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测评概念在许多场合广泛使用,也经常见诸报纸,杂志,可以说在人事工作领域到了言必称“测评”的程度。而当前的人事工作在很多管理环节都不同程度地借鉴、引用人才测评工具技术,小到小型公司录用新员工,大到机关录用干部、公务员竞争上岗,人员招聘考核等方面都在利用人才测评技术。当然,在高端人才的寻访服务中,由于其面对人才水平的不同,个别公司对人才测评技术的应用较少,这是由细分市场的不同而形成的。
运用人才测评工具,需要特别注意效度和信度的关系,注意测量的可操作性和经济性。
所谓人才测评,就是要借助一定的工具,比照一定的标准给出评价。因此,人才测评工具的选择和运用,对于人才测评的成功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才测评工具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目前,社会上提供的人才测评工具五花八门,包括通用人才选拔系统、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艾森克个性测验、瑞文推理测验、KENNO投射测验、TKI冲突模型测验、管理能力测验、职业倾向测验、成功商数测量等,不一而足。
人才测评工具起源于西方,在引人中国的过程中也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相应的常模修正,但本质上还是基于基本的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和行为科学。
以下以几个比较经典的人力资源基本测评工具为例说明:
——“通用人才选拔测评”是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高夫所编制的“加利福尼亚心理测验表”修订而成的测量工具,被认为是一项能较为准确测试出人员发展潜力的测验;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是评估16岁以上个体人格特征的人才测评工具,它适用于教育辅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临床诊疗等需要,针对个性特征和能力水平进行分析,还可以提供对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整合水平的测量;
——KENNO测验属技射性操作测验,具有极好的测试隐蔽性,用来考察受测者的动机、行为风格、反应方式等;
——标准瑞文推理测验则是广泛使用的非文字性能力测验,通过非言语抽象图形的推理任务,测查个体的心智能力、观察能力和清晰的形象思维推理能力。
现在国内通用的大部分人才测评工具基本都是在以上这些工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单一或者组合运用来获得需要的测量结果。
这些测验主要测量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能力,包括知识面、智力、管理能力、专业技能等;二是个人的个性品质,如情绪的稳定性、决策的果断性、独立性、活泼性、责任心等;三是个人的职业兴趣与职业适应性,即个人适合做何种工作。
此外,人才测评工具按用途分,可以分为单一测量某种特性的工具与综合性的人才测评工具,也可以分为供自我发展测评用的工具与供企业人力资源选拔人才用的工具;按媒介分,可以分为通过纸笔和面谈方式进行的测试工具与通过电脑软件进行的测评工具。
在实际运用中,人才测评工具和其他的测量工具一样,需要特别注意效度和信度的关系。其中,信度指的是测量的可靠性或一致性,即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前后进行的两次测验结果之间的差
异必须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超过一定限度测验的可靠性就很差;效度指的是测量的有效性或正确性,即测验必须测量到它所想要测量的东西,否则就无效。
另外,在选择测评工具时我们还必须注意测量的可操作性和经济性。一方面是测量的复杂程度不能过高,时间不能太长,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也必须具有经济性,因为利用人才测评工具进行测评就是为了避免“试用”不合适的人员带来的损失。
人才测评特别强调测验的标准化,即测验的条件、内容、指导语、程序等均是一致的,让不同的测验对象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接受测验,基本保证测验的公平。人才测评也要求评价的客观性,即对测验结果的评分应不受评价者主观意志的影响,不带任何偏见。对测评结果的解释
必须参照常模来评估,常模是按照标准的程序在与被测者情况相似的人群中抽样进行测验的基础上获得的,没有常模做参照,个人的测验分数就失去意义。
企业人力资源使用的人才测评工具有两种常见情况。一种是标准化的,如同使用标准版软件一样,特点是简单、标准、价格便宜,但是相对信度较低;另外一种则是使用个性化定制的测评服务,特点是复杂、需要专门人士或机构指导,价格较贵,但信度很高。
企业人力资源选择高管人员或关键人员时往往采用第二种方式,这需要由专门机构提供全方位的测评服务,往往以项目的形式出现,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的具体要求、企业人力资源文化等设计出不同的组合型测试工具,进行专门的测试和分析,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并且能够根据测量结果,提供个性化的个人发展指导。
人才测评工具选择“八看”
近年来,人才测评,又称“心理测量”,在国内迅速发展,企业人力资源纷纷借助专的人才测评工具来帮助自己进行招聘、选拔、职发展等等。同时,提供人才测评工具的公司也风起云涌,各种测评工具目不遐接。作为公司的人力资源如何更好的运用人才测评工具呢?
一、看测评的理论背景
一套成熟悉的心理测量工具需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并有大量的学术专着及文章,一般都具有雄厚的心理学背景。而国内的测评工具无非是从国外取来,重新进行了编译或本土化,所以只要详细的了解测评的理论背景,就对测评有个大概的把握了。
了解理论背景,可以求教于一些专业的人士,或在互联网上进行查找,从大量的文章上非常容易区别测评理论背景的好坏及实际应用情况。
二、看公司的专业背景
心理测量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专业,需要专业的心理学人员才能操作,所以在选择工具时可以比较一下公司的背景,例如:专家的背景、公司的背景等等。从这个方面可以大概地了解公司的实力。
现在许多公司缺少专业心理测量人员,自己根本不具备开发心理测量工具的能力,所谓的心理测量都是东拼西凑出来的,所以了解背景显得尤为重要。
三、看测评提供的报告样本
一份成熟的心理测量工具,应该有雄厚理论基础和应用案例,并在此基础上有完善的测评报告,其中不仅包括基本的测评数据,还包括大量通俗易懂的解释,及辅助你阅读报告的资料。
许多公司缺少专业的测评人员,其报告是属于粗制滥造一类的,无非是测评结果,加上简单的似懂非懂的解释。实际上,你将各家公司的测评报告样本取来对比一下,就马上可以知道是好是坏了!
四、看测评的应用范围
任何一种心理测量工具在开发时都有一定的目的性,例如:职业兴趣、职业是用来帮助人进行职业规划的,mti,卡特尔16pf是人格测量,还有智商测量、能力测量等等。
在选择时,应用考虑自己使用测评的目的,将考虑对方提供的测评应用范围能否与自己的目的相吻合。如果对方提供的测评是大而全的东西,即什么都可以做,那你直接将那份资料扔进垃圾箱即可以了。
五、看人才测评师的水平
一家专业的人才测评公司,应该具有专业的测评咨询师,通常是心理学或心理测量专业,能通过测评的结果对人进行分析。公司人才测评师的专业水平也反映出了公司的水平,更直接反映出了测评的专业性、权威性。所以只要与人才测评师聊一下,即可知道公司的实力。
如果我们本身对心理测量不熟,可以找几个心理测量的问题,例如:心理测量的常模是什么?信度和效度是什么?问他一下,马上可以从回答中分辨出其专业性。
六、看人才测评的常模
某学生成绩单上写着:物理,85分。我们仅从这个分数很难断定他学得如何,因为没有一个比较的标准。实际上心理测量在应用之前,需要施测一定的人群,将得到的分数加以统计整理,得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分数分布――即心理测量的常模。如果一套测评没有常模,或者常模人群与自己的应用范围不符,建议不要选用。
在常模建立好后,有两个指标是考察测评可靠性和有效性的,即信度和效度。其中,信度指的是测量的可靠性或一致性,效度指的是测量的有效性或正确性。正常的测评其信度与效度应该在70以上。如果某个公司说其测评工具的信度与效度在95以上,则属于欺骗行为,因为人才测评不是准确测量,根本达不到如此高的信度与效度。
七、看自己的测评结果
自己做一下测评,向对方索要测评报告(应该是免费试测),然后对测评报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仔细详细的浏览。首先,报告是否通俗易懂,而且解释内容完善、内容量大。其次,报告对自己的描述是贴切。最后,也是最关健的,报告对自己是否有帮助,有所启发。
除了自己浏览自己的报告外,你还可以根据你的测评报告要求人才测评师对你进行详细解释,这是一个考察对方专业性、及人才测评工具适用性一个好方法。从对方的解释中,你可以感觉到对方是否解释的丝丝入扣,自己是否获益非浅。
八、看售后服务
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在迅速变化,人也在迅速变化,换句话说:测评的目标在不断变化。根据心理测量的要求,一个工具三到五年到就更新一次,实际上国外一些优秀的测评公司每年都更新他们的报告及测评的常模。
我们可以对比测评公司的服务,是否每年更新其软件的解释系统及常模,及其它一些服务,毕竟我们是上帝吗!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个测评是五年前开发的,而且没有更新其常模系统,则不建议选用。
人才测评工具应用中的“误区”
误区之一:编成计算机软件的人才测评工具最科学、最先进。实际上,人才测评工具是否有效不在于是不是计算机软件,目前的计算机测评软件更多地是题目做答方式和分数统计的现代化,和测评工具本身的效度指标和信度指标并不存在直接的联系。尤其是一些单纯追求短期利润的服务公司,东凑西拼一些测验题目,就卖给企业人力资源用来测评人的素质,如果短期内就推出一系列工具来,其技术指标之低是不言而喻的。一个成熟的测评工具没有三、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是不可能开发成功的。大家在提升测验工具的质量上下工夫,真正提升测验的效度和信度,才是对人才测评技术产业化的最大贡献。因此,在选择测评工具时,主要是看其信度和效度指标的高低,而不是一些形式上的东西。
误区之二:人才测评就是心理测验。心理测验只是人才测评工具中的一种很重要的类型,但不是唯一的方法。面试是最常用的一种测评方法,当然,传统的非结构化面试需要改进才能够更加有效。另外,情景模拟法也越来越被使用者看好。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是几种方法综合使用。评价中心就是几种方法综合运用的一个典型。人的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仅仅依靠心理测验判断的风险较大,专家通过面谈和观察进行判断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企业人力资源在应用人才测评技术时,千万不要忽视专家的智能性判断。
误区之三:目前的人才测评工具不可靠、不可用。人才测评在我们国家的应用刚刚起步,但由于国内心理学的普及面比较窄,加之一些商家的短期行为,流行在市面上的工具粗制滥造者居多,使很多人尝到的不是甜头,而是困惑:怎么大家的结果这么多是一样的呀?怎么和观察的结果不一致呀?人才测评准确不准确,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你选择工具的水平,一个是应用工具的水平。建议大家在购买人才测评工具的时候选择那些比较成熟、通行的工具,在选择新上市的工具时最好要进行试用。在应用人才测评工具时,不要只根据测评分数就直接推断应聘人是否适合岗位要求,对测评结果要进行综合性分析,要结合面试和其他手段。因此,人才测评是可以帮助企业人力资源选人和培养人的,关键在如何合理选择和使用。另外,测评的目的不同,工具的选择也不同。在用于个人发展咨询时,目前工具的效果是相当不错的。但在用于竞争性选拔人才时,许多个性测验很难控制“社会称许性”做答(即非真实性做答),影响了测验的实际效果,但认知测验和情景测验的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