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人力资源管理培训 / 目前企业员工激励现状及误区分析

目前企业员工激励现状及误区分析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9日 人力资源管理培训

目前,随着中国经济复苏,人才已经成为各个企业争夺的焦点,在杭州管理培训开展的中层管理培训之后,发现人才资源以比物质资源更快的速度呈现出国际化趋势,在人才战略迎来国际化的同时,各企业经理人也迎来了如何激励员工、如何留住员工的难题;然而,在很多企业中,员工激励工作开展异常艰辛,企业付出了大量心血,却仍然不能留住员工,高居不下的流失率,低的员工满意度和工作热情让很多经营者百思不得其解。企业培训师吉宁博士小编针对以上现象进行分析,不难发现,目前企业员工激励进入了无法回避的误区:
(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失偏重,形式单一,现实中,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并不总是考虑员工的内心需要,即马斯洛的高级需要。在激励时不分层次,不分形象,不分时期,都给予物质激励,形式单一,造成激励的边际效应逐年递减。造成企业费事费财,激励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当然,不可否认,高薪与良好的福利待遇在某一个时期所发挥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效力,但随着员工需求的不断满足,其需求将会变化,产生更深层次的需求,如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等,这时,高薪与良好的福利带来的刺激便会不断减弱;因此,在激励时必须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进行有机的结合,必须在形式上多样化,这样才能保证实现激励效应的最大化。在激励前,一定要搞清楚员工最需要什么,而且想方设法满足他,并且形式灵活,才能有利于激励效果。
(2)士气低落才激励,很多经理人都认为激励上常规性的工作,无须花太多的精力。其结果呢,至到公司内部人员频繁跳槽,才认识到激励的重要性,但已为时过晚。激励应保持连贯性,才能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留住人才。
(3)轮流坐庄搞平衡,挫伤了先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激励过程中往往难以做到拿真正标准来衡量,评先评优轮流坐庄,今年你当,明年我当,年年如此,年年走过场,先进不再带头,后进保持着落后,激励成为可有可无的工具。为了更好的给员工提供学习机会,企业内部可以培养各个类型的企业培训师培训讲师,跟踪式的培训整体员工。
(4)缺乏考核依据,激励成为无源之水一些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工作标准,难以对员工进行合理的业绩考核。企业效益好时,领导一拍脑袋,就发奖金,多少研究一下就敲定。
(5)员工忠诚度的误解,在很多企业中,往往视员工对上司的“忠诚度”远重要于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效果。观念必然体现为现实的行为准则:对上司“忠诚”者频频受到重视、嘉奖、晋升;有能力者反受冷落。企业中对人员、工作的评价受此准则的约制,形成一种激励机制:激励对上司的“忠诚”行为,抑制有能力和有效果的行为。
二、员工激励失灵分析
有效的激励措施是人力资本收益最大化的可靠保证。但在具体实践中,普遍存在激励失灵现象,即激励措施没有对员工的需要和动机产生影响,导致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充分发挥。强化激励措施的效果,同时关注激励过度问题,企业建立激励机制应充分考虑企业内部实际情况,要避免照抄照搬现成激励模式,以下将对激励失灵表现与症结进行分析。
  组织行为学有一个著名的公式:绩效=F(能力X激励),意为绩效是能力和激励的合成量,两个能力相同的人,其绩效高低取决于激励水平。激励效应的最大化应该是人的各种需要的一种最佳组合,过分强调某一种需要都会导致激励措施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甚至导致激励机制完全失灵。
  通过分析各类人事激励案例可以看到,很多企业都存在激励失灵的问题,主要可概括为激励不足和激励过度两个方面。激励不足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激励措施不足以影响员工的动机,员工对管理层苦心制定的激励措施难以产生心理共鸣,导致员工心情不舒畅或积极性不高,影响工作效率;更有甚者,一些公司尽管待遇优厚,但仍无法留住骨干员工。这是激励失灵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任何事物的利用都必然会出现收益递减现象,最终甚至出现负收益。资本、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如此,作为制度的激励措施的运用也是如此。一个人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在激励过强的情况下,必然出现动机过强的情况,导致员工压力加大,最终与人的体力和精神极限发生冲突,导致工作效率不升反降。尽管这种情况不是激励失灵的主要表现,但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对此类现象要予以充分关注。
另外,之所以会出现激励失灵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对激励理论的片面理解,一些企业对人事激励甚至抱有赶时髦的心理,激励机制不健全,激励措施不到位。激励理论认为,需要引起动机,动机决定行为。员工的需要使其产生动机,行为是动机的表现和结果。换言之,是否对员工产生了激励,取决于激励政策是否能满足员工的需要,所以说,激励来自于员工的需求,也就是内因。因此,激励机制及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必须以员工心理需求分析为基础,通过对动机的激励,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在中国传统社会形态下,企业内部人事关系往往错综复杂,个别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凭个人好恶判断是非,在从经营到管理的各个环节上,均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个别企业形式主义泛滥,所谓激励措施只是徒有其表。尽管这类现象不是激励制度本身的问题,但也是导致激励失灵即激励不足的原因之一。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