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人力资源管理培训 / 人力资源管理者必读:员工的精神薪酬

人力资源管理者必读:员工的精神薪酬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9日 人力资源管理培训

在人类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知识资本对于企业而言已经取代物质资本而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本。知识资本的载体-人才,也就成为企业的最宝贵资源。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稳定员工队伍,企业纷纷设计了名目繁多的薪酬项目,如工资、奖金、各种津贴、各种福利项目、股票期权等,但效果并不都令人满意。不少企业已经为员工提供了同行业中中上水平的薪酬,却仍不断有员工辞职。

无数事实和众多理论都表明: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既有物质方面的需求,又有精神层面、心理层面的需求,企业除了应向员工提供合理的物质薪酬外,还应重视并满足员工的精神薪酬,如工作胜任感、成就感、责任感、尊重感、公平感、有影响力、个人成长、有价值的贡献等,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员工激励,使员工在物质、精神需求得到全面满足的前提下,心甘情愿、心情愉快、全力以赴地为企业工作。

那么,企业如何才能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使员工获得较高的精神薪酬呢?企业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建立良好企业文化。

企业领导应率先垂范,在企业中大力倡导、推动形成相互尊重、以善待人、相互信任、礼貌文明的企业文化,使企业上下级之间、员工之间形成和谐、融洽、协调、友善的关系,营造愉悦的团体氛围,满足员工的归属感,使其心情愉快地为实现企业目标而积极工作。

另外,在一些关系到员工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上,企业应认真做好各方面工作,以体现对员工的关怀,如:及时发放薪酬、加强劳动保护措施,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与工作轮班,保证员工的充分休息、为员工提供良好工作环境,等等。

二、建立相对公平的薪酬管理体系。

这里的相对公平包括对外公平和内部公平。在外部公平基本达到要求的情况下,尤其要重视内部公平的问题。内部不同工种、职位、等级之间薪酬的不公平尤其会引发员工的强烈不满。前例二这位主管对薪酬本身是满意的,真正促使他离开的原因是薪酬管理差距不合理,对内缺乏公平性。

三、重视从内部员工中选拔、晋升人才。

企业应建立管理、专业技术职务两条晋升路线,使每位员工都有晋升、晋级的希望,使管理职位、非管理职位的专业人员都有希望获得高薪,从而避免有专长的员工因无管理职位可升迁而离职,也能够激发广大员工学习专业技术的积极性,有利于员工个人成长与发展。

四、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管道,使员工的意见能及时传达到高层领导。

员工的情绪与企业的效率息息相关。只有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才能管理好员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开设畅通无阻、无处不在、安全有效的对话管道,是让员工贴近企业的有效方式。

五、实行民主管理,让员工有参与企业管理、决策的机会。

普通员工参与管理,可以集中群众智慧,防止决策失误;可以使员工受尊重心理得到满足,进而受到激励;有利于员工对决策的认同,从而激励他们积极自觉地去实施决策。为此,企业的重大决策应吸收职工代表参加;规章制度的制订应广泛征求员工意见,在取得广泛共识后再予以实施;员工在一定的工作职责范围内要享有决定权;等等,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热忱。

六、讲究领导艺术,策略性地运用表扬与批评这一领导手段。

表扬与批评是管理工作中经常碰到的事情,而人的内心深处都有喜欢表扬的天性。企业领导应教育管理人员策略性地运用这一领导手段,多表扬,及时表扬,在公开场合表扬;少批评,在私下场合批评,对事不对人地进行批评;等等。在工作中运用这些策略,可以增强员工的荣誉感,不伤害员工的自尊心,使员工心服口服,并起到激励、鞭策员工的作用。

七、加强员工培训。

通过制度化的培训,企业员工能够掌握工作的最佳方法和技能,提升工作效率和效能,扩展工作领域,有利于其个人的职业发展和成长,增强其自信心,进而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

八、对不同的员工实施不同的工作时间制度,适当增加专业技术人员、主管、高级雇员的自由支配时间。

九、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进行公平、公正的考评,使员工的工作业绩得到组织认同,满足员工的受尊重、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

十、创造公平竞争,机会均等的环境。

任何岗位的竞聘,各种晋升、加薪的机会,企业都应让每一位员工有平等的机会参与竞争,以体现公平与正义。

十一、科学分配工作,实施工作激励。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对自己工作的满意是最大的员工激励。为此,企业在进行岗位设计和人员配置时,应千方百计调整和调动各种工作因素,使员工满意于自己的工作。如:尽量让员工从事与其兴趣、特长、条件相符合的工作,以提升其工作满意度;增加工作的挑战性、完整性、自主性、丰富性,使员工获得工作成就感,精神上得到满足。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