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引理科生趋之若鹜的计算机,现在在前十热门专业中,已排不上号;十年前引领文科生风骚的法学、新闻学,现在已被金融学、经济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代替;十年前因为与工厂、车间关系密切而被忽视的机械专业,现在悄然成为新贵。大学专业的冷热变迁,折射了近30年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如今,过去待遇较差的民营企业发展迅速,有能力提供高待遇;而那些“国字头”“中字头”的行业老大,不仅保持着令人羡慕的好福利,而且最关键的是 “管老”。过去人们仰视外企,如今好的外企依旧受到欢迎,可人们更多的是平视他们。
如今,互联网金融火了,很多敏感度高的人,比如银行和互联网从业者,也开始了观望,他们希望第一波进入这个行业,等过了三四年,就能成为“元老”。甚至一些过去做传统民间借贷的人,此时也做起了网站,自称互联网金融。
国内某大型求职网站的华东区市场部陈经理表示,上世纪80年代,是卖方市场时代,也是资源型时代,掌握了资源和政策,就掌握了成功的“法门”。“那时候,工厂管营销的人,很厉害。”
到了90年代,是功能时代,只要有技术壁垒,就能把对手挡住,因此研发人员的重要性被凸显出来。而公务员因为享受着国家待遇,以及体制里资源保护,同样也是一份稳定的“金饭碗”。
而如今是体验时代。不同于过去“一个人能够拯救一个公司”的情况,如今拼产品、设计、领先的科技,以及创新的营销水平。因此,那些兼具原创能力、产品打造能力,以及传播渠道的企业,便最为热门。
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结果显示,曾经的所谓“热门”和“冷门”专业在求职效果上出现了某种倒挂。那么,大学期间所就读的专业是否将直接影响未来就业呢?多家大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们普遍认为,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
“对于人才的筛选,我们将从多方面考量。至于对专业方面的要求,我们公司的财务部门、职能部门可能有一定的条件,但是,像业务员这样的岗位,我们更关注他们的沟通交流能力。” 国内某知名房企的一名人力资源管理者也表示,能直接影响就业的专业大多是理工科专业,他们在招聘过程中,除了考量最基础的专业能力之外,稳定性、抗压性、团队融合性和薪资匹配是人力资源管理者较为关注的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