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人力资源管理培训 / 探寻人才激励之道(二)

探寻人才激励之道(二)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9日 人力资源管理培训

规划发展愿景,必须做好三项工作:(1)要给员工一个明确的企业定位,如“我们要成为XX领域的第一品牌”,以激发员工的斗志和激情;(2)给出企业要进攻的细分业务领域,清晰划分基础业务、战略业务、机会业务,让员工既能喝到“碗里的汤”,又能望到“锅里的肉”;(3)描绘出开拓各种业务的战略路径图,并标示出阶段性业绩衡量标准,以明确员工的工作方向,减少其工作的盲目性。
  其二,勾勒员工个人利益的“小饼”。激发员工的斗志,仅仅靠企业蓝图是不够的,员工还要打自己的“小算盘”。说得直白一点,公司发展壮大了,个人能够得到什么好处?这是必须要事先明确的。中国很多企业的创业元老之所以能“共苦”但却不能“同甘”,出现内讧事件甚至令企业夭折,其关键原因就在于没有解决好人才激励问题。
  规划人力资本价值升值蓝图,重点是:(1)制定个人价值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对应法则,即公司净利润(或销售额,或净资产)每增长1倍,那么个人收益如何体现?(2)如果公司超额实现预期目标,那么员工个人价值如何扩增?(3)如果目标实现情况不理想,那么员工将如何分担风险?(4)如果员工中途退出,收益将如何结算?关于这些问题,如果无法给员工提供满意的答案,那么即便是举手之劳之事也没有人愿意为之负责。
  关于散香,可基于以下两点进行构思:
  第一,把握“散香”的方式。在企业愿景这块“大饼”未烙成前,对于员工而言,所谓的激励成果还只是幻影而已。但是,尽管是幻影,却可以有不同的存在方式,当然也对应着不同的激励效果。比如股权激励,这是人们公认的双刃剑。有的企业借助它挖掘出了员工的巨大潜能,有的企业却被它割断了喉咙。
  提升激励之“饼”的诱惑力,必做的功课是:(1)为员工提供具有足够公信力的预期激励成果保证,如签订长期激励协议、颁发股权证书等;(2)定期向员工公布其所持有的预期激励成果的含金量,如进行收益模拟测算等;(3)不定期开展员工需求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适时调整激励成果的兑付方式,以增强激励的针对性。
  第二,把握“散香”的频率。“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看不见后天的太阳。”这是马云对创业者的告诫,用在企业的人才激励中也大有借鉴之处。笔者以为,人才激励关键在于掌握“许诺”与“兑付”的平衡,而激励基金的短缺无疑使“许诺”与“兑付”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这对企业的承兑频率拿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把控承兑频率,主要是在企业的战略规划期与员工的心理预期之间寻求平衡,重点工作是:(1)将企业的战略规划期进行细分,初步划分出几个时间间隔大致相等的承兑窗口期;(2)洞察员工的情绪周期,调整承兑窗口期的时间间隔,并在承兑窗口期内如期兑付;(3)在下一个窗口期到来之前,应不断强化预期成果,以产生“望梅止渴”的功效。
  画饼充饥的“雷区”
  画饼能够充饥,需要精准的火候掌控和娴熟的操作技巧,否则极易步入“雷区”。一旦员工从这块“饼”中嗅出“欺骗”的味道,后果将会是灾难性的。归结画饼充饥的“雷区”,以下两个需要高度警惕:
  其一,切忌只“画饼”不“散香”。“饼”之所以能够充饥,是因为员工可以隐约闻到其“香味”,而“香味”尽管是虚幻之物,但绝不等同于空头支票。要使员工产生持续不衰的工作热情,必须善于规划阶段性激励成果,让员工不断地尝到甜头,感觉有“奔头”,这在企业陷入危机时更为重要。对很多员工来说,长期激励之所以缺乏吸引力,其关键就在于这些企业不懂得阶段性激励成果的规划之道,以至于激励的空白地带超出了员工的心理承受底限,长期激励沦落为一碰就破的肥皂泡。
  其二,切忌只规划激励成果不规划激励条件。激励是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所服务的,这是人才激励的宗旨。从这一点来说,激励和奖励不能混为一谈。奖励强调“公平、公正”,以规避员工的不满;而激励更强调引导性,旨在调控员工的行为取向。所以,要想使激励发挥应有的行为调控作用,必须明确激励条件。激励条件的确定不仅应包括企业要实现的业绩目标,而且还应明示个人需达到的绩效标准。否则,不仅是对员工低效行为的默许,也是对企业宝贵激励基金的浪费。

标签:员工激励 人力资源 管理

相关课程:、、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