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运用目标激烈,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
目标管理要求企业各级主管让员工参与工作目标的制定,明确职责、权利;在目标实施过程中,充分信任员工,进行适度的授权,让员工实行“自我控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通过实现目标对下级进行考核,评定成果,进行奖励,激发员工积极性,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因此,目标管理的实质,是以目标来激励员工的自我管理意识,激发员工行动的自觉性,充分发挥其智慧和创造力,以期最后形成员工与企业共命运、同呼吸的共同体。
三、奖励公平、公正、公开
奖罚本来也是一种激励方法,但这种方法如果运用不当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如有的单位在“评优”、“评先”中采用“轮庄法”、“抓阄法”、“以官论级法”、“以线划档法”、“女士优先,老同志优先法”等,使评奖的公正性得到践踏,使荣誉的“含金量”大大降低,使榜样的示范作用大打折扣,使评奖漫天撒网,流于形式。这就会使奖罚的激励作用尽失。
四、运用激励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1、激励不仅仅是奖励。在企业培训师吉宁博士管理学院的课程当中,能够体现出目前国内很多企业简单地认为激励就是奖励,因此在运用激励方法时只注重正面奖励,而不注意运用约束和惩罚措施,有些企业虽然也制定了一些约束和奖罚措施,但碍于各种原因,没有坚决地执行而流于形式,结果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奖励和惩罚是两种最基本的激励措施,是对立统一的。企业的一项奖励措施可能会引发员工的各种行为方式,但其中的部分行为并不是企业所希望的。因此,必须辅以约束措施和惩罚措施,将员工行为引导到特定的方向上。对希望出现的行为,公司用奖励进行强化;对不希望出现的行为,要利用处罚措施进行约束。
2、一种激励方法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效。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只有较低的需求被满足后,才会产生较高的需求。但很多企业在实施激励措施时,并没有对员工的需求进行认真的分析,对所有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方法,搞一刀切,结果适得其反。在管理实践中,要针对每一员工的不同情况,比如:经历、学历、家庭情况、个人禀性等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如对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者,其创造的价值较低,人力市场供应充足,就适合采用物质激励。相反,高层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自于内在精神方面对成就的需要更多些,而且他们是企业价值的主要创造者,因此公司除尽量提供优厚的物质待遇外,还要注重精神激励(如优秀人才奖)和工作激励(如晋升、授予更重要的工作),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提供有挑战性的工作来满足这些高层次员工的需要。
3、有了激励的规章制度,未必就能取得预期效果。在管理实践中有时会遇到这种情况,在实行激励制度后,员工不但没有受到激励,反而产生了负面影响。比如,对员工发放奖金本来是对员工的一种激励,目的是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奖金分配不当,致使员工产生不满情绪,“干多干少一个样”,造成员工心理失衡,使工作质量下降,产生负面效应。所以,一套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不是孤立的,应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并且在执行过程中真正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才能使激励的作用显现出来。
点评:人的需要结构,不仅有层次性,还有递升性、主导性、差异性和例外性。一旦需要有了明确的目标,就会立即转化为动机,从而激发人们去行动。在打造和谐团队上,把握价值观的角度,运用激励方法深度挖掘员工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