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薪酬,是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领域比较流行的薪酬管理工具。据人力资源专家称,企业采用全面报酬机制的驱动力因素,位列前四位的依次是:吸引关键人才、保留高绩效员工、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提升员工的敬业度。
但是,一方面是企业家和经理们实施全面薪酬战略,另一方面是员工对薪酬的五花八门的抱怨,甚至在网络世界里晒收入、晒福利,引起阵阵热议。调研表明,这些企业被问及是否实现上述关键目标,仅有10%左右的企业表示其全面报酬战略“非常有效”地实现了吸引关键人才、保留关键员工的目标;表示能够 “非常有效”地增强竞争优势和提升员工敬业度的企业比例更是低至8%。
面对这种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局面,中国的企业家和经理们不能不问:为什么员工看到的收入不全面?为什么全面薪酬实践没有得到员工的全面响应和全心认同?
全面薪酬管理,不仅是组织与成员之间价值的重构,更是组织与成员之间关系的重构。在这两方面,有效的全面薪酬管理,至少要满足以下三个要求:
● 让员工看到更多
● 让企业看到更多
● 让员工看到的和企业看到的一致
开头所提到的,只是“让员工看到更多”,在收入上看得更全面,是不全面的。它的另一面是“让企业看到更多”,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待员工与企业的关系。这两者结合起来,便构成最重要的原则:让员工看到的和企业看到的是一致的。
因此,在企业重构组织、重构组织与成员的关系、重构组织核心竞争能力的过程中,理解全面薪酬,构建全面薪酬,重构价值评估体系,践行全面薪酬管理,将不仅仅是一次薪酬创新,更是一次组织创新。
薪酬是什么?是价值。从微观到宏观,薪酬体现的价值,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 员工的工作表现对于企业的价值
● 员工的岗位对于企业的价值
● 员工对于企业的价值
全面薪酬首先应该综合体现这三方面的价值。企业薪酬是否是全面薪酬,主要看企业的薪酬组成是否反映这三种价值。因此,经理人要想通过全面薪酬战略,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的管理目标,就要处理好这三种价值。
企业经理人应认识到,企业实施全面薪酬,哪些方面该支付多一些,哪些方面可支付少一些,这样基本的价值选择应由薪酬接受者决定。这要求此类价值评估是从员工角度进行考虑。换言之,换位思考是全面薪酬实践的基础。员工如何评估自己的工作对于企业的价值,员工偏好中什么被认为应该多,什么被认为可以少,是经理人首先要了解和掌握的。
全面薪酬管理,不仅需要对薪酬的全面理解,也需要对全面薪酬的全面管理。一旦企业家和经理们意识到人力资源是组织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力图将人力资源与组织核心竞争力直接联系起来,那么全面薪酬的全面管理,就是展现并实现这种联系的重要渠道。因此,企业必须变革与此不相适应的管理,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扩展:
● 管理边界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外部,从员工工作扩展到员工生活。在传统的薪酬管理中,对于企业内部薪酬结构和相对薪酬价值的管理较多,有些企业在强调外部竞争性的情况下,能够考虑竞争对手的薪酬策略和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情况。而在全面薪酬管理中,对于外部人力资源市场的关注成为常态,在全面薪酬的结构设计和价值评估中,不仅仅将视野聚焦于员工的工作,还考虑到员工的生活(工作-家庭平衡、健康、子女等)。这是全面薪酬管理在外延(广度)上“全面”的体现。
● 企业管理理念从成本管理扩展到资本管理。薪酬管理多与企业的成本管理密切相关,人工成本、人工费用是管理层常用的薪酬定义。在全面薪酬管理中,资本管理的意义远大于成本管理的意义。从人力资本角度看,全面薪酬管理需要考虑资本成本、资本回报,更需要从投资风险管理角度衡量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全面薪酬)的风险和收益。正因为全面薪酬管理的激励导向,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及更为直接的绩效提升,是评估投资收益的关键指标。而全面薪酬管理体系是否降低了关键人才的离职倾向,是否减少了“头天拿奖金,第二天交辞呈”这样的短期交易行为的出现,是否从制度上延长了关键人才与企业的契约关系,则是衡量投资风险的重要因素。
● 管理依据从有形契约扩展到无形契约。在传统的薪酬管理中,主要的管理依据是企业与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依据劳动合同中对于薪酬和福利等相关事项的约定进行薪酬给付。但在全面薪酬管理中,管理依据不仅是这种有形契约,还要依据企业与员工建立的无形契约,即心理契约。心理契约是企业与员工对于相互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的心理约定,因此,全面薪酬管理,不仅承担着帮助员工发掘其对企业的责任与义务认知的任务,还负责与员工沟通企业认为员工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通过全面薪酬管理维持这种心理契约的平衡。
● 管理对象从货币账户扩展到心理账户。如果说传统的薪酬管理关注的是员工的货币账户的所得,那么全面薪酬管理更多地关注员工的心理账户。所谓的对于员工心理账户的管理,就是强调不同员工的态度和认知,会导致同样的薪酬项目和薪酬支付形式对不同员工产生不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