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东莞“机器换人”受到关注。曾经的制造业重镇,在经历了持续的经济下滑后,订单减少、劳动力成本飙升等因素迫使东莞必须转型升级。
而公开数据显示,东莞的工业技术改造投资从2014年前8个月的负增长,逐月提升至全年增长28.6%,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17%,企业用工减少6.8%,产品成本平均下降12.5%。
可见,虽然东莞的“机器换人”发展势头良好,但东莞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依然面临深层次的问题,譬如政府规划与企业发展难交融,中小企业转型缺乏现代服务业的支撑等。
“有一个数字,”长期关注东莞市制造业发展状况的当地电子信息产业研究者龚佳勇说道,““从2013年到2014年,大概倒了3000家工厂。”在这些倒闭工厂中,电子仪器仪表类占40%多,塑料制品类占20%多,金属制品类占10%多。
东莞市副市长贺宇日前表示,通过对智能手机、机器人产业的扶持,东莞计划十年内打造运动控制与高端装备、工业与服务机器人和高端消费产品三大企业群,让机器人产业逐步形成规模和影响力。但据企业培训师吉宁博士所知,近10年以来,东莞市政府在转型升级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但只能说效果不佳。
导致经营吃力的一个最主要原因在于人工成本的不断上涨。“新劳动法规定了工人底薪与加班费的标准,就不像先前那样由企业自己来定工人可以发多少工资了,企业赚没赚那么多利润,都必须这么发。”现在其工厂的工人月工资平均在4000元左右。
由于用工成本的增加,“像一些日资、韩资的工厂,转移到东南亚去的非常多,那边劳动力便宜,像越南,每个人工每月只要1000元左右。”一边是人工成本的不断上涨,另一边,按照东莞制造业的“游戏规则”,“客户一直在降价,规模大一些的客户,有硬性规定,要每个季度降一次价,不降你就出局。”
比如,我做这个产品8年了,每个季度降一次价,每次降价还都要有一个最小额度,如每次要降2%,8年就相当于降了32个2%,利润非常薄。“现在到临界点了,毛利那么低,抗风险能力也极差,万一出现货款收不回来或者经营失误的情况,随时都会倒掉。”
而即便人工价格一再上涨,近几年,东莞的人工一直处于短缺状态。当地一位企业经营人士说道:“内地发展起来了,开了很多工厂,特别是像富士康这类特大型企业,在一些人力输出大省都开了厂,工人择近就业,就不到东莞来了。”而随着东莞一些企业陆续倒闭或搬迁,自今年初以来,用工紧张的局面得以缓解,“人工不再那么难找了,达到了平衡”。
近年来,围绕着产业转型升级,东莞市政府曾做过一系列努力,而作为其中的一个方面,机器人产业被列入该市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方向。“机器换人是为了提升传统制造业的科技含量,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同时还可以提升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研究者龚佳勇介绍:“就减少劳动力依赖来说,一个机器人大概能换6~8个工人,如果全市的加工制造企业都能用上的话,就能节约几百万的劳动力。”
现在机器换人是东莞市政府的扶持项目。“有专项资金,如果你的工厂用个机器化设备,就可以申请这项资金。”而据解,东莞的有些制造业工厂,迫于劳动力成本不断高企的现实,在政府进行专项扶持之前,作为企业的一种自我调整,早就准备或者已经实施机器换人了。正因为如此,他越来越担忧东莞的机器人产业会不会也要回到原来代工的路子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