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管理培训 / 广东东莞市求职街的盛衰

广东东莞市求职街的盛衰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8日 企业管理培训

从莞太路的6家招聘争雄到后来的三足鼎立,再到现在的二分天下或说一统江湖,短短五六年间,城区才市经过一次次洗牌,莞太路“求职一条街”已变得名不副实。在激烈的明争暗斗后,格局已发生重大变化。兼并或被兼并,坚守或退出,莞太路上演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的“三国”演义。

“找工作,到智通”,这不仅是智通人才连锁的宣传口号,也是绝大部分求职者的心声。除了一公里外的中心人才市场偶尔客串外,到智通已成为招工和找工的不二选择。但如果追溯到14年前的草创时期,把镜头推回到六七年前的白热化竞争,恐怕连智通自己也没有料到今天的胜局。

1995年2月28日,智通人才正式成立。当时,东莞制造业已成燎原之势,开始表现出强大的实力,除了创造举世瞩目的GDP外,还释放出巨大的人才需求。看中了这个潜在市场,智通人才应时而生,在智通大厦一个偏僻的办公室开展业务。

也就在同一天,基业人才市场挂牌成立,选址于离智通300米远的八达路。无论是巧合还是有意选择同一天开工,站在今天的才市格局审视,无论是智通还是基业,想必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智通和基业同日生,没能成为友邻,旋即变为冤家。

成立之初,智通和基业一方面忙于扩充实力,一方面要与周边上百家中介争夺资源。直到5年后,才有新人进来搅局。2000年10月,东莞宏远人才市场成立,后更名为“锦绣前程人才市场”。2001年,安达盛和中心人才市场相继成立。2003年4月,腾龙人才市场入主才市。至此,东莞共有6家人才市场,除中心人才市场隶属东莞市人事局外,其余5家人才市场均为民营企业,形成了人才市场独特的“东莞现象”。

莞太路空前热闹。6家人才市场盘踞在方圆2公里的范围内,莞太路“求职一条街”就此形成。当时的格局是:腾龙与智通比邻而居,安达盛与腾龙隔路相望,基业位于附近的八达路,只有中心人才市场和锦绣前程偏安于宏远工业区。

竞争是市场的本性,6家人才市场相隔如此之近,竞争自然是家常便饭,激烈程度也可想而知。谈起这一点,有两个例子被业内人士津津乐道。一个是腾龙正式开业那天,它的邻居兼老大哥送来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在它开业前半小时突然推出免费入场,腾龙措手不及,虽然它也推出免费入场进行还击,但人流量霎时锐减。另一个是在2004年上半年,基业和智通在相隔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分别推出“韩日外企大型招聘会”,其规模和定位如出一辙,双方互相抱怨对方恶意模仿。至于平时互相派人到对方场馆“卧底”,已属小儿科之举。

2003年7月14日,智通并购安达盛,以品牌和部分现金入股,占安达盛51%的股权。这是广东人才市场的首例并购案,被称为东莞才市变脸的导火索。据智通方面透露,其时安达盛已处于严重亏损状态,吃掉安达盛就可以对夹在中间的腾龙形成左右夹击之势。智通以极小的代价就实现了对安达盛的绝对控股,并将此举称之为对安达盛的“雪中送炭”。

腾龙不愿坐以待毙,决定奋起反击。智通并购安达盛的第二天,开业仅三个月的腾龙便向老大哥基业投怀送抱,纳入基业全面管理,资源共享,招聘企业可在两家场馆自由选择,求职者也可以一票进两场。

不过基业和腾龙的蜜月期很短暂。一年后,由于在管理风格、服务模式、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分歧,腾龙跳出基业的怀抱,二人分道扬镳。得知此事后,智通闪电出击,向腾龙伸出了橄榄枝。2004年9月1日,在基业与腾龙分手两天后,智通收购了腾龙,并持有腾龙100%的股权。

而在此前的2004年6月,锦绣前程人才市场已关门停业。

至此,莞太路才市圈只剩下智通、基业和中心三家,成鼎足之势。在10年的竞争中,智通不断壮大,从婴儿成长为少年,从当初的一个办公室发展为拥有A、B、C三个场馆的大型人才市场,号称国内最大的民营人才市场,占据了东莞70%的市场份额。而有政府背景的中心人才市场专注于高校毕业生招聘会,又由于离智通、基业稍远,在竞争中得以独善其身。只有基业,在智通的蚕食下,疲态百出。

由于智通的步步紧逼和东莞市汽车总站的迁走,基业决定远离八达路―――这里是基业的发家地,也是它的伤心地。看中了新落成的南城汽车站的人气,基业于2005年5月28日迁至南城汽车站对面,退出莞太路才市圈。

基业方面表示,基业经过10年的发展,原有场地已无法满足需要,新址面积近2万平方米,规模是原来的四倍。但业内人士认为,此举纯属避开智通锋芒的无奈之举。智通闪电收购安达盛和腾龙后,已坐拥“求职一条街”,基业只得退守八达路,市场占有率急剧下降,迁址是要易“守”为“攻”。

基业试图力挽狂澜,但由于内部股权争夺和迁址后人气不断下降,最终落下关门停业的悲剧。2006年12月4日,在乔迁一年半后,“老大哥”基业告别东莞才市。2007年2月28日,基业重组后重新开业,新基业打算利用三年时间,投入五六千万元拓展现场招聘、委托招聘、中介服务等业务,但到去年12月,基业倒在了金融风暴下,彻底退出才市,只不过此次离去并未引起太多的关注。

如果说基业的倒下富有“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戏剧性,那么搜贤人才的出现不过是东莞才市的一个小插曲。2007年6月。搜贤人才在体育馆对面的鸿禧大厦开张,打出中高级人才预约式招聘的旗号。不过仅仅半年之后,这个小弟就因水土不服而关张。想当初,搜贤也是雄心勃勃,本来打算在智通对面起家,不知是要借助智通的人气,还是要挑战“大哥”的江湖地位,无论怎样,最终也只落得个草草收场。

从此,智通一家独大。

从此,莞太路“求职一条街”名不副实。

相关

莞太路才市发展简史

1995年2月28日,智通人才市场和基业人才市场成立。

2000年10月,宏远人才市场成立,后更名为“锦绣前程人才市场”。

2001年,安达盛人才市场、中心人才市场先后成立。

2003年4月,腾龙人才市场成立。

2003年7月14日,智通并购安达盛。

2003年7月15日,基业接管腾龙。

2004年6月,锦绣前程人才市场关门停业。

2004年9月11日,智通100%控股腾龙人才市场。

2005年5月28日,基业迁址南城汽车总站,退出莞太路才市圈。

2006年12月,基业停业整顿。

2007年2月,基业重组,并重开现场招聘会。

2007年6月,搜贤人才市场开业,打出了“天天预约招聘会”的口号。

2007年12月,搜贤关门。

2008年底,基业再次关门。

分析其原因:

创新是才市过冬之道

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持续,对于东莞而言,制造业企业的用工需求量下降是不争的事实,也是造成人才市场业务量下滑的最主要原因。

目前,各界有关经济复苏时间节点的判断仍有差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东莞过于倚重外贸的产业结构特征,如果产业结构调整不继续推进,其经济复苏必然有所滞后。而与其产业结构相匹配的人才市场,其命运沉浮也同样维系于此。

业内人士预计,东莞才市的传统业务复苏时间可能需要1―2年,但这并不意味着东莞才市还要蛰伏1―2年。因为,虽然整体经济环境很重要,但作为才市自身来说,立足传统业务激发新兴思维并主动设计和谋变将是其重新焕发生机的动力之源,而这也是才市过冬的必然之道。

差异化竞争显优势

虽然业务的开展受大环境的影响比较明显,但是东莞中心人才市场责任人郝荣坚定地认为,中心人才市场是与东莞其他人才市场差异化最大的一家。他认为,无论是营收来源还是业务板块,目前中心人才市场与其他市场存在较大差异性。目前镇区人才市场满足了就业群体的便利性,但真正实体性的需求还是不大,企业选择人才的面也比较窄,在人才层次、服务质量上都跟不上市区的人才市场,仍停留在为中低端就业群体服务的阶段。

伴随着东莞的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升级,势必会呼唤一批高素质人才加入到本地的用工需求。这也要求人才市场未来在服务模式、渠道建设上加强改进与优化。据悉,中心人才市场近几年一直把大学生就业作为主营业务来抓。“东莞的才市相比广、深有明显的区别,那就是历来偏重于服务打工群体,而弱化吸引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引进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但是中心人才市场长期在做毕业生就业、大学生培训等及其衍生业务,做了几年,自然在资源上也有一定积累。”

据统计,该市场每年能为3万人次以上的大学生解决就业。“今后,我们的重点业务还会向大学生群体作更多倾斜。”郝荣说。

加强市场细分与融合

从2007年起,东莞不少人才市场开始开拓镇区市场。而一些原本就有着较好基础的镇区,一些人才市场的影响力也逐渐凸显出来。其中,以常平大京九人才市场、厚街劳务大市场和长安汇安人才市场为代表。在新的形势下,这些镇区市场又有着怎样的发展思路呢?

“我们把常平分成30多个区域,除了常平的工业区,周边的黄江、横沥、东坑、桥头等镇区的工业区,也会有工作人员定期跟进。而未来将考虑在土塘、司马、白石岗等大型工业区设立分部,让市场继续细分深化,给求职者提供便利的同时,扩大该市场的影响。”常平大京九人才市场企划宣传部经理肖晓东说。

近年来,长安汇安人才市场十分注重与周边的虎门、厚街、大岭山,甚至深圳的不少企业频繁接触与合作。该市场业务部主管张先生说,现在,他们的客户中,外地企业已经占到主角的位置。几乎每期现场招聘会都有2/3的进场企业来自长安以外。通过融合发展周边镇街的市场,汇安人才市场在镇区劳动力市场中占据了较重要的地位。

推进服务多元化

人才市场依托于传统的业务形式,其盈利模式非常单一,大多依靠收取招聘单位的展位费来维持运营,没有多元化地开展业务。“如果招聘工作是一个产品,那么我们也要深入挖掘这个产品上下游的利益链,变革和升级这个产品的盈利模式。”郝荣说。

对此,智通人才市场显然走在了所有市场的前列。其“报-网-站”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同时在各种新兴职介开拓培训业务已然成为其新的赢利点。镇区的汇安人才市场也一直致力于内部结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