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的培训行业的现状可以用16个字基本概括:“市场广阔、发展迅猛、鱼龙混杂、有待提高”。面对一个新兴的、年营业额高达3000亿、资金壁垒和技术壁垒低、而年增长速度保持在30%以上的朝阳市场,无数机构都想分上一杯羹,也不可避免的导致了一些机构在资质、授课能力、研发、市场和就业服务等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的差距,甚至有一些虚假、过度承诺等等的现象也出现了。
一、中国培训机构品牌化是必由之路
从中国培训机构可以看到,中国培训业正在走向建设品牌的道路。我国培训市场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实力”、“规范”正成为市场淘汰法则的新标准。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小中国培训机构被淘汰出局,中国培训机构出现了“集中化”“巨头化”的趋势,品牌正被置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广大受众“挑品牌买单”,则直接导致了培训市场培训品牌的日趋集中。
品牌中国培训机构的出现和形成,昭显出培训市场开始走向成熟的发展态势。有关专家对此估计,根据今年市场表现情况来看,一批领军的品牌机构市场份额将有望再度上升。在市场上已经形成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而这些优势的继续保持将加快品牌集中的步伐,进一步确立“品牌为王”的市场格局。
以IT培训为例,IDC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个人IT培训市场正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市场排名前三位的ITT中国培训机构共占有30.4%的市场份额,其余近70%的市场则处于高度分散状态之下。调查说明,随着消费者对培训品牌认知度的不断提升,今后IT培训市场中具有品牌知名度的中国培训机构的实力将得到进一步增强,”无品牌”或”弱品牌”市场将逐渐被清理出局。
二、培训质量的提高是保持竞争能力的保障
每个受众都重视培训产生的效果,虽然大多数的培训公司都承诺帮助客户实现培训效果的最大化,但如果没有一套具体的服务流程作保障,充其量也只是一句广告词。以企业的培训为例,完善的服务流程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1、培训质量的保障还需要体现在学员人生观、职业观和职业精神的培养上。在今天,培训理念的丰富和完善已成为了培训市场一个重要的发展特点。传授给学员的不能仅仅是硬技能,还需要包括更多的“软”内容。为实现培训的有效性,中国培训机构必须要在增强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加强学员人生观、职业观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全面提升学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这也要求中国培训机构和培训讲师做到“先正其身”。
2、其次,通过沟通,最终达成共识。整个培训的实施应该是双方不断沟通的过程,其中包括培训方案的沟通、知识理念的沟通等。最后,跟踪反馈,提供实战建议。培训后的问卷反馈,大多数的培训公司都会有,问题是通过反馈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好的培训公司进行问卷,重点不是为了去了解学员对课程的反馈,它们会更重视学员的收获及企业的收获。通过对学员反馈信息的分析整理,为企业提供实施建议。其中会具体地告诉企业,对培训中所涉及的实战技能如何分量、分阶段地进行温习,如何监督实施情况。这种行之有效的跟踪建议,才是真正意义上在帮助企业实现培训效果的最大化。
3、不同的企业在培训方面的需求都是不同的,这与企业的实际情况有着直接的必然联系,在为企业定制课程前,要对企业的实际需求情况有所了解。因此培训前期必须提供的服务就是调研,它是培训方案有的放矢的重要保证。
优秀的培训公司给企业提供的服务流程,完全把培训当作一个小型的咨询项目在操作。从中反映出公司对客户负责的态度。企业与这样的培训公司合作,一定会获益非浅。
三、中国培训机构的四大误区
企业培训在中国迅猛发展,作为提供培训服务的中国培训机构数量也是越来越多,提供的培训服务内容更是五花八门。而现在几乎所有的中国培训机构都说自己是咨询式培训,宣称通过他们的服务能让企业得到满意的效果,这些好像看似很合理,其实中国的中国培训机构已经走向了误区,笔者认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培训课程性质上是以做事为中心,而不是以做人为中心
做事培训就是培训如何工作或者如何将工作做的更好;做人培训就是培训如何做人或者如何做一个优秀的职业人士。现在市场上的培训课程之多已经达到了历史之最,可是只要稍做研究就会发现课程基本上是已做事为中心的,以做人为中心的课程少之又少。这里,可能有人要问,这个怎么会是什么误区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现在企业里有很多人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却不愿意努力工作,有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处理的自己的心情和情绪,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追求和信仰在哪里,甚至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等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太缺乏做人的培训,缺乏如何做人培训课程的学习。
好像看起来员工如何做人和企业没有什么关系,既然没有了需求,中国培训机构也就不用提供做人方面的课程了。实事恰好相反,如果企业的员工不知道如何的去做人、如何的去做优秀的职业人士,他就不会明白工作的意义在哪里、工作的乐趣在哪里,这样的结果就是工作效率下降、管理成本上升、资源内耗严重等,其实集体离职也和这个不无关系的。
这里不是说中国培训机构只提供做人培训课程,不提供做事课程,而是两个都要提供,并且课程要以做人为中心。做人的培训课程解决的是员工的追求、信仰、道德、自我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做事培训解决的是满足工作基本素质、技能和技巧的问题。两者是相互发展、相互促进,但以做人的培训课程为基础前提,否则单纯的进行做事培训只能是空中楼阁,终究是站立不稳的。
所以,中国的中国培训机构在课程性质上以做人为中心,开展做人和做事两方面的培训。
二)培训内容开发上是以单次服务的企业为中心,而不是以自己为中心
几乎所有的中国培训机构都宣称自己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开设独特而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也就是说中国培训机构的任何一个课程都是万能的,适合任何企业,但笔者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任何一个中国培训机构或者个人无法在短期内对一个企业有深入的了解,因为企业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当你无法深入认识了解的提前下,又哪来的独特而具针对性的课程?
所以当你看到市场上不同中国培训机构的同类培训课程的大纲是一样时,你千万不要惊讶,因为这就是中国培训机构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开设独特而具有针对性课程的源头。从这点来看,中国培训机构的课程开发都是以单次服务的企业为中心,实行一企一课,但不是针对性的一课。
笔者认为,中国培训机构的课程开发应该以自己为中心,根据对某一行业或某一特定企业群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开发适合于这一行业或企业群的课程,并应用于讲授与传播。这样,具有特色的课程显示了中国培训机构的特点和特长,对相应企业的培训也更具有针对性和效果性,不像现在的很多中国培训机构,宣称任何类型的企业培训都能做,但基本都做不好甚至做不了。
三)中国培训机构运作上是以讲师为中心,而不是以课程为中心
培训行业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中国培训机构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基本都是本机构的首席讲师,中国培训机构的运作也是“圈人”模式,即找讲师,因为有了讲师就有了课程,有了课程就可以和企业签合同。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讲师的身价越来越高的原因之一,因为好讲师尤其是能讲很多课程的讲师难找啊。
其实,在国外,课程和讲师是分开的,中国培训机构首先是关注于自己的课程开发,然后再寻找适合该课程的讲师。而我国的中国培训机构基本都是以讲师为中心的,这既加重了中国培训机构的运营成本,也影响了中国培训机构的持续长远的发展,因为讲师尤其是优秀的讲师身价都很高,并且随时可以自立门户,成为中国培训机构的竞争对手。若以课程为中心就不一样了,中国培训机构加强自身的研究能力,开发出优秀的培训课程,而每一门培训课程的合适讲师很多,这样就会形成讲师的竞争,从而降低成本;由于课程是中国培训机构自己的(可以注册保护),就算不和现在的讲师合作,中国培训机构也可以找到合适的讲师,保持经营业务的连续性。
因此,中国培训机构的运作一定要坚持以课程为中心,这样才算是真正的智业。
四)培训结果分析上是以评估为中心,而不是以学员为中心
做培训管理者或分管培训的人都知道,每一次中国培训机构给企业提供培训后,都会出示一份评估报告,核心是告诉企业这次培训的满意率是多少,培训的效果如何,好像培训就是为了这份报告,就是为了一个满意率,并且凭着这个满意率说明自己的培训效果如何之好,并作为宣传的依据。重视评估并没有错,错就错在太重视了,将评估当成了培训结果分析的中心或核心,这就脱离了培训的真正意义。
企业邀请中国培训机构给员工进行培训,其要求的结果很简单,就是提升参训员工的素质或水平或能力或技能,所以培训结果的分析一定要以学员为中心开展,分析学员的知识或技能收获,并追踪学员培训后的实际运用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培训应有的效用。
当然,中国培训机构在近几年来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关键是要不断创新、不断改进、不断完善自己,从而发挥中国培训机构的应有价值,更好的为企业和个人服务。
综上所述,中国的培训需要的是学院派与实战派、国外与国内的有机结合,然而,纵观中国现在过万家的中国培训机构,仅新东方、慧路培训网等为数极少的机构走在了前沿,多数培训公司由于缺乏实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仅仅是囫囵吞枣的采用拿来主义,导致无法针对性的解决学员存在的实际问题。中国的培训行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朝阳行业尚处于发展的初期,我们需要看清它存在的不足,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东方、慧路培训网这样的中国培训机构,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培训行业的未来。
(企业培训师吉宁博士课程推荐:管理培训全年课程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