼顾。“我们班大多数人没有做新闻的打算,都想挤进外企或银行,炒股算是实践在课堂上学到的投资分析理论。”
小牟炒股的本金来自父母。“我爸妈都不炒股,但他们觉得女儿炒股挺好,总比把钱拿去购物、流连夜店好。”
小牟和很多上海女孩一样,穿着新潮,即使在冬天,也是丝袜加短裙。
大一时小牟就入了市。“那时没什么经验,更谈不上技术。”让小牟下决心研究“股经”的是和她同宿舍的一个女孩,这个女孩家境不太好,大一时申请了助学贷款,但没把贷款拿去交学费,而是投入股市,获利颇丰,从此,她在大学的学费、生活费没用过家里一分钱。
同学的致富经历让小牟奋起直追。“爸妈每个月给的生活费不能满足我的开销,但我不想伸手要。打工不适合我,从小我娇生惯养的,手脚太不麻利了,去打工老板也不会喜欢。炒股比较适合我,我现在用的笔记本电脑、手机,都是炒股挣来的。”
谈到金融危机对自己的影响时,小牟表示:“别忘了我也是学新闻的,次贷危机来的时候,我就觉得形势不妙,抛掉了一部分,然后买进一些较为保险的(股票),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是盈利的。”
用股票锻炼心理素质
小杨是上海师范大学会展专业的大三学生。最让小杨烦恼的莫过于被套牢的股票。“我相信会有解套的那天,我相信中国的经济,也相信自己。”
小杨的经历可谓中国众多股民的缩影。
“2007年6月我刚入市那会儿,地铁里的白领、公交车上的阿姨、菜市场里的老婆婆,都拿着手机谈‘股’论‘金’。有一次,我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个阿姨焦急地打电话,让电话那头的人帮她买什么股票,对方似乎没有理解她的意图,这个阿姨居然急得中暑了,太疯狂啦!我是个蛮容易受周围人影响的人,周围的同学大部分都炒股,我想,有钱不挣多傻啊!”谈到入市动机时,小杨说。
“刚开始时赚得挺多,后来就急转直下,我买的股票像着了魔一样狂跌不止。还好我不缺钱,否则真要急死了。”
小杨对K线图、炒股软件这些东西不甚了解,却加了好几个QQ群。“我通常综合一下群里比较资深的几个人的意见,然后决定买进或卖出。功课挺忙的,没时间去钻研炒股之道。我觉得现在亏损的原因是没掌握方法,人云亦云终究不是生财之道,还是应该多学点儿投资方法。不管盈利还是亏损,我的心理素质都得到了锻炼,不再那么患得患失了。”
炒股不能成为生活的重心
小李刚从上海财经大学国际金融专业毕业。“我是被迫走上炒股这条路的。我爸是个资深股民,我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脑,我爸就在桌上铺一张格子纸,画啊画的,长大了我才知道这叫K线图。但我爸不太赞成我炒股,他觉得大学生还是要以学习为重。”
对小李而言,看K线图、选股不在话下,问题是时间。“开盘、收盘的时间基本都在上课。我身边有些同学为了在股市中获取更大的利益,付出大量时间,耽误了学习,得不偿失。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炒股不能成为生活的重心。”
为了节省时间,小李在手机上装了炒股软件。“这也需要很强的自控能力,上课的时候你必须摆脱大盘的影响,不能老想着股票是涨了还是跌了。”
谈到盈亏,小李坦言:“2007年底前挣了一些,金融危机一来基本都套牢了。”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变身炒股一族,对此,小李认为,“投资股市考验的是个人对政治、经济的综合理解,需要一定的勇气,可以说是一个考场。股市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
投资股市,为创业打基础
小王是华东师范大学德语专业的大三学生。在德国不莱梅当交换生的她是个乖乖女,文静、美丽。
“我炒股是为将来创业打基础。我的梦想是拥有一家翻译公司。”
小王炒股的本金有10000元,其中8000元是奖学金,2000元是压岁钱。“我每天上网学习相关知识。每天学一点,看多了自然就上手了。我买进股票后会放很长时间,必须保持理性,否则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