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管理培训 / 走出培训课程“死胡同”的4个秘诀

走出培训课程“死胡同”的4个秘诀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9日 企业管理培训

  做培训课程的伙伴,经常很苦恼,辛辛苦苦地请讲师,试讲课程,准备会务,可是学员似乎还不领情,请假、早退似乎也屡禁不止。培训,难道真的成为难解的结了吗?

  在带团队的时候,我经常和我们的伙伴说,如果把培训课程当作一个产品,你一定要问自己:你的产品价值在哪里?随便问公司里面的任何一个人,你问他,你有没有学习的需求,100%的人都会说他想要更多的培训。可为什么我们的培训课程他不买账呢?

  在我看来,一个好的培训项目,需要满足四个条件:合适的内容、用心的设计、正确的时间、到位的营销。

  合适的内容,基于对学员需求的了解,以及学员主管的了解。我一直和团队分享一个观点,培训课程不单是学员的事儿,学员主管也必须参与进来,共同来为业务效果负责。所以,我们在设计培训课程内容时,要真的扎到业务问题中,这样的内容,学员关心,学员的上级更关心。而且,上级主管的重视,也会带动学员更加重视和珍惜学习的机会。

  用心的设计,体现的是培训课程管理者的专业性。考验培训课程管理者是不是只会找讲师办班的“皮包贩子”,就在于是不是能够在培训项目中加入真正有用的元素。比如说课前是否有机会让讲师和学员建立联系,沟通了解需求。课程中,是否设计激励、竞赛或游戏的因素,让学员乐于参与,主动学习。在学习效果检验上,是否能从传统的考试、作业中跳出来,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学员评估上,是否能把人才盘点和人才选用预留结合起来。在培训课程后,学员间是否已经建立了足够便捷的持续交流渠道。简单说,开班人人都会,专业性体现在让学员学得好,应用得好。

  正确的时间,讲的是开班时间要有针对性。多数公司,都会有业务的高峰和低谷,那培训课程就要避开业务高峰,避免做“讨人嫌”的角色。另外,培训内容要和业务节奏向匹配。以教育行业为例,我们在培养教学干部时,我们会跟据公司招聘新教师、培训新教师、新教师第一次带课等业务阶段,安排针对性的课程。最好能适当前置,让学员学后马上就有机会应用,这样往往学习的动力是最足的。同时,应用的成果要检验,后续一定要有环节对学员点评,否则,就白白错失了教育辅导干部的最好机会。

  最后,是到位的营销。我之前也有若干讲培训包装的文章。请大家注意,这不是形式主义。每个员工的时间都很宝贵,没有人会自动自发地寻找培训。所以,培训管理者,必须有产品意识,营造学习的氛围,让参加学习变成一种荣誉、一种被鼓励的行为。这样,我们才能和学员共赢,与公司一同成长。

  但如果想从优秀做到卓越,还需要主管将每天出现的收银员错误、差异等在事后进行核实、登记,并将这些问题进行分类,制定解决措施,将这些内容融入到人员培训课程资料中,才能够彻底的走出: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出现同类问题——再解决问题的怪圈!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