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案例 / 企业培训案例:战略创新不要临时抱佛脚

企业培训案例:战略创新不要临时抱佛脚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8日 企业培训案例

每次进行编写和策划企业年度培训计划时都有感触,很多企业习惯于“临时抱佛脚”,今年准备明年的事,淡季准备旺季的事。这样一个循环一个循环的进行。按说这样做也没什么不对,事实上也是,因为对手都在这么做,相比之下,自己也不差多少。针对企业里的管理培训还是必不可少的,企业可以在年初制定企业员工培训计划,完善企业员工培训制度。
  但市场竞争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想摆脱对手的纠缠,大大超越对手,甚至成为行业第一,你就得比对手做得好,而要想比对手做得好,你就必须比对手先行一步。
  旺季正是企业间正面交锋最激烈的时期,一旦出手,对手的优劣势就会表露无遗,当然,自己也一样。此时抓紧一切时间,研究市场,研究竞争,系统而深入的进行敌我对比,市场中的静态机会与动态机会就会清晰的跃然脑海,自己的攻击点和防御点也会清晰可见。此时是对自己看得最清楚的时候,也是对竞争情况看得最透彻的时候,当然更是最容易产生创意的时候,最优秀的决策往往是在前线形成的。
  一家优秀的企业,在旺季时一定是执行层忙碌,而决策层空闲的时候,此时决策层恰好可以拿出大部分的时间去走访市场,研究对手的战略战术,检讨自己的失误,创意和制定新的战略战术。如果决策层在旺季时忙于销售和救火,那这家企业的前途一定不怎么样。
  一般企业惯于在旺季结束时分析市场和竞争。这样做的好处是有更充足的时间去分析、总结和思考、讨论。而我认为这样做的弊端更甚于优点。
  企业天天在讲创新,其实大部分的创新集中在战术层面。不排除有时会出现一些优秀的战术性创意,但没有战略的凝聚,往往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就像一个人,鼻子眼睛嘴巴长的都不难看,可组合在一起却很丑,这就叫好看的东西没长在合适的地方。再优秀的战术,如果没有战略的指引和凝聚,最终只能是空耗企业的能量。比如一家白酒企业,一直以来生产的是中低端产品,由于大环境的带动,品牌具备向高端延伸的可能,于是就毅然决然的跟随大溜往上延伸,很快便搞出几款高端白酒,定价两三百,甚至四五百。同时,把大量的资源投放在高端产品上,结果一年只能卖个一两千万,多的卖到一两个亿,和自己的其它产品相比,销售额小的很,而和对手相比,又不具备什么优势,前途很渺茫。目前大多数白酒企业都处于这种状态。不向上延伸吧,又不甘心把战略机遇拱手让人,向上延伸吧,没有更具竞争力的战略指引,单纯依靠战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基本无济于事,更何况在没有战略指引下的产品创新也只能算是改进和跟进,出现不了可以“千军万马中如入无人之境”的战略性产品,自然也不可能带动企业品牌转型的成功。
  换个角度说,由于每年或每个环节的创新力都稍微差那么一点点,假以时日,差距就大了。就好比五个90%相乘等于59%,连及格都不到,而很多企业恰恰非常满足于这每次的90分。
  其实企业也并不完全是没有更好的战略思想,而是这种旺季忙销售,淡季创意策略的方式是有问题的。如果企业能在旺季时形成战略战术决策,在淡季时拿出更充足的时间去完善和执行,那么企业储备的竞争能量将大的多。
  看似差别不大,其实结果完全不同。每年或每个环节将创新力提升5个点,五年或五个环节下来就能得到77.37分,及格不及格有本质的不同。如果每年在战略创新方面做得更好些,企业的竞争力更会以几何倍数增长,战胜对手自然不在话下。
  其实对手间所拥有的资源本差别不大,真正的差距在战略创新及战略执行,差别在脑子里,而不是物质上。
  这就提醒企业应该在旺季是与策划公司签约合作,而不是旺季结束后,这有本质的不同。营销策划公司是企业的外脑,起到辅助决策的重大作用,必须把策划公司置身于旺季最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能使其更加清晰的认知企业及对手,才能保持更加清晰敏捷的反应和洞察,因为不同企业的情况很不相同,策划公司与企业合作的失败,往往是策略正确而执行细节对接不完美导致的,不是策划水平不行,而是对企业和市场了解不够透彻而已。旺季时完成重大战略及战术的策划决策,淡季时完善与执行,下个旺季就可携雷霆之势给对手致命一击。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