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0日,深圳一名39岁男子因心肌梗塞死去,去世前一直忙于加班。
2012年7月中旬,浙江淘宝网店女店主、钻石级卖家年仅24岁“艾珺Aj”因忙于进货上架,连续通宵熬夜,睡梦中去世。
2013年10月29日深圳一名房地产策划师李茂韬猝死,生前一个多月,多次加班到深夜。
2014年5月13日,奥美中国北京分公司24岁的员工李渊,在办公室突发心脏病猝死。事发前一周,该名员工已有身体不适,去世前连续加班一个月。
2015年3月24深圳36岁的IT男张斌被发现猝死在公司租住的酒店马桶上面,当日凌晨1点他还发出了最后一封工作邮件。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本应灿烂开放的年龄,却过早地凋谢,而这样一切与“加班”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曾对92个过劳死案例进行分析,发现近年来“过劳死”发病率直线上升,以男性人群居多。IT行业“过劳死”年龄最低,平均只有37.9岁。
就拿今年这位IT男张斌来说,他生前就职的企业是一家提供手机整机方案设计、制造服务的公司,即所谓原始设计制造商(ODM)。他们的客户华为、小米、联想、酷派。业绩人士指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从零增长到今天50%的份额,仅仅用了短短的4年时间。
目前,个人手机更换的频率大约是18个月。一款手机量产之前只有3至5个月的时间,从立项、机构设计、硬件设计、软件设计以及系统联调。因而手机厂商留给ODM的时间窗口非常短,通常只有3至5个月,变种机甚至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不加班就是不可能完成的。
市场是残酷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企业通过速度、价格、营销更强的优势打败竞争对手,你不强,其他企业就会比你强,企业将员工当成了企业盈利的机器,忽视了员工最重要的健康与生命。
员工将自己当成实现所谓的目标,自我挑战的工具,忽视了自己最重要的健康与生命。过劳死谁之过?是企业的错,也是个人的错。
而现实上,很多企业是上班不作为,下班才作为。有些企业:认为少休息就能多干活。加班就说明员工敬业。更普遍的是经营者普遍心理:相同的工资,员工工作时间越长,成本越低。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员工在朋友圈“秀加班”。我们发现,很多企业老板非常享受员工的“秀加班”。这种晒加班,一种是“真加班”,另一种就是“秀给你看”。而我们的老板却任由他领着你的薪水浪费着你的水电在朋友圈上演着骗你的小把戏,居然还深深为之感动。
如果你的企业出现上述现象,这明你的企业管理大有问题!对于努力拼搏的员工来讲,不能否认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资源。一旦我们的职业生涯进入到某个阶段,我们所担负的责任让我们永远无法满足所有要求,不管我们加多久班,干得多卖力。唯一的办法就是高效工作方式。
第一,学会整理分类
鉴别归类意味着不要只关注最重要的事项,而把不那么重要的事情放到“以后”来做,而是主动忽略占大比例的那些未及重要性门槛的事情。
第二,学会重要的事情先做
工作好象打仗,最终的胜利不是赢得一场战斗的胜利,而是一场战争的胜利:不是处理完收件箱,而是处理完收件箱里所有重要信息。不是完成清单上的所有事情,而是清单上全部都是重要事情,而你完成了。不是处理完所有排队人群的问题,而是把真正重要的人的问题处理完。
第三,学会做减法
任务不是要列出清单,而是决定哪些可以删除,并且坚持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