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人力资源管理培训 / 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构建(上)

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构建(上)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9日 人力资源管理培训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力量就显得更为突出了,知识型员工拥有的人力资本也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源泉之一,而对其进行有效激励可使企业在原有人力资本的前提下实行跨越式发展。然而,很多企业都或多或少地面临着一定的人才危机,对人才的管理被认为是制约一个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管理人才就是如何激发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过程。因此,针对当前企业正处于我国经济体制正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这个时代大背景,构建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般来说,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是对知识型员工行为目标的选择起激励作用的一系列制度安排。要产生高效率,首先必须符合人类的本性。即符合人行为的一般动机和目的。个人作为行为主体,都是在一定的人性观支配下和制度约束下选择其追求目标为实现目标采取相应行动的。其中,制度安排是外因条件,它通过所针对的行为主体的内因——人的本性发挥作用。因此,构建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至少要明确以下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一是知识型员工的人性假设;二是设计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三是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核心内容。

一、知识型员工的人性假设

经济人假设是18世纪英国学者亚当。斯密首先提出来的,是后来市场机制运行的一个基本前提。斯密认为自利动机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现代微观经济学也已明确肯定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本性首先是“自利”的,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因此,每一个知识型员工都是“经济人”,在做决策或行为时都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知识型员工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从事企业生产,他们的目标和需要与企业的一般成员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他们有更高层次的需要,但不能因此就认为物质利益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就是无足轻重的,他们努力工作同样也有出于物质利益的。根据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将知识型员工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物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情感需要、自尊与荣誉需要、创造与成就需要、学习和发展需要等几个方面。其中物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情感需要、属于较低层次的基本需要,后三者属于较高层次的需要。知识型员工的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当然属于较高层次的需要。由于人的首要需求是物质需要,在经济实力和生活水平高低作为衡量人的社会价值的主要尺度的经济社会,要求知识型员工不去关心自己的经济利益,这完全是不可能的。所以,具有一定经济收入是知识型员工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需要。

对知识型员工激励性的探讨实质就是对知识型员工激励理论前提的探究,作为现实理性经济人的知识型员工,与现实普通社会人一样具有相应的需求,追求的同样是利己最大化效用。斯蒂格勒认为一个理性人必然受到对其有影响的激励机制的支配,无论他的个人欲望是什么,如果某项活动给他带来消极后果,他会放弃这项活动:如果将带来积极收益,他则会趋于这种活动。这表明人的自利性源于自身理性的控制,个人在特定环境下的策略选择是自身对不同策略的收益、成本权衡后的结果。在知识型员工在进行企业生产时,个人同样是追求某种最大化的个人利益,即包括各种可控的资源和与建立个人声望、名誉相关的个人价值,在现代社会,时间也应涵盖在内。当然这种利己主义动机正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能成为导致知识型员工的偷懒行为、引起激励失灵的主观原因:另一方面也会成为我们成功激励知识型员工,引导他们选择尽职敬业行为的积极诱因。这表明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之下,利己主义动机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行为效果。

二、设计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通过对知识型员工这一人性假设的分析,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了知识型员工的需要,这也是我们设计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基石,针对这一分析,为了更好地激励知识型员工提升工作效率,其设计的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所必须遵守的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益原则。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经济人”的假设前提基础之上的,这就决定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都以利益最大化参与社会活动,经济主体在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能不自觉地促进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这就是市场经济的辩证法;利己对利己,产生利他;各人图私利,必利于公。我们在设计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时,本着承认知识型员工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并按“用私为公、公私相成”的思路,重新设计符合知识型员工“经济人”特性的制度安排,使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在这一制度安排下,知识型员工在追求个人合理的物质利益时,不损害企业利益,而把企业利益融于知识型员工的个人利益中,知识型员工在实现个人“私利”的同时实现企业利益。

标签:员工激励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