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近日称,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部署,从2015年1月1日起,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再提升10%,预计将有近8000万退休人员受益。经过连续十年的上涨之后,当前企业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水平已突破了2000元。
每年的“调待”(业内对调整养老金待遇的简称)在保障企业退休人员生活水平的同时,却也成为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压力日益加剧的重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对于财政补助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而财政补助占基金收入的比例却在逐年下降。
据测算,到2014年底,经过十年连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明显提升,由2004年的月均647元提升到目前的2000多元,增长了2倍多,最高的北京市已超过3000元。与城镇居民平均收入、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工资相比,企业基本养老金约10%的增速已略高于前者,与后者接近。
“调待”对于改善改善企业退休人员生活、促进社会公平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近几年经济增速放缓、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仍然连续较大幅度提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有力地改善了民生。
虽然“调待”赢得了积极的社会效应,但却难以掩盖这种行政手段上调养老金对于养老保险制度所带来的伤害。这种伤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金支出压力骤增,基金的可持续性堪忧;二是“普调”抹平了缴费差别导致待遇差别,养老保险制度的激励性被严重弱化。
由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发布称,2013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运行压力越来越大,当期结余比上一年减少了229.27多亿元,备付月数也比上一年减少了0.10个月。该报告还显示,如果只考虑征缴收入,不含财政补助,2013年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结余只有163.17亿元,比2012年减少了742.45亿元。全国有19个省份和新疆兵团的当期征缴收入小于当期基金支出,排在最后边的黑龙江、辽宁、湖北、河北和吉林5个省份的缺口共计969.19亿元。
由于当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层次较低,结余资金无法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调剂,这意味着大部分省份都必须依靠财政补助才能保持收支平衡。财政补助对于养老基金正常运转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一个坏消息是,2013年虽然财政补助到账3019亿元,比2012年增加了371亿元,但财政补助在整个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总收入所占的比重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从14.56%逐年下降至13.31%,2013年财政补助的增速下降了2.54个百分点。该报告建议,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财政补贴的力度。
人社部社会保险管理中心唐主任表示,现在连续的普调抹平了原来缴费多少导致待遇上的差别,使得个人账户激励机制弱化。“十连调”中,不管个人账户的积累,只要是收益群体都可以调。个人账户的贡献率在这其中显得越来越低,“但是不调也不行,因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在调整,物价也在上涨,机制与调待形成了一对矛盾”。
当前养老保险制度缺乏养老金的正常调整体制,调整的比例缺乏科学依据,上调比例对于基金可持续性的影响却缺乏评估,下一步应该尽快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体制,根据工资增长和物价变化等因素来制定合理的增长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