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人力资源管理培训 / 企业如何做好员工激励?

企业如何做好员工激励?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9日 人力资源管理培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迅猛发展,大大小小的企业纷纷成立。截止到2012年年底,我国中小企业从数量上讲已经达到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以上。中小企业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和客户服务的价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生产的商品占社会销售总额的60%,上交的税收已经超过总额的一半,提供了全国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中小企业在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人才稀缺是制约其长期发展的瓶颈。当前新技术迅猛发展,信息传递速度加快,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外部竞争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临着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双重压力。如何在自身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激励开发人力资源的价值,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已经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道路上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在员工激励方面的现状

1.物质激励为主

目前,中小企业更多地是采用物质激励。在中小企业内部,为使员工减少一些偷懒行为,通常的做法是将员工的收入与企业经营业绩挂钩从而使员工具有危机感。诸如根据业绩提奖金,计件工资等。激励产生作用的原因在于当事关自己切身利益时,人们就会对事情的成败分外关注,而趋利避害的本能会使面临危机的压力转变为动力。尤其在当前举国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形势下,物质激励广为中小企业主所采用。

2.激励的短期行为

中小企业和同类型的大型企业相比,因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制约,经营管理模式滞后,缺乏健全的激励机制,即使有也过多注重眼前利益,激励的短期行为明显,如股票期权、员工持股、工龄工资等长期激励机制在中小企业中采用较少。

3.家族式管理

中小企业普遍采用家庭拥有及企业主亲力亲为的形式。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简单化,管理人格化,管理权力统一集中在所有者手中,经理人与一般从业人员之间多具有一定的血缘、亲缘、地缘等关系,组织、指挥、协调、监督的过程虽然迅速且费用支出较少,但是容易挫伤非家族员工的积极性。

二、中小企业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探索

(一)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物质激励是指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鼓励职工工作。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正激励,如发放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负激励,如罚款、降职等。物质激励是激励的主要形式,也是目前我国企业尤其中小企业使用得非常普遍的一种激励形式。但在实践中,不少单位在使用物质激励的过程中,耗费不少,而预期的目的并未达到,职工的积极性不高,反倒贻误了组织发展的契机。与物质激励相比,精神激励满足的主要是员工的精神需求。比如运用工作激励,尽量把员工放在他所适合的位置上,并在可能的条件下轮换一下工作以增加员工的新奇感,从而赋予工作以更大的挑战性,培养员工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再比如可以运用参与激励,通过参与,形成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可以进一步满足员工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无论员工处于哪一层次,也无论其需求有何差异,希望得到别人尊重和认同的需求是每一个人都有的。精神激励相对而言不仅成本较低,而且常常能取得物质激励难以达到的效果。将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组合使用,可以大大激发员工的成就感、自豪感,使激励效果倍增。

(二)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

短期激励指即时的或一次性的激励,而长期激励则指规范性的、期限较长的激励。短期激励具有灵活性和时效性,而长期激励则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因此短期与长期激励的交叉配合,激励效果最佳。短期激励的方法有:增加工资、津贴、补贴,奖金,带薪假期,培训机会,旅游等,长期激励的方法有:经理人股票期权、员工持股等。

另外,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存在着2/8原理,20%的人创造80%的财富,这部分20%的员工对企业来说是稀缺资源,是企业的核心员工。如何留住和激发这部分人的潜能对企业来说不仅是薪酬激励的问题,而且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文化和成长空间息息相关。这一部分人,他们更看重自身的价值与企业战略的匹配程度,注重个人的价值与企业价值的同步增长,所以对这一部分人多采用股票、期权、虚拟股份等长期激励方式效果会比较好。

(三)打破平均主义,建立起员工之间有效的竞争机制

唤起员工之间的竞争意识是有效员工激励的手段之一。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竞争可以增加50%或更大的创造力。人人都有一种不甘落后、以落后为耻的心理,而竞争往往可以使员工在成绩上拉开距离,从而鼓励员工的上进心,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一个人如果生活在一个与世无争的环境中,没有压力,那么他的潜力很大程度上就处于被压抑的状态。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和自信心,其潜在心理都希望站在比别人更优越的地位上或自己被当成重要的人物,从心理学上说,这种潜在心理就是自我优越的欲望。有了这种欲望,人才会努力成长,这种欲望是构成人类干劲的基本元素。这种自我优越的欲望,在有特定的竞争对象存在时,其意识会特别鲜明。只要能正确利用这种心理,并设定一个竞争的对象,就一定能成功地激发起一个人强烈的行为动机。因此,在激励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让员工拥有竞争意识,并能投入到竞争之中,企业的活力将永不衰竭。

(四)建立目标管理机制

设置适当的目标,激发人的动机,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称为目标激励。目标在心理学上通常被称为“诱因”,即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外在物。从期望理论和目标激励的理论可知,个体对目标看得越重,实现的概率就越大。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