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0年开始接触到任职资格体系,到2002年独立操作任职资格体系建设,到现在做顾问,协助客户公司建立任职资格体系建设,感触颇多,一方面是如何推动项目进展,保证全员支持;另外一方面则是过程中要有哪些工作技巧可以提升效率和质量?
昨天刚刚结束某国企投资公司任职资格行为标准封闭式开发,总体感觉从态度和认识上比之前的10天专业划分、等级申报条件设计好多了,但从标准内容来看,发现水平参差不齐,由经理主导开发的标准明显要好于由专业主管开发的标准,分析原因如下:
1、经理的专业水平
大部分部门经理都是从一线做起来,相对专业水平比较高,同时也能够站在专业发展的高度看待问题,因此经理在写标准的时候相对会比较准确,各等级标准划分也比较清楚;而员工则不是,特别是那些低级别的员工写部门整体的专业等级划分,效果会差很多,主要原因是他无法想象高等级,特别是跨越两个级别以上的标准,即使写了,也是杜撰的,用不起来;
2、经理对管理的认识高度
业务部门经理会从管理角度思考问题,建立任职资格标准的核心目标是明确职业发展通道、建立各个专业等级标准,从部门经理角度来看,可以知道部门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现有员工那个层次?如何进行有针对性指导和训练?因此,部门经理主导来写,内容高度和专业度都非常好。
昨天中午在给一个部门进行标准评审的时候,他讲到“我终于明确了做这个的真正价值,要用最有效的语言把行为标准描述清楚,对于新人而言具有指导意义”。
挑战:开发过程中还有一半的人不是部门经理,写的标准等级之间划分不是很明显,仅仅靠一些动词来描述,效果肯定不好,下周还需要做很多沟通和评审;
从这个项目过程来看,人力资源管理者如何与业务部门经理建立良好合作关系至关重要,不仅仅自己是业务专业,必须是一个沟通和人员关系建设专家,要让部门经理配合你来做,而不是到老板那里给你告黑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