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浙江大学2014届毕业生春季综合招聘会在玉泉校区“选才”,这也是浙大今年第一场大型招聘会。250多家单位要分布3个场馆才能挤下,但等来的却是稀稀拉拉的应聘人群。计划下午5点结束的招聘会,4点不到,招聘单位就陆陆续续撤离了,到了四点半,只剩下个别几家了。
因为近两年来,耳边一直充斥着关于“史上最难就业季”的焦虑。而今年的数据是,浙江高校毕业生27.5万,比去年增加1.2万。一头是“最难”,一头却遇冷。那为何会出现如此情况呢?一家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负责人意外之余感叹:是我们来晚啦,“很多学生去年年底,就找好工作了,是我们对形势预判不准。”
其中最受欢迎的单位是某保险公司——50个岗位,收到了两三百份简历。但这只是凤毛麟角,许多单位只收到三四份简历,远不到招聘人数。有一家旅游公司,提供了150个岗位,却只收到了20多份简历。
文科女生小丁投出了两份简历,“本来我想考研的,可惜没考上。”更让她沮丧的是,同寝室的两位姐妹,去年下半年就拿到公司offer了。她说,“最难就业季”的警示,让同学们的求职计划都做足了提前量,而许多大型企业的招聘宣讲会,也都是那时候集中开进校园的,“(去年年底前)那会我都顾着复习,所以现在才来。”
因此,这次求职的主力军,许多都是像小丁那样考研失利的,而另一类求职人群,相对淡定,他们有的是已经找好“备胎”,再来寻求更多的机会;有的是已经保研了,只是学校不够理想,来淘淘看有没有好工作。
同样,“研究生”这顶帽子,有时是好工作的砝码,有时也会成为“隐患”。某教育中心的面试官说:“我们有些岗位只要基本条件符合,其实招本科生就可以了,研究生的话可能更容易跳槽,对我们来说缺少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