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浙江省新一轮产业转型和贸易平台升级,浙江出口结构将出现新的变化。浙江外贸或已进入中速增长期,这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浙江外贸出口面临的一个“新常态”。而如何看待外贸出口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如何改变工业制成品附加值偏低等结构不合理现象,制定结构升级策略?浙江外贸新的增长点在哪里?围绕上述问题,省商务厅召开“浙江外贸发展战略座谈会”。
浙江省内市场容量小,生产能力强,经济结构决定了贸易处于一个重要地位。外贸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体现在诸多方面,比如对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对就业率的贡献等。因此,我们不应当忽视外需的重要性。经济发展过程中,内需替代不了外需,内需和外需是一个互动的关系。
从经济的运行规律看,外贸出口对实体经济的传导效应通过间接的方式影响GDP的增速。只要外贸出口保持规模,出口扩张将有助于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资源结构,进而提升经济发展效率。从中长期考虑,这些都是外贸出口对经济最重要的贡献。
出口并非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更非唯一拉动力;出口增速放缓,并不会对经济的平稳增长产生过大影响;外贸出口只要保持规模,对经济增长就有贡献。如何看待出口增长率波动比GDP波动大?我们认为,外贸出口不仅受国内经济的影响,更多的是受到国际经济众多因素的制约。
而在经济没有实现转型的情况下,外需仍是影响外贸出口未来走势的最大变量,且无法控制,而当外部不确定因素繁多,这些都加大了外贸出口的波动性,使得外贸出口波动比GDP波动大。
从外部环境看,浙江外贸出口面临的情况是,全球市场的周期性调整尚未完全结束,2008年金融危机的后遗症还在显现。过去10多年,外贸出口的持续快速增长已经难以重现,今后几年将会回落到常态化的发展速度,与GDP相适应的增长。
外贸出口现在面临更加复杂的经贸环境,市场稀缺,再加上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消解了产品的价格竞争力,这些倒逼我们的外贸出口必须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其实深层次问题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没有竞争力。政策引导,光是贸易政策显然不行,还是要跟产业升级配套。
浙江外贸出口的长期方向重在结构调整、提升质量效益、打响品牌。除了看外贸出口的增速,更要看占有国际市场的份额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此外,浙江制造业正在对外空间转移,已经有不少企业把制造这块转移到周边安徽等省份,这种情况未来仍会持续。比如,慈溪一家打火机企业,甚至跑到越南设厂,研发、制造环节还在国内,越南工厂负责组装。这是企业转移成本压力的一种方法,其实也是一种产业升级。这样的案例很多,温州制鞋业也是。
大宗商品的进出口贸易也蕴含着机会。金融对贸易的支持作用也要进一步发挥,通过金融工具化解国际贸易中的风险。此外,浙江服务贸易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近几年增长一直比较快。
而针对如何扩大外贸出口,源头在产品上,是否适销对路,是否满足市场需求很重要。这需要从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等环节入手,加大投入。进一步扩大浙江外贸出口,需要培育新的增长点。
目前,我省正加快推进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深化“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等;杭州、金华等地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出口正在加快推进;我省还在着力打造一批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支持企业建设国际营销网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