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人力资源管理培训 / 薪酬管理体系:国企VS民企(二)

薪酬管理体系:国企VS民企(二)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9日 人力资源管理培训

和国企相比,民企能灵活地与市场工资水平挂钩,并同时提升技能工资地位,并淡化职位工资。另外,虽然民企重视绩效工资,但是其高管要获取这部分利益,必须承担“三高”—高强度、高考核、高风险。
常规结构。企业的薪酬组合结构是,基本工资+短期奖励+中长期奖励。但是这三类薪酬元素之间的比例,却一定程度上区别了职位,同时也是拉开薪酬水平的重要参数。
国企在引入市场化机制后,同时在给予高管激励方面,引入了欧美的“中长期激励”机制,主要反映在包括持股、期权上,而这两者套用了西方只有高管才享有的权利赋予。一般情况下,国企高管在短期奖励上,与中基层在其个人的基本工资对比中,保持着相对较小的比例,但在中长期奖励上,则明显增大比例,且有扩大趋势。
我们通常会认为奖励是与业绩挂钩,也就是说业绩越高,奖励越多,但是在国企这个问题更复杂:第一,国企的奖励有级别之分;第二,业绩并非一定是由高管所产生,但是业绩归属则大多记入他们名下;三,董事会薪酬委员会制定的奖励方法,有利于高管利益群体。因此,对国企高管中长期奖励方式才是改革重点与核心。
在高管激励方面,民企与之相比几乎相似,但是本质上却完全不同。因为民企高管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比如被解雇、被强调与业绩紧密挂钩。
激励手段。国企高管薪酬之所以有争议,很大一部分问题出在中长期奖励的数额上,这一激励手段包括了年薪制、企业利润分享、持股数和期权等4个内容。4大激励手段却各有区别。
在国企高管薪酬激励中,年薪制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是年薪制分为基本部分和激励部分,而激励部分是与业绩挂钩,或者是延迟发放,但是公众只认定已全部发放;企业利润,对于国企高管来说则很难分享到,因为必须征求上级部门同意,通常很难通过;而持股数,过去由于MBO多涉嫌国有资产流失,在监管日益严峻下的国企管理层已经很难违规操作;期权现在则成为国企高管薪酬激励中最重要的激励手段,但是在上市与非上市企业中则有所区别,作为上市公司的高管可以行使期权,但必须公开透明,而非上市企业则以设置奖金池的办法,通常叫做虚拟期权,企业在业绩上升时候,同时加大奖金池,但对于高管的激励方案由于不透明、不公开,一方面容易招致非议,一方面容易受上级部门和监管部门的核查。
民营企业的高管薪酬激励方式与国企基本相同,但是在高管行使其中的期权时,却被业绩考核紧密捆绑。
薪酬管理体系的成因
薪酬管理体系实际是反映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利用问题,国企与民企实际上是镜子的两面,它们的薪酬管理体系各自产生的基础是什么?
薪酬固定部分。首先是资历。国企高管在不断升职中,每次都加码了薪酬固定部分,而民企高管并不看重来历,只要是企业自身需要,多以谈判方式确定薪酬。其次是福利,只要在国企担任高管,一般都会有一定国家干部级别,因此享有特别福利、津贴;而民企高管除了特殊贡献以外,福利、津贴只能按照企业统一标准,个人也无权利超过职权报销费用,即使出现灰色收入,也一定是其雇主容忍的范围。
薪酬奖励部分。多数国企高管只要能勤勉,经常能享受到这方面的奖励,但是民企高管却可能因为业绩不振,而被企业忽视其付出。国企高管与业绩的挂钩处于弱关联,过去上级部门对于国企高管的业绩考核只偏重于营业增长率,这种过粗的考核条件,对于垄断性国企高管来说并不困难,因此大部分国企高管反而在该机制下成为最大的受益群体。而民企高管与业绩的挂钩则为强关联。
当然,从单纯的企业角度而言,国企高管薪酬应当是董事长召开董事会来制定,但是大部分国企的董事长实际上不是真正企业代表人,而是上级部门的代理人,而董事会只能按上级单位的要求和规定而定。
*作者系北大纵横上海运营中心总经理、东华大学及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客座教授

标签:薪酬管理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