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业界誉为“黄埔军校”的宝洁公司,近期再损高层骨干,继宝洁大中华区销售总裁翟峰离职后,宝洁北京科研中心总裁Richard Chen博士也于近日正式辞职。这位上世纪90年代初就以OLAY玉兰油资深科学家身份来到中国的宝洁研发元老,最终选择离开宝洁,使得宝洁研发势弱的说法进一步蔓延开来。而近两个月研发管理人才流动率过高的事实,已然让宝洁的人才发展亮起了危险的“红灯”信号。
据前述业内人士透露,宝洁研发体系出走的核心骨干情况比比皆是。据人力资源不完全统计,宝洁研发中心一位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李姓负责人便是离开宝洁后加入对手雅芳公司,并在短短时间内再度跳槽至乐蜂网担任CEO助理一职。另一宝洁旗下高姓负责人及其妻(同为前宝洁员工)也已双双跳槽至欧莱雅公司,目前在上海工作。再如,年前宝洁研发团队中,三位原T4、T5级别的员工相继离职跳槽至其日本竞争对手品牌资生堂处。
企业培训师吉宁博士小编认为成熟管理团队的一再流失使得人员架构的平衡提出了挑战。而据悉,连宝洁大中华区公关总监陈默也将于本月末正式离职。除去竞争对手频频抛出橄榄枝的因素外,宝洁内部积怨已久的部门间利益分配不均,研发部门“油水不足”的问题也是推动人事动荡的一大重要原因。
据了解,在宝洁这样大型跨国企业内部,部门之间油水的多寡差别是很大的。尤其像销售、采购、市场等部门可谓是最肥的,而研发通常总是最穷酸的,然而在企业内部话语权较低的研发部门却是最容易因为对手高薪挖角而导致企业流失人才。
另外,相较于宝洁刚进入中国时它几乎“一枝独秀”的市场格局,现在宝洁竞争对手的数量越来越多,而且市场份额增长很快。欧莱雅旗下的产品很多,而且本土品牌也在崛起,后者正从二三线城市逐步进入一线城市。除了竞争对手的迅猛增长,宝洁面临的另一挑战是市场需求的逐步分化。宝洁的消费群体中,一部分上升到中产阶层,对高端日化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宝洁提供的产品,难以满足高端需求。
而据了解,其实宝洁公司还存在着“隐患”,如果宝洁要发布一款品牌,至少需要一到两年时间“走程序”。宝洁的体系非常完善,但各种流程也很冗长,一些较大的战略需要非常长的审批流程。家化领域是一个高度竞争且消费者很容易“喜新厌旧”的领域,在新的竞争品牌不断涌现的局势中,两年不推出新品牌的宝洁的确容易被外界认为“创新乏力”。
在宝洁内部研发部门,T4、T5级别的员工作为具体做研发项目的技术骨干,属于高级科学家的职位。由于管理层本身不会亲自做研发工作,这批T4、T5级别科学家虽非直接的管理层、部门经理或总监,但他们的出走肯定会影响到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出。当宝洁专注于成本控制时,它的产品创新能力受到质疑。而一个公司的品牌与产品研发、创新出现问题,将影响它未来的持续盈利能力。
利润下滑与原材料成本高企的双重夹击之下,宝洁被迫进行了多轮裁员,加之以核心团队和研发管理人才的流失,宝洁正在面临转型的困局,宝洁100多年来的核心宗旨是以消费者为本,如何调整人力资源架构,尽快改善自身研发团队的再次整合创新是目前宝洁最为主要的工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