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管理培训 / 上海困惑,需创新“板桥体”

上海困惑,需创新“板桥体”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8日 企业管理培训

昨天上海高考,语文考卷要求考生根据上述文字材料写作文一篇。早报评论员系书法门外汉,且早已过了高考年龄,对高考作文写什么并无兴致。但倘若硬要以上述文字为基础自选角度写一篇高考作文“过把瘾”,早报评论员则选取“创新”作为写作主线贯穿始终。

循着“创新”思考,首先想到上月11日,市委、市政府举行推进“两个中心”(金融和航运)工作会议上,俞正声所讲的几段大实话:“上海只搞服务业不搞制造业肯定‘完蛋’。”“上海有一批工业老企业,过去名声很响,现在活得不太好,欢迎国内国际的领先企业来重组上海这些企业。与其不能很好地活着,不如引进优势企业活好。”

品味上述“大实话”,早报评论员联想到前不久市政府颁布的(简称“十八条”),以及俞正声把当前上海主要经济工作归纳为狠抓“6+3”的那段讲话,其中的“6”之一,正是“加快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继而又联想到沪媒最近的一则报道,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园现有48只国家一类创新药已出成果,产业化只差“临门一脚”……

全球金融危机,提前引爆上海积累多年的发展危机。今年一季度上海GDP排国内各省(区、直辖市)倒数第一。然而,包括一连串反映经济运行现状的“红灯高挂”在内,上海当下的难堪还只是危机之表象。在识者眼里,即如没有金融危机作为导火索,按原有发展思路和发展套路,在明年世博会后—-在为世博配套的“大拆迁”及“超大规模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告一段落后,上海因缺乏拉动经济发展的强势增长极所引发的难堪才会真正呈现。换句话讲,即便全球金融危机推迟几年再爆发,上海这些年长期依赖房地产、证券市场、市政基础设施投资、周边及长江中上游兄弟省市“转港贸易”(依赖上海港出货)为主要经济增长极(勉强维持两位数增长)之增长模式,本身已疲态尽显、难以为继。

何也,不妨作个简略分析:房地产业已严重透支;证券交易大起大落且盘子偏小;武汉至南京沿江铁路、江苏沿长江两岸高速公路、苏通大桥、杭州湾跨江通道、再辅之苏嘉乍高速公路“接驳”,形如一个横卧的“V”字,将南通、长江江苏段及宁波舟山港群连成一体,上海港包括大小洋山事实上已被这个“V”字逐步区隔,意味着“转港贸易”这根支柱已开始倾斜;至于市政基建则不可能长期“超大规模”。故,严峻的时势逼迫上海重新审视并调整现有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

自2003年以来,早报始终围绕“上海困惑”作观察思考,结合不同新闻事件,前后从不同角度撰写数十篇社评,强调上海“调思路、转模式”之紧迫性。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上海“调转”之机遇一失再失,自去年初,因发展空间进一步被压缩,上海终把做大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业列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去年下半年金融危机袭来,上海迅及出台一系列“救急政策”。伴随密集和而重点突出的一系列调研,到前不久“十八条”应运而生,加速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被高高举起。毫无疑问,这样的“调转”方向正确,极有必要,乃明智之举。与此同时,上海积极争取中央支持,近期“两个中心”建设“政策包”之原则框架落地,南汇并入浦东,关键时刻中央非常之举力挺“上海信心”。

然而,“两个中心”均系中高端服务产业,要想成为上海经济强势增长极须长期努力方可见效,于上海眼下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门类覆盖面较窄,高科技产业青黄不济之现状,中央赋于上海推进“两个中心”建设的原则性政策即便迅速细化,服务对象也明显不足。由此,从眼前到长远,从救急到平稳转身,上海各区及市级各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尤其是有一定发展前景、目前已具备相当产业基础的龙头产(行)业,必须围绕市委、市政府已经颁行的一系列政策举措,统一认识、统一意志、集中精力、集聚现有资源,形成制造业与高科技产业两轮驱动、二产与三产同步推进的发展新局。

制订政策虽说须解放思想开道,终究相对容易。政策颁布后如何落到实处至少落实其一大半,却因涉及部门利益、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之取舍而困难重重。如何打破政策落实“上急下急中间不急”的“肠梗阻”现象,正系早报今日社评之着墨所在。

一段时间以来,沪上媒体尤其是“990早新闻”,一直对政策落实情况作跟踪报道,披露了各种版本之“肠梗阻”现象。根据以往经验,我们要补充强调的是,沪媒的披露性报道终究是“走马观花点到为止”,实际情形可能更不容乐观。由此,就打通“中间层”,在思想解放环节、政策落实环节、项目选定环节、排除障碍之问责环节、严肃政纪之处罚环节,敢于创新和推出上海自己的“板桥体”实乃刻不容缓,惟此,非常时期—-非常手段,上海方能化“危”为“机”。切切,切切!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