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人力资源管理培训 / 非物质激励在国有企业中的应用

非物质激励在国有企业中的应用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9日 人力资源管理培训

一、非物质激励的原则

1.个性化。

由于员工个体之间存在不同程度差异,而且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实践的推移,员工的需要和思想观念也会相应改变。这就要求经理人必须根据激励对象和环境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以达到最佳的员工激励效果。

2.与物质激励相结合。

经理人要全面了解员工的需要构成,不但要高度重视精神激励的作用,全面满足员工的尊重、发展和成就等方面的精神需要,而且要善于运用工资、奖金、福利、工作条件改善等物质手段,通过满足物质需要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3.个体激励与团体激励相结合。

个体激励是以满足不同个体需要为前提,最大程度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个体意愿的集合,它体现的是激励对象的个体差异性;团队激励是以团队整体作为对象来进行的一种激励方式,目的是通过合作来实现组织的目标。两种方式存在互补性,把握好两者的平衡,既能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又能带动全体员工工作热忱的普遍高涨。

二、非物质激励的方式

1.文化激励

(1)物质文化层次。建立并完善企业发展史陈列室,历届优秀员工珍藏版名录、连续在本企业工作三十年以上员工纪念册等形式。

(2)制度文化层次。员工可以全程参与企业基本规章制度的修订,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员工意见调查、设置总经理信箱、基层员工与高层管理人员定期座谈会、发行企业内部刊物等,让员工及时了解企业发展动向,使员工更深刻感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增强工作积极性。

(3)行为和精神文化层次。公司通过规划自身发展的战略蓝图,传递公司战略对人才的要求,帮助员工营造更高的职业愿景,同时为职工设立中期发展目标,并鼓励员工为自己设定更有挑战性的目标,为员工设定“小步快跑”的职业发展模式,调动起“为自己工作”的热情,企业与员工形成利益共同体。

2.竞争激励

竞争激励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要求。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在一定的环境中,人们总是将自己所做的贡献和所得的报酬之比,与一个和自己条件相当的人所做的贡献和所得的报酬之比进行比较,也会将自己所做的贡献和所得报酬与自己过去所付出的劳动和所得到的报酬历史比较。如果比值相等,就会有一种公平感,因此可以维持原有的积极性;否则,就会感觉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导致心理失衡,工作和生产的情绪失落。因此要构建合理激励和有序竞争的良好氛围。

3.事业与职业发展激励

为激发员工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公司结合组织发展规划,为员工个人进行职业生涯的设计、规划、执行、评估和反馈。

4.“工作认可”激励

工作认可激励是全面激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员工的行为、努力、绩效给予积极关注,鼓励、支持并肯定员工符合组织战略实现的行为。认可激励的特点是“事后性”,即对未事先作出明确规定,但符合组织战略,对组织有积极影响的员工行为作出的奖励。认可激励以表扬、赞许等正面激励为主,可以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

一是采取多样化的沟通奖励计划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管理、技术创新等。通过电子邮件、口头表扬等方式分享和认可员工的努力,对员工表示感谢。二是将员工的突出业绩印在公司的内刊或公司的内外墙、电子液晶屏上,对优秀员工进行访谈等,营造一种“不仅仅是一项工作,而且是一项事业”的氛围。三是畅通的信息传播渠道,将企业重要的信息及时与员工进行分享。

5.情感激励

强调因人而异,突出个性化和团队归属感。如公司高层领导签发的员工生日贺卡、老员工的年度家属慰问,增加员工父母、配偶生日或儿童节的陪护假期等。

6.为员工提供差异化激励方式

针对处于不同成长阶段、人生不同周期,以及具有不同人生追求的员工具有不同的需求,通过综合运用日常肯定和鼓励、开发培训等激励手段,让不同类型的员工获得心理满足感。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